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稳,杨能红
(1.贵州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贵州 贵阳550000)
胰腺脉管瘤(pancreatic hemolymphangio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胰腺囊性肿瘤,大约占胰腺肿瘤的0.1%[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3月收治一例胰腺脉管瘤,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72岁,因上腹疼痛1年余入院,查体左上腹轻微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及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CEA、CA19-9、AFP无异常。超声示胰头不均质低回声占位,CT检查见胰头团片状低密度影,大小约3.5 cm×4.5 cm,增强呈不均匀强化,但始终低于同期周围胰腺实质(图1A~D),PET/CT示胰头病变18F-FDG摄取增高,最大SUV 4.7(图1E)。伴2型糖尿病11年,原发性高血压1月余,20年前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入院时血糖、血压控制可。自诉对磺胺类过敏。术前诊断:胰腺肿瘤。于2018年3月27日行剖腹探查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头部一外生性肿块,大小约4.0 cm×4.0 cm×5.0 cm,质韧,包膜完整,余胰腺质地可,探查腹腔未见明显转移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大体剖开肿块呈灰白色。术后病理示:胰头脉管瘤(图1F)。
胰腺脉管瘤是一种起源胰腺间质组织的良性囊性肿瘤,因组织学上含血管和淋巴管成分,又称为胰腺血管淋巴管瘤。首例胰腺脉管瘤由Couinaud等于1966年报道,其占胰腺肿瘤比例不足0.1%,多见于女性,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肿瘤多位于胰头部。胰腺脉管瘤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肿瘤体积小时常因体检发现,多数患者因肿瘤体积增大压迫周围组织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就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1-2]。
影像学诊断对肿瘤定位、定性评估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脉管瘤影像表现多种多样,超声检查常呈不均匀低回声征像,亦可为多房囊实性分隔状,CT平扫一般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密度,MR检查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CT及MR增强常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分割,囊壁及间隔、囊内实性成分常呈显著强化或渐进性强化灶[3-4],这可能与瘤体内血管及淋巴管破裂、融合有关。而以上手段均不能较好的将胰腺脉管瘤区别于其他胰腺囊性肿瘤[5](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近年来,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术(EUS-FNA)被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病变,它经内镜实时观察并避开血管和重要脏器,准确定位病变位置,通过对病变穿刺物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及分类和风险分层肿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对于PCNs,EUS-FNA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94%~97%),但敏感性差异较大(51%~81%)[6-7]。有报道,PCNs患者癌变风险较正常人明显增加,最大径>5 mm的PCNs癌变率是正常人的6.2倍[8]。按肿瘤生物学行为可将PCNs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及恶性,除胰腺脉管瘤,常见包括浆液性囊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它们之间的恶变率亦存在着较大差异。本例告知患者相关风险,患者因个人因素未行EUSFNA。Vege等[9]建议:有临床症状的PCNs均具备手术切除病灶的指征;对于临床偶然发现、无法精准分型的无症状PCNs,肿瘤最大径>3.0 cm时恶变风险较大,若存在危险因素(主胰管直径>10 mm,含实性成分,囊壁结节)应考虑手术治疗。本例患者因腹痛就诊、肿瘤最大径5.0 cm且囊实性改变,存在手术指征。
图1 患者术前CT平扫+增强(A~D)、PET/CT(E)及术后病理学图片(F)
因PCNs恶变率差异大,手术方式较多,均旨在彻底切除肿瘤并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根据医师技术及设备条件,可选择开腹、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本例病灶位于胰头,术前相关影像学检查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各治疗方案后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结合本例常规病理结果,若医师术中认真执行冰冻病理检查,则可能更改手术方式缩小手术范围、减少创伤。
综上,胰腺脉管瘤为罕见良性PCNs,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影像学为主要诊断依据,但依靠影像学精准将其区别于其他类型PCNs仍较困难。EUS-FNA对明确PCNs性质有较高且稳定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异较大,对于具有临床症状的PCNs、或临床偶然发现,但诊断不明确且最大径>3 cm的无症状PCNs,若患者基础条件良好,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收益后可考虑手术治疗。由于胰腺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寻找小创伤、大疗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热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指导手术切除范围不失为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