文/罗玲 编辑/月儿
先回复两个家长的问题,希望能通过事例帮助家长掌握处理问题的思路。
问题一
我儿子三年级了。学习起来很浮躁,钢琴弹两三遍弹不好就发作,砸钢琴键出气。背课文一时背不出来就急得又叫又作。我真是搞不懂他,干嘛这么着急?回想我们小时候也没这样啊。
回复
听起来,孩子做事容易焦虑,对失误失败容忍的阈值比较低,面对同样的挫败,有些孩子完全不放在心上,有些孩子却会感到焦躁、无法忍受、情绪激动。这也许跟先天性格有一些关系,比如有的人就是急性子,凡事都要很快做好。也许与婴幼儿期的环境和教养有关系,比如幼儿期的主要养育者过于严厉、严肃,时常训斥批评,给过多的限制,那么在成长中,他的大脑神经就会经常处于紧张、有压力的状态,情绪管理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建议
01
平时通过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来锻炼他的韧性。只有喜欢的事情,我们才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才能做到主动地一遍遍地练习,虐自己千遍也不厌倦。孩子通过做喜欢的事情,能逐步训练自己的大脑神经,形成新的回路——遇到困难,不是马上崩溃放弃,而是耐着性子坚持、再尝试,直到最后取得成功。
我女儿喜欢做手工,从小开始,她做手工时,我从不插手。我在一旁,常常听到她各种自言自语:哎呀!糟了!完蛋了!做坏了!这时我就不管。过好一会儿后,她重整旗鼓,或者改变方法,最终做好了。这个过程对孩子是很宝贵的。做喜欢的活动,可以给孩子这种经历挫败也能挺下来的机会,多次以后他就明白了:做砸了,这是成功前的必经之路,是常态,不是稀罕事。一次就做成,那碰巧是运气;一下子就学会,大概说明任务简单,难度增加的幅度不大。
如果孩子从小很少有机会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那么他们多半很少有这种体验。对不是特别喜欢弹琴的孩子来说,学琴是很大的挑战。只有真的喜欢音乐、喜欢弹琴,才能做到一遍遍地练习一个曲子。02
帮他降低难度、减少压力、降低期望值。做事都会遇到困难,要想学会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是——帮他多积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的成功经验!每做成一次,他就增强了一次“我能做成”的信念,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平时多让孩子做其他各种事,比如做家务,这些都会帮他提高自我效能感。他需要在实际做事中见证自己的能力,形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的标准不要太高,要知道,改变得一点点发生。
03
如果孩子自尊水平(自我评价水平)比较低,那么他也会容易一点挫败就焦躁,因为这一点挫败就可以让他马上得出熟悉的结论“我不行、我做不好、我很笨”。所以平时对孩子多正面沟通,在您想批评指正和帮助的时候,一定三思!因为多数是不必要的!等到孩子做好的时候,家长再站出来,给予欣赏与肯定,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同时提醒孩子总结经验。这样孩子就逐渐觉得“我是个挺好的小孩”。
04
有玩乐氛围,让孩子有放松的心境。家长平时和孩子的互动别太严肃了,多一些玩乐玩笑,这会帮助孩子有轻松的心境。家里这种愉快的、游戏的、玩笑的氛围,会让他对事物、对自己都有灵活的标准,让他学会多角度看事情,不特别僵化。比如背课文,如果发现孩子记不住,家长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方式和他一起背,可以做出搞笑的动作配合,或者把课文套用某个歌曲唱出来。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轻松玩乐状态时,我们记忆的效率也会更高一些。平时的积极情绪,都是给我们心里乐趣的油罐加油。这个油罐比较满时,我们在遇到挫败时,就有富余能量可以支取,不至于一下子就透支了。
这位家长描述的这种情况很常见。学前幼儿,在做手工、学骑车、玩玩具等时候,也常会这样。这是幼儿期每个家庭里都会上演的戏码。
家长在孩子幼儿期这几年里,在各种生活小事上,恰当回应,帮他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积累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锻炼坚毅和韧性的品性,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业中就会深深受益!
问题二
家有男孩上一年级了,作为妈妈我感觉他是属于慢热敏感的,性格上容易烦躁,比如会拒绝跟人打招呼;有两个以上的人与他讲话时,他会捂着耳朵跑开,等等。平时与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机会不多。胆小,对自己会的东西不愿意或是没有自信表现出来。运动能力不行,不敢参加攀爬之类的项目。
回复
首先我不了解更多情况,比如孩子平时与家人、同龄人互动起来怎样;平时其他方面行为如何,是否有重复的刻板行为;运动能力、身体发育如何等。单从这里的描述看,孩子对别人的关注特别敏感,不论好坏,过多的关注似乎都会让他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具体为什么会这样,我无法判断。也许有些孩子对人际交往中别人的话语、态度、表情等理解起来有些吃力,即便是正常的沟通,他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加工这些信息,在他感受起来就难以承受。或者,他对外界的嘈杂过于敏感,仿佛这些话语的声音在他脑子里放大了很多倍。也许成长中有些外人的评价给他带来过强烈的负面感受,所以以后他把别人的评价都看作是威胁……
建议
01
如果可能的话,家长鼓励他表达出他的感受。比如,通过读故事书,或者通过讲其他人的事例,让他说出来,当两三个人同时说话时,当陌生人和他打招呼时,他真实的感受是怎样的。在孩子平静、情绪好的时候尝试沟通,不要当成问题去追问,争取在自然聊天中谈论这事。
02
家长要理解他,这是他需要外界帮助的地方,不是他自己不努力做好。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无法体验到他的感受,不要以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判断。
03
尽量创造安静的环境,减少他这方面的身心负荷。但是,并不是要给他创造出对他来说绝对“完美”的环境,因为那样也不利于他逐步锻炼、发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04
明确说出来具体的行为标准。跟孩子说明,“我们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要逐渐学会如何让他人也能接受自己的行为。“别人跟你说话,你可能感到烦,但是我们要不失礼貌地、合理地回应对方。他现在一年级了,经过练习是可以逐渐做到的。
05
如果孩子只是觉得其他人的评价是在批评他,即使是夸奖、鼓励,在他听起来也是一种变相的冒犯,那么,家长需要跟他解释,对方的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动机,教他改变自己的这种认识,去如实解读,而不是继续用他过去那种角度来理解。然后家长再分析他为什么总是如此理解,是低自尊,还是过去有什么事情让他形成这种想法。
06
最重要的是:各种正面建设!比如,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此外,家长可以观察他有哪些爱好,去发展。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往往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他提升自尊,增强自信。多带孩子运动!运动会改变大脑和全身的状态,也会改变情绪。多运动会让他逐渐变得开朗乐观、随和。多鼓励孩子自由交往。多帮他积累愉快交往的经历,让他和朋友们一起玩得开心,这样他就会珍惜朋友的友谊。然后,他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在对方感受起来是怎样的,才有改变的动力。多让爸爸和孩子玩!爸爸可以从男性的角度给他特殊的力量,这是妈妈无法代替的。少玩电子产品!
对这两个问题的小结
孩子的各种表现,都是整体情况的反应。所以家长在面对任何一个问题表现时,都不要孤立地看待。多数家长的做法是,单就当前表现和孩子谈话、约定规则,重则打骂。但这往往不解决真正问题。
我常建议家长放下问题,去做正面建设。比如,上面这位家长,如果把我最后写的这条里面的事情认证落实,那么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孩子有变化。因为,随着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他对外界评价的理解就在改变,他对自己的评价在改变,看待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这才是真的给他帮助。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总是很烦躁?
儿童、少年,在我们印象里是天真快乐的。但现在很多家长说,孩子总是很烦,对什么都没兴致,动辄就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了。三四岁的幼儿爱哭闹,这很正常。但是五岁到十来岁的孩子,为什么也会经常不开心?
下面列出来可能有关的因素,供您参考。
家长抑郁、情绪烦躁,时间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各种压力大,长期处于疲惫低迷状态,无法享受带孩子的乐趣,感觉孩子是负担,是引爆自己情绪的导火索,总是对孩子发脾气、吼叫。
家人间关系有问题,家庭不和睦,家里氛围紧张。
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限制过多,每天有很多批评、训斥、唠叨,孩子生活里缺少自主权、自由度;家长认为,教育就等同于批评约束,忽略了教育还有很多其他做法,因此常出于“教育”目的,故意和孩子较劲,给孩子的生活设置很多不必要的障碍。
家长过于弱势,比如爸爸缺席,妈妈和老人对孩子唯命是从,一切都满足,没有要求。这种情况下的男孩,往往会感到烦躁、愤怒。一切都满足、没有要求,这是一种变相的忽视。
对孩子从小就过度保护,一切都包办,导致各种能力弱;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在外界交往就处处碰壁;对孩子时刻关注,不给他一点个人空间,这种关注变成一种压力。
家长无趣严肃,家里缺乏玩乐、游戏的氛围,孩子的生活中活动单一,两点一线,没有什么有趣的事物,零食和电视、电子产品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孩子乐趣的油罐严重亏空。
生活环境杂乱——人员多而杂,家里噪音大。家里物品过多,不整洁。
孩子缺乏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少、没有自由交往、书籍少或品质低劣。
孩子身体经常是亚健康状态,体质弱,身体状况导致烦躁。
吃零食、快餐过多,起居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睡眠时间不固定。
从幼儿时起,大量接触电子产品,空闲时间基本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来度过,大脑习惯了被动娱乐,习惯了玩游戏时获得瞬时满足,对其他一切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的事物都很难忍受。
缺乏体育活动,不做家务活,孩子的身体发展不协调,对自己的身体缺乏感知和控制能力,很少有拓展身体潜能的满足感。
压力太大。比如学校的氛围问题,老师每天在课堂上频繁发火训斥学生,不停施加压力,让孩子感到很压抑。作业过多,没有放松和自主支配的时间。与同学相处有问题,关系紧张,班里有霸凌现象,没有公正平等的小环境。
有其中的两三条,大概就可能让一个孩子变得烦躁、易怒。当您无法找到孩子表现的具体原因时,请把这些逐条去反思、改进。当然,孩子的状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两方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现状为起点,尽力做好我们所能改变的部分。
前面来信的两位家长,我觉得是很负责的家长。我可以感受到他们为此已经做了持久的努力,已经深感疲惫无力。但,即便如此,请两位家长相信,这多半只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每个孩子都带着独有的密码来到这个世界。他的特质,有时表现为某种问题,但另一面,也许是某种特殊的天分,而这有待我们去发现。
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很好地成长,成为健康、成熟、有潜力的年轻人——这或许是各种因素中我们最能把握的,这或许也是最能扭转局面的因素!您是最能帮他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