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与本土再生

2020-04-08 01:26王倩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再生模拟流浪地球

王倩

【摘 要】长期以来,因科幻片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受众小等导致其实现难度大,科幻题材一直是我国电影领域的空缺点,而《流浪地球》的首次尝试,则为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升级起到启迪作用。本文在全球化环境和新媒体背景下,通过与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对比,深入影片的精神内核,从“模拟”与“再生”角度探索影片《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启迪意义,以此寻找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口。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模拟;再生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089-02

如今,我国已经在科幻电影的历史上踏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就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而基于与国外同类型的代表美国科幻电影范式的《星际穿越》对比,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在对其“模拟”与“再生”的解析中思索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一、《流浪地球》对美国科幻电影的“模拟”方式

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很大层面上借用了好莱坞科幻片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国科幻电影的模拟和学习,主要表现在:

(一)程式化叙事。在叙事主题上,《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均围绕一个宏大主题展开,同是面临灭世危机的灾难片和太空片的混合体。在叙事主线上,都反映了灾难面前的亲情至上,如《流浪地球》中,太阳系即将毁灭,随着木星引力让大气变得越来越稀薄,刘启和父亲刘培强合力点燃木星,最终拯救地球。而《星际穿越》在描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库珀的宇航时间与女儿墨菲的地球时间叙事形成多维时空,美国本土的英雄主义情结使得库珀放弃了与子女最后团聚的机会而去执行任务,是鲜明的好莱坞程式化叙事范式的具体表达。在叙事过程上,均按照“面对困难-取得成功”这一程式化叙事框架实现,通过微观细节的刻画和宏大特效的应用,围绕宇宙空间带动人的行动变化,实现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最终目的。

(二)紧凑的情节设计。紧凑的情节围绕不同时空展开,分为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以及地球时间、宇航时间、黑洞时间。《星际穿越》中,因每个人带有不同的动机,反映了在末日来临时的人性揭露,最后的高潮剧情中夹杂了大量父女之间通过奇点互动,时间的错位、信息的延迟,将情节引爆,自然渲染了父女之情,又为前面的铺垫提供了合理化解释。与《星际穿越》相似,《流浪地球》也是对不同空间的场景进行镜头切换,包括地下城、地球表面和太空空间站三个空间的转换,导演很好地运用了镜头的转换,变现了在同一时间内空间跨度很大的人们各自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自救行为,使剧情更加紧凑。

(三)成熟的特效运用。《星际穿越》延承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一贯风格,将科技效果运用得轻车熟路,而且因其前期投入巨大,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大量形象的塑造是有科学依据的,如黑洞细节、虫洞视觉、高维度空间、固体化时间、对接、太空,对虫洞对外太空神奇景象的刻画等都致力于对物理科学实景的还原。在造型、视觉上,《流浪地球》采用2003个特效镜头,地木相撞地面塌陷、北京上海冰霜等场景气势恢宏,为更好地营造实景,导演和美术团队制作了大量的设计稿,描绘重工业和科技元素、展现科幻世界奇特的视觉景观,影片特效75%由中国公司制作,并与国外多家特效公司合作,通过定制宇航服等道具、尽量以实景拍摄等,以达到特效和道具的质感、观感、触感,带来交互式体验。

二、基于中国精神内核的本土“再生”

电影就是一种文化输出,影片的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叙事、情节、特效等运用上,《流浪地球》遵循了美国科幻电影的范式,但在文化上,却传播了与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体现了中国特有的精神内核,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抓手。

(一)农耕文明的外显。太阳膨胀,走向毁灭,太阳变大,大到把地球吞没,威胁到地球,人类没有抛弃地球,而是带着地球逃亡,把地球推出去,把地球作为飞船的载体。狭窄的地下城和冰封的地球不是要被抛弃的地方,而是建设新家园的基础,这既与农耕文化对于家园、土地的固守有关,又密切联系着现代中国的历史,新家园与旧家园的辩证法体现了群体性危机下的家园守护对人类世界未来的空间想象共情。

(二)集体英雄主义再现。整个《流浪地球》里,没有一个单打独斗的英雄,拯救地球的任务,均由集体合作完成,通过像无数个王磊的C171-11号救援队这样的团队来饱和式拯救地球。而影片最后,不同于《星际穿越》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只有美国人参与,《流浪地球》充分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如召集附近的日本救援队、俄罗斯救援队、英国救援队等国际战友共同推动撞针、联合政府最终同意刘培强牺牲国际空间站等,都体现了中国的国际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全球救援的人道主义,采用普通人的平视视角而不是英雄视角来叙事,是集体英雄主义的体现。

(三)家国情怀突出。影片刻画了一家三代人,即爺爷老韩、爸爸刘培强、儿子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如孩子犯错爷爷去贿赂工作人员、爷爷老韩死前一直回忆往事表现与家人相处时光的珍贵、爸爸刘培强牺牲前与儿子的最后通话。在地球将要坠入木星的最后七天,广播提示要回家看看自己的亲人,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同时,影片展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文关怀,片中老何为了集体生死的奉献精神、刘培强为了点燃木星牺牲自己。

三、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一)技术水平上。尽管《流浪地球》的特效是得到大量认可的,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其特效制作可圈可点,但是与好莱坞特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论是在技术能力还是在经费投资上。我们也要认清不足,当然在《流浪地球》取得成功之后还有一大批同类型电影,可以让中国的特效团队得到技术积累,最后带来更好的视效体验。

(二)作为硬科幻电影的科学性上。通过收集豆瓣等几大网站的评论,受众普遍反映电影对小说情节还原度低、故事架构不够完整,在很多逻辑和细节上不如《星际穿越》,剧情很多地方不够严谨,缺少对故事的承接力,许多情节的核心点或转折的爆点都缺乏交代或展开,人物关系的发展粗略、零碎,角色塑造单薄。因此,在科幻片的创作中,应首先保证逻辑上完整,情节上具有代入感,在影片正式上映前,广泛收集不同类型的受众的反馈并及时修正。

(三)在音乐带入感上。汉斯·季默对《星际穿越》的作曲可以称作该片的精华,对整部科幻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观众可跟随奇幻的音乐一步步走入导演诺兰的设定中去,且音乐随情节而动,具有空灵感。而《流浪地球》在背景音乐上仍缺乏创新,听众或多或少能感觉到与很多好莱坞电影极高的相似痕迹在里面。可惜这样的模仿,或者说“致敬”,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缺乏变通、缺乏原创成分,导致其音乐与画面产生冲突,不能很好地完成优秀电影音乐应有的职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亮点,影片结尾处,由汉字和书卷组成的变幻莫测的画面以及根据曹操大气磅礴的乐府诗《观沧海》改编的片尾曲,既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明,又象征着人类“带着家园流浪蓝天”的决心。

四、结语

本文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通过与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对比,探究《流浪地球》在叙事、情节、特效等方面对其范式的模拟方式,以及《流浪地球》基于中国本土特色对精神内核的传递和对科幻电影传播方式的成功运用,探究中国科幻电影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以此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观的影片的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慧瑜.《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电影的全球叙事[J].当代电影,2019(03):21-24+2.

猜你喜欢
再生模拟流浪地球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