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沈阳110034)
中风又称脑卒中,临床将其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其中患缺血性中风占大部分[1-2]。近年来,临床治疗主要为溶栓治疗,但由于治疗时间影响,患者容易错过溶栓治疗最佳时间,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者甚至出现颅内出血[3]。中医学上认为该病多属于气虚证,汤剂治疗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功效,另外针刺疗法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经济等优势逐渐在中风治疗中得到推广,但将汤剂与针刺疗法相结合报道较少[4]。本研究就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8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项五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吞咽困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84例进行研究。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血瘀证、气虚证,由统一培训主治以上职称医师收集患者发病72 h内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量化诊断评分,记录患者各证候评分分值,该证的积分≥7分时诊断成立。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在41~75岁之间;③患者无吞咽功能障碍史,无舌肌萎缩,咽反射存在;④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②患者患有恶性肿瘤;③中风急性期病情不稳定;④患者依从性较差。8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平均年龄(64.15±8.82)岁,病程0.4~14 d,平均(8.02±3.27)d;对照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82±7.84)岁,病程0.3~14 d,平均(7.75±2.8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抗凝、扩血管、吞咽训练等治疗方案,维持患者水及电解质平衡,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降低患者颅内压并控制在稳定状态。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项五针治疗,补气活血通络汤方:黄芪30 g,赤芍、红花、当归、桃仁、水蛭、地龙、川芎各10 g,全蝎5 g,丹参20 g,蜈蚣1~3条;随症加减: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病症,加酒大黄、瓜蒌、胆南星各10 g;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状,加石决明20 g,钩藤15 g,天麻、牛膝各10 g;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病症,加半夏、天竺黄各10 g,胆南星6 g,茯苓15 g;眼胀、头痛出现,加钩藤10 g,石决明15 g;上肢偏废,加桑枝15 g;肝肾阴虚病症,加麦冬15 g,枣皮10 g;下肢瘫软无力,加杜仲、寄生、川断、牛膝各10 g。水煎服,1剂/d,2次/d,15 d/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项五针:取穴哑门、天柱、治呛穴、风府、廉泉,患者取半卧位,垂直进针,深度1.0~1.5寸,捻转100次/min,留针30 min,行针间隔15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5/42)明显高于对照组56.8%(2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4.39±2.61)分,对照组(14.44±2.55)分,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观察组(5.73±1.02)分与对照组(8.44±1.3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分级和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吞咽困难分级与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吞咽困难分级与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得分均降低,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分级和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 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与SWAL-QO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L与SWAL-QOL得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 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流变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变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流变指标比较
注: 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中风大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主要是中年以后,元气不足,血液流通不畅为瘀,肝肾阴阳失调,下阴亏,上肝阳,血随气缓慢移动,痰、血瘀逐渐纠结,阻滞经络,造成气不流通,血不流畅形成疾病;气血无法分散到四肢,造成手脚麻木;气血无法到达脑部,造成脑部经络闭阻,养分流失[11-13]。以上均属于气虚血瘀,故临床治疗应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原则。
补气活血通络汤取方黄芪、赤芍、红花、当归、桃仁、水蛭、地龙、川芎、全蝎、丹参、蜈蚣,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功效,其中黄芪益气生血、补气升阳,是为主药,用量较大,旺气不伤正气,消瘀促血运行;赤芍、红花、当归、桃仁、丹参、川芎均为活血通脉,促进血液循环,阻碍血液凝聚,抑制血小板表面活性,可有效解除凝结的血栓及血块;水蛭、地龙、全蝎、蜈蚣属于虫类,可消瘀通经络,解除痉挛,药力分布较广,有利于找到长时间瘀滞血液,疏通经络[14]。《医学衷中参西录》[15]中有描述,“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集之处皆能开之,性能入脑,善理脑髓神经”。本研究结果表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中医证候积分较低。说明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项五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效果佳,有利于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项五针指哑门、天柱、治呛穴、风府、廉泉,针刺哑门可疏通督脉、补髓填精,是督脉、阳维脉交会穴;针刺天柱可利咽通窍,是足太阳膀胱经穴;针刺治呛穴可对咽缩肌和茎突咽肌有效调节,改善吞咽障碍;针刺廉泉穴可调节气机、枢机、畅音关、通音扇、利孔窍、开音户,是任脉、阴维脉交会穴;风府在项部枕外隆凸直下,是人体督脉上关键穴道,督脉经风府入脑,针刺风府有益补髓、醒神开窍[16]。针刺上述穴位共奏醒神开窍、舒经活络、利咽通窍。结果表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吞咽困难分级与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得分较低,而洼田吞咽能力总有效率较高。提示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项五针有利于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吞咽困难。现代医学表明,补气活血通络汤方中引用虫类药及川芎抗凝抗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可穿过血脑屏障,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赤芍、丹参、桃仁、当归养血、活血,预防血栓,降低血浆黏稠度,溶解纤维蛋白,控制体内红细胞压积,稳定微循环平衡,降低血脂;大量黄芪补阳气,扩张血管,双向调节血压,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激活人体红细胞膜钠泵活性,诸药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通窍。血液流变学主要根据血液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判断疾病情况,在正常人群体内血液黏度是相对稳定的,血液流动主要依靠血压,红细胞聚集,形成“轴流”现象,当血液黏度处于稳定状态时,才能保障正常流动性;当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血液浓度、黏度、稠度及血小板聚集增加,造成血液流动速度降低,加速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ADL与SWAL-QOL得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项五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微循环平衡,将血流变指标维持在正常水平内。
综上所述,补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项五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效果佳,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吞咽困难,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