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琳,张国妮
(1. 安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一区,河南 安阳 455000)
急性缺血性中风即急性脑梗死,在所有中风患者中约占到50%以上。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加剧,使得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急性缺血性中风由于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以及高复发率,因而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危害[1]。在该病的治疗上,西医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但整体疗效欠佳[2]。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研究采用中医刺络放血疗法与中药汤剂联合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各78例。观察组男42例,女3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1.2±8.2)岁;体质量44~72 kg,平均体质量(61.2±8.9)kg;病程7~72 h,平均病程(20.5±7.3)h;合并高血压35例,高血脂27例,糖尿病22例。对照组男45例,女33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0.5±7.6)岁;体质量44~71 kg,平均体质量(60.5±9.2)kg;病程6~71 h,平均病程(19.3±7.5)h;合并高血压38例,高血脂29例,糖尿病2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起病急;症状、体征持续数小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经头颅CT、MRI检查除外脑出血以及其他病变;头颅CT、MRI检查可见责任梗死病灶。
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中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症状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清,口角流涎,气短乏力,心悸,自汗出,手足肿胀,便溏,舌质暗淡,苔白脉细。
符合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检查等确定病灶;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7 d;年龄45~80岁;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脑外伤、肿瘤、血液病导致的卒中;存在中风史并遗留有后遗症;发病前合并严重痴呆、精神障碍者。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血小板、抗凝、吸氧、清除自由基、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中药汤剂治疗。益气活血通络方组成:黄芪40 g,当归20 g,川芎20 g,丹参20 g,红花15 g,赤芍15 g,桃仁15 g,地龙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刺络放血。刺络放血疗法:采取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分别为商阳、少商、关冲、中冲、少泽、少府、涌泉、至阴、足窍阴、隐白、大敦、厉兑,常规消毒皮肤,以三棱针进行点刺放血,刺入深度为0.5~1 mm,消毒棉球对针孔做挤压放血,左右肢体交替进行,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随后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1.6.1 神经生化标志物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后于-20 ℃冰箱内保存待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
1.6.2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后采取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测定。
1.6.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FA)评分下降>9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3级,NFA评分下降>45%~90%;进步:NFA评分下降>17%~45%;无效:NFA评分上升或下降≤17%;恶化:NFA评分上升>17%。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病例数×100%。
表1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1.03%(71/78),与对照组的71.79%(56/78)比较显著上升(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以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FA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ADL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
表2 2组患者神经生化标志物、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相关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近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率逐渐趋于年轻化,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因而如何降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现代医学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纤溶、扩容等为主,尽管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疗效有限。由于该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多位点、多途径的综合过程,故临床治疗时理想的方法是多种方法联合使用[7]。中医治疗由于具有整体调理以及多靶点作用特点,因而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十分适用。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多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管腔随之变窄,从而易引发脑梗死[8]。该病发病机制多与年老体衰、气机失调、痰阻脉络、气血瘀滞等有关,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以气血衰少为本,气血瘀阻、痰湿壅盛为标[9]。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无气则不能动”。因而在该病的治疗上,应注重标本兼治,恢复气血运行,化痰醒脑,活血通络,促进脑络恢复通畅。本研究采取的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方由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红花、赤芍、桃仁、地龙、甘草组成。方中黄芪具有补气行血、去瘀通络的功效;当归、红花、桃仁具有养血行气、活血化瘀的功效;丹参、赤芍凉血活血、散瘀留滞;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地龙走窜搜络、通经活络;甘草则可调和诸药。故纵观全方有补益气血、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效,正好切合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核心病机要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强心、扩血管的作用,可促进血液流变学改善,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脑血栓形成[10];当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降血脂,清除自由基;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酚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能有效降低血栓烷素B2(TXB2)含量;红花能减轻脑水肿,调节凝血系统,其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增加核仁素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11];桃仁具有抗凝作用,可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抑制血液凝固,并能发挥抗感染的功效;川芎可透过血脑屏障,促进脑血液循环的改善;地龙的有效成分蚓激酶能减轻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是传统的中医急救措施,具有泄热逐瘀、开窍启闭、活血通络、醒神护脑的功效[12]。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可联络肢节,通达内外发挥渗灌气血以及濡养全身的功效。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有赖于正常的气血运行,并通过经络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通过刺络放血能有效疏通经络内壅滞的气血,调节气血及脏腑阴阳。《古今医鉴》中有云:“一切初中风、中气,昏倒不知人事……急以三棱针刺手中指甲角十二井穴,将去恶血。”研究表明,刺络放血能起到双向调节血液系统的作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心率,促进收缩期血压升高,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以及血管功能,清除有害自由基,故将其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到促进脑部微循环、改善脑缺血的作用。手十二井穴属于五输之首,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对其进行刺络放血能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生新的功效。滕安琪等[13]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西药治疗组显著改善。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服用汤剂基础上联合使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临床有效率达91.03%,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提示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其原因主要与本研究采用的益气活血通络方中多味中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血液循环有关,也与刺络放血具有的活血通络功效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NFA评分、ADL评分得出,观察组这两项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S100β、NSE均是脑特异性蛋白,前者由星形胶质细胞合成,正常浓度下能起到分化、增殖以及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但过量分泌则可引起神经细胞大量凋亡;后者在神经细胞遭受损伤时可透过血脑屏障向外周血中释放。故血清S100β、NSE水平能客观反映脑神经功能。Mirrahimi等[14]研究显示,利用药物控制NSE、S100β的高表达,能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提示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汤剂能显著降低血清S100β、NSE水平,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汤剂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用中药汤剂比较,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