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文:《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
作 者:王实甫
原文摘录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①,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课本注解
①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庄子·则阳》载:蜗牛的左右角,分别有两个国家,它们为争夺微小的利益,争战不休。
注解溯源
● “蜗角”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战争动画短片。
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蜗牛栖息在嫩草之上,镜头拉近,再拉近,蜗牛的两个触角竟是两个国家——“触”和“蛮”。两国为争地而战,炮火连天,血流成河,死伤数万,战胜的一方追着败军直到十五天之后才返回……
这是《庄子》中戴晋人对魏惠王讲的故事,原文如下: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蜗角”里蕴含着典型的庄子思想。
戴晋人讲这则故事,是想劝魏惠王放弃打仗的念头。魏惠王曾和齐威王订下盟约,后来齐威王背弃了盟约,恼怒的魏惠王想派人刺杀齐威王。有的大臣建议出兵攻打齐国;有的大臣认为目前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不应大动干戈。在争吵不已时,戴晋人谏言。魏惠王当然不相信蜗牛的触角会是两个国家,他让戴晋人把话说清楚——
戴晋人:“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
魏惠王:“无穷。”
戴晋人:“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
魏惠王:“然。”
戴晋人:“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
魏惠王:“无辩。”
蜗牛,毫不起眼,更何况它的两只触角,戴晋人却让魏惠王感到自己与蜗牛并无不同:心神可以遨游于无穷无尽之间,但现实中,四通八达的各国之中有个魏国,魏国之中有个城池梁,梁城里住着魏惠王,这不就和天地间有只蜗牛,蜗牛触角上有个小国家一样吗?魏惠王自以为难以克制的仇怨,与蜗牛触角上两国自以为激烈的大战,也并无不同。
这里面蕴含着典型的庄子思想。庄子借戴晋人之口启发人们“觉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与渺小,认清、顺乎自然规律,恬淡自持,不要陷于情绪和利益的争端,争取做到物我两忘。
● “蜗角”的典故有四种常见的表述:“触蛮”“蜗角”“蜗角虚名”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它们的使用范围很广,在诗词曲赋小说中都可见,可以表达顺乎自然的恬淡。比如:
百年消息此尘寰,一笑纷纷几触蛮。
身正健时须载酒,兴堪春尽也登山。
(明·谢铎《约西厓游西山》)
或者用来表达时空、事物的小大之辩。比如:
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
(南朝梁·沈约《细言应令》诗)
而“蜗角虚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则比较集中地用来比喻不必放在心上的小名利,表达对功名利禄的不屑。比如:
虚名世上同蜗角,浪迹天涯信马蹄。
(明·郭谏臣《夏日过武林同年滕学宪邀游湖上赋别》)
特别是崔莺莺使用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加强版,使这种不屑表达得更加生动。这要感谢苏轼,他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第一次将“蜗角虚名”配上“蝇头微利”,平仄工稳,表意形象,既内涵丰富又具有文辞格律的形式美。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上阕)
● 回到课本的《西厢记》选段,与庄子比较国家攻伐和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崔莺莺引用“蜗角”比较的是功名利禄(中状元)和两个人长相厮守的情感。
在当时,毫无疑问,功名利禄(中状元)比儿女情感重要,况且先考中状元再兼顾情感也是没问题的。但崔莺莺对此却有担心——
崔莺莺母亲在张生临行前特地交代:“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张生信誓旦旦,表示这个任务不难:“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可见,张生也认同功名利禄(中状元)是儿女情感的前置条件,优先选项是完成岳母大人布置的任务,并没有体恤崔莺莺的一腔真情。
可是理性想一想,“中状元”哪有这么简单容易?崔莺莺用此典故,可能有埋怨母亲的成分,也可能有帮助张生减压的念头,希望张生不要过分看重这些功名利禄,同时还能进一步申明自己的价值观:“没有比我们的感情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在后面,崔莺莺再次交代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只不过张生这个“大猪蹄子”不解风情,叫嚣:“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如此一来,崔莺莺是又怨又气,悲伤到茶不思饭不想,在送别的过程中表现得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