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潇
(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611844)
“双创能力培养”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培育的基本诉求。工业设计作为为物品、服务、过程、系统、体验等建立多方面品质,谋求更好生活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与创造、创新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应高度重视双创精神与能力培养,能够结合自身情况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探寻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共性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多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传递,忽略了学生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工业设计创造性思维等培养,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国内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多建立在理论教学方案基础上,实践教学缺乏自身特色。同时,多数专业训练课题属于“假想题”,受经济条件、时间条件、场地条件、软硬件设备条件等限制,使实践训练始终在假设状态下进行,易出现教学与现实严重脱落问题[1]。此外,工业设计属多学科交叉学科,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较多,国内高校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工业设计特征,构建了“艺术+技术”、“艺术+工程+营销+技术”等模式,但由于课程衔接不当或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使整个课程呈现出简单叠加状态。相对于国外“将工业设计服务方面内容列入到了产品商业化设计,通过与课程教学与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的课程设置而言,国内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交叉性体现并不明显。
例如,不同于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在工作室、生产车间进行,国内多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仍以教室教学为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培养;部分学校虽然借鉴了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改革,但照搬现象严重,使实践教学缺乏自身特色,不利于“学以致用”目标达成。
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因此,在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先进实践教学理念的科学引入。立足当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实践。
1.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促进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与评价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2]。作为工业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浓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也需要具备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的使命感。教师在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时,可将“工匠精神”、“工匠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并在工匠精神与文化的引导下更好利用工业设计知识、工业设计技能进行实践,最终演化为自身能力,促进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发挥。
2.立足“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实现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多元化发展。
纵观国内外工业设计专业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日本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构建的“项目循环实践”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与技巧后,通过实际项目实际操作,进行内化与转移,从而获得自我提升与发展。对此,我们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引导,以实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工业设计认知实践、生产实践、项目实践、毕业实践等活动中的充分发挥。就认知实践而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将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工业设计企业、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产品销售现场、工业设计产品生产车间等作为介入地点,带领学生参观的同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以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
3.结合“教育+网络”发展要求,促进互联网思维树立。
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资源开展现代化实践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例如,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实践教学互动性、开放性,更好调动学生知识、技术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文化再生产过程重,从而达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目的[3]。
工业设计的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对学生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无论是素质培养还是能力提升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在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置,构建层次性、系统性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促进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传统工匠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实践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推动学生全面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四平台、四模块”具体体现。
1.“四平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工业设计基础知识教育课程平台”、“工业设计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平台”、“工业设计综合教育课程平台”[4]。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能够根据各平台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细化,形成系统且多远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各平台课程内容应始终处于动态更新状态,以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各项能力,可满足时代变化要求,使其具备就业、创业实力。
2.“四模块”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认知实践教学模块”、“生产实践教学模块”、“项目实践教学模块”、“毕业实践教学模块”。
认知实践教学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感知与体验,对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课程、工业设计实践项目等具有全面、准确了解,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岗位,制定未来学习与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认知,随着疑问的逐个解答,实现完善认知体系构建。生产实践教学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设计与生产流程,掌握并利用各种设计技巧、设备操作技巧、工艺加工方法等。在此过程中,可利用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工业设计产品生产过程中,在实践中进行双创能力培养。项目实践教学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再提升。在此过程中,根据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度规划为学生设置合理且科学的专题任务,并在教师、师傅、专家等指导下,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最终将理论设想转变为实践成果。基于项目实践学生技术素养、创新思维、道德品质等得到全面发展。毕业实践教学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整合学生专业能力,为学生与实习企业沟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完成身份转变,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职业倾向,让学生带着毕业课题研究进行实践,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的重点问题。
基于经验归纳与总结,建议在教学模式构建与教学方法选用上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各教学模式与方法优缺点,分析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实用性、可行性;
2.立足校情、学情,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如将“形象打造课堂”概念引入课堂建设中,构建“特别课堂”,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情商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是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双创精神融入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教学中,对促进工业设计教学整体质量与水平提升存在重要影响,利于高素质、高技能工业设计人才培育。
因此,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明确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指向,能够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实践教学路径,构建完善、科学、个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工业设计事业可持续竞争发展奠定良好人才培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