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江,国万忠
(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2.辽宁警察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河北农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太行山开发研究”,积极推动山区技术开发,组织广大师生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生产、推广)相结合,走出了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道路,这条道路被誉为“太行山道路”[1]。在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过程中铸就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经过三十年的传承和发展,关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梳理回顾三十年来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历程,在厘清其发展脉络、趋势前沿的基础上,总结得失经验,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内容的继续丰富和研究有所裨益。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采取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CiteSpace(引文空间)是一款目前最为先进的,着眼于挖掘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软件对输入的文献资源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得到作者、关键词等共现图谱,呈现出研究主题的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知晓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发展的总体情况、具有开创性的主要文章、标志性作者之间的关联、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变迁等[2]。
中国学术期刊资源总库(CNKI)(即中国知网)是我国学术研究通用性最强、权威性最强的文献信息总库。本文选取知网作为文献资料来源。使用高级检索,检索条件设置为:(1)主题=太行山道路(或含)太行山精神;(2)作者及单位=不限;(3)年份=1986—2019(第一篇文章出现在1986年);(4)来源期刊=不限;(5)来源类别=不限。检索后,共搜集到153篇文章。进一步筛选和排除会议简讯、书评报告等与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主题内容不符文章后,得到103篇有效文献。因此,将这103篇关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文献资料作为综述的研究样本。
本文以1986—2019年103篇文献为研究变量,运用Excel软件,进行文献发表年份分布、主要来源期刊和作者、被引情况等特征的简要说明。同时,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分析图谱,更进一步地探究和阐释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的研究历程和研究侧重。
图1为103篇研究文献发表年份分布柱状图。通过读图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到目前为止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呈现出10年一个高峰的特点,以4个标志性年份为代表。第一个标志年份是1986年,这一年出现了3篇有关太行山道路的文献,其中刊登在1986年第1期《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上的《国家科委致河北省人民政府及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表彰会的祝贺信》[3]中第一次提出“太行山道路”并指出“太行山道路是一条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第1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发表了《用“太行山精神”育人》[4]一文,这是首次论述“太行山精神”的文献。第二个标志年份是1996年,在前5年总发文仅有一篇的情况下,1996一年就出现了9篇文献,1997年更是达到了12篇,研究文献数量出现激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其一是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为时代背景;其二是1996年9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河北省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学习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先进事迹座谈会,此次会议之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成为宣传报道的热点。这是促使相关研究大幅度提升的最直接原因。第三个标志年份为2007年,这一年有5篇相关文献发表,之后两年发文量为9篇。又迎来了研究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高潮,这与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2006年在河北农大召开的“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有重要关系。第四个是2016年,截止到2019年总共有16篇相关文献发表,这一时间区段发文热度再次上升,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农大教师李保国先进事迹做出的重要批示有关。中央和地方媒体大规模对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的报道,有力地推动了对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发文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对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较为成规模的研究起始于1996年,除去4个标志性年份之外其他年度的平均发文量基本接近3篇。由此可以认为,就目前而言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有关研究依然是一块未经充分雕琢的璞玉,还有待更多学者的加入,对其展开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图1 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文献历年发文量统计
分析文献主要来源期刊与主要作者是文献研究法的重要步骤。根据普莱斯定律(Price law of),在同一主题中,半数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写,这些作者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5]。运用普莱斯定律的推导公式可以统计文献的主要期刊群,计算式为:N≈0.749×√Nmax(Nmax表示主要来源期刊群中,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的发文数,N是成为主要来源期刊的最低发文数),计算后N≈3。可知发表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相关文章3篇以上的期刊可称为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
由图2可知,研究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主要来源期刊有5本。截至2019年,《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自2019年起,此刊已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发文21篇,约占5本期刊发文量的45%,占总发文量的20%,其余4本均为高等教育和农业教育类刊物。5本期刊一共发表47篇文章,占总数103篇的46%,低于普莱斯定律50%给定值。能够说明目前研究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主要期刊群并未形成,需要更多种类的期刊给予这个研究主题以关注。
图2 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文献主要来源期刊
主要作者图谱为图3。该图可以知晓该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且能直观地看出主要作者相互之间存在的合作关系和主要作者发表文章年代的变化情况。如图,张建鹏(3篇)、王军云(5篇)两位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王军云对这个主题的关注具有持续性,发文数量也是最多,与其他主要作者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江书平(4篇)也是涉及此领域的重要学者。但从时间上来看,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2005年之前,可以说是早期的主要作者。最近10年来的主要作者有夏志学(4篇)、申书兴(4篇)等。申书兴学者的文章集中在最近几年,但与其他重要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强。另外还有王益民、周燕、时赟、袁艳平等学者也发表过相关的研究论文。总的来看,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主要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多,团队性研究呈现一定规模,但是主要作者研究的持续性还有待增强,换言之就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对理论纵深的问题予以重视。
图3 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文献主要作者分布图谱
表1为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被引次数前10名的文献,均为在本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章。其中,刘光哲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6]文章被引次数最多;王益民[7]有两篇文章出现在了表中。另外,在发表年份上,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07—2009年,一共有7篇文章,由此说明该领域内高影响力文章的持续性产出比较差。而就7篇文献的研究方向而言,基本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将走太行山道路作为实践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来加以介绍和阐释。根据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有效提高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研究的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其紧密与时代命题相结合来进行阐发和论述,突出表现时代特征。其余3篇高被引文章是以太行山道路或精神为研究重点,从历史溯源、精神塑造、内容延展等角度进行梳理和探究。
表1 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高被引文献统计
借助CiteSpace软件,导入1986—2019年的103篇文献数据,将时间分割值设置为3,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阀值设置为top50,生成了35个节点和81条连线。可视化后得到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timezone图谱等。
1.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分析。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展开解读。图中“十字”节点的大小代表着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低;字体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中心度的大小,即关键词的字体越大,它的中心度也就越大,研究热度也就越高。另外,节点间的连线代表着关键词的相互关联程度,连线越粗即是关联程度越大;关键词间连线的深浅代表着研究年份的远近,连线颜色越深表示此关键词的研究年代越久远,反之则年代较近。
图4 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就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看,排名前十的关键词有:太行山道路(63次)、河北农业大学(24次)、太行山精神(19次)、学校(8次)、科教兴农(4次)、农村(4次)、办学特色(4次)、农业(3次)、社会主义新农村(3次)、李保国(3次)。“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及“河北农业大学”为研究的核心关键词。除此之外,“科教兴农”“社会主义新农村”“李保国”等关键词的出现反映了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就关键词的中心度来看,排名前十的关键词有:太行山道路(1.03)、太行山精神(0.81)、文化传承(0.79)、学校(0.72)、河北农业大学(0.71)、农林院校(0.29)、农村(0.27)、科教扶贫(0.17)、新型农民(0.10)、社会主义(0.05)、思想体系(0.05)。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热点既有学校和教育的角度,又有农村及农民的角度,还有文化传承与思想体系角度。就关键词的连接强度来看,呈现出几个强联系群落。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一有“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其二有“太行山精神”“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其三有“农业院校”“农民”“科教扶贫”“职业技术教育”;其四有“河北农业大学”“学校”“李保国”。由这些具有强联系性的关键词组成的群落代表着学者主要研究的方面。就关键词的年代来看,“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活动”“科教兴农”等关键词年代较早。而“新型农民”“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等词出现年代相对较晚。表明学者目前比较注重从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进行新的阐发。
2.关键词timezone图谱分析。通过分析关键词timezone图谱(图5),看出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图5 1986—2019年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的关键词timezone图谱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这段时期主要是“太行山道路”这一概念提法的萌芽期,相关的文献以介绍太行山区开发研究的文章为主。代表性文章有李锋《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工作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以七百二十万元之投资换回三亿多元经济效益》[8],文中认为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太行山道路)的意义在于:其一是技术开发使生产、生活、生态产生了变化,其二是技术的恰当运用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效益,其三是技术进山培养了人才队伍,其四是带动了科技与教育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向生产。李志国在《坚持走“太行山道路”进一步搞好山区技术开发》[9]中从试点、起步、发展、深化4个阶段介绍了太行山道路的发展历程,认为太行山道路的主要经验是:找到了符合省情的山区开发战略,创造了山区开发的崭新模式,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路径。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内涵和概念基本成型,研究集中在对河北农业大学走“太行山道路”的经验总结概括;对“太行山精神”内涵的阐述;以及如何走“太行山道路”培养合格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几方面。罗建军从“太行山道路”的沿革、成效、经验等方面展开叙述,他认为太行山道路存在以下几点经验,制定了因地制宜的开发战略,以试点为引导进行辐射开发,建立了组织管理、科研技术、引资投资、科研保障4个服务体系[10]。《用“太行山精神”育人》[4]一文首次对太行山精神的内涵加以概括:“面向农业经济建设,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坚持太行山道路 兴校富民育英才》[11]一文从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太行山精神造就教师队伍,弘扬太行山精神培养合格人才,延伸太行山道路建设开放型大学4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中对“太行山道路”表述为“太行山道路既是一条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也是一条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高校教育改革之路,是一条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健康成长之路,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太行山精神”定义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张建鹏、张惠敏在《论“太行山精神”》[12]中先是谈到太行山精神的内涵,其表述与《坚持太行山道路 兴校富民育英才》中一致,之后又认为太行山精神的形成基础是源于客观存在与主观精神的辩证统一,最后指出太行山精神的时代意义,即不仅反映了农大师生的精神风貌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焕发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光彩。通过整理文献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相关文章对“太行山精神”内涵的表述逐渐统一,但与后来的通用概括有所出入;对“太行山道路”内涵的表述尚未一致,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另外关于走太行山道路对人才培养的启示,赵世居从首先要以德才兼备为目标,其次走与实践、工农结合的道路,再次把培育青年人才作为重大任务,最后要将领导班子建设好等方面介绍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做法经验[13]。在《坚持太行山道路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4]中,计卫舸、王军云从太行山道路的实践使科教工作者产生与知识经济的亲和力和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对太行山道路本质的认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坚持太行山道路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角度展开讨论。特别要指出,这篇文献中对“太行山精神”的表述与目前“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标准叙述相同,和之前略有出入,原因在于中宣部在1996年9月的“河北农业大学教师先进群体事迹座谈会”上将“太行山精神”总结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十六个字,十六个字的出现使此之后有关“太行山精神”内涵的定义得以规范和统一。
第三阶段是以2007年为标志,学者着重关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第一是“太行山道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意义。王益民认为,服务“三农”就要从健全完善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始终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弘扬太行山精神四个方面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国万忠在《拓展“太行山道路”优势,智力服务新农村发展》[15]一文中谈到,太行山道路对于服务新农村发展的经验和优势有:其一培养了重实践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二加强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其三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带动农村改革发展,其四是不断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第二个关注点是对“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历史传承。时赟从教育史的角度对河北农大走太行山道路进行了历史溯源[16]。夏志学则从校史文化、办学思想的方面对太行山道路进行探析[17]。学者们普遍认为,“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形成与河北农大从办学初期所秉持的“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三结合的办学原则有关。
第四阶段是2016年以后至今,相关研究一方面聚焦,推进拓宽“太行山道路”的杰出代表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一方面聚焦,践行太行山道路对创新创业实践人才的培养。
综上来看,三十年来的研究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第一,“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生成逻辑研究。其中又衍生出两条路径,即历史生成逻辑研究和现实生成逻辑研究。第二,“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价值经验研究。包含3个指向:一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对农业农村建设;三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深化拓展研究。即结合不同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不断赋予“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理论与实践新内涵。第四,将“太行山道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农业服务模式与其他农林高校具有各自特色的相关模式进行举例对比研究。就研究文献数量而言,第二、三方面始终是研究界关注的热点。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为认识和总结现阶段对“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而进行综述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马克思谈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8]具体来说就是始终围绕“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为研究根本。这体现在,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对于基本概念形成了一套准确的系统理论概括。将“太行山道路”的内涵表述为3个“三结合”,即: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将“太行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概念准确表述的形成使学者们得以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他们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始终坚持了问题意识,这也同时遵循了太行山道路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动力。通过梳理能够发现,无论相关研究是聚焦于社会经济、农业农村或者教育教学等哪一方面,都是以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为出发点,以解决有关问题为落脚点。基本上形成了一种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理论层面汲取思想资源,致力于研究具体现实情况的范式。
纵览文献不难发现,正确的导向可谓是贯穿了整个研究发展变化的历程。这体现在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基本做到了站位高、价值正、内容实。首先,“站位高”是指研究体现出时代性。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依据国情适时地提出过相应的战略措施,如“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相关研究都做到了与这些时代命题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其次,“价值正”体现在研究不仅做到了对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探讨,更着眼于将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经验启示融入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去,始终坚持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目的,展现出鲜明的人民品格。最后,“内容实”一方面是指相关研究既注重从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基础理论说服教育人,又注重以走太行山道路的先进师生群体的实例来影响教化人,使理论更好地转变为更强大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是指相关研究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师生践行太行山道路和精神的丰富实践,同时将其总结凝练,既形成了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方法论,又形成了高等教育育人成才的生动案例,并未成为理论家书斋中空洞说理的经院哲学,使研究贴近生产生活,温暖人心。
30多年以来,“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
综合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阶段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研究的视野要打开。即要注意研究学科领域的开阔性和研究人员构成的开阔性。首先是研究学科领域的开阔性。从研究的主要来源期刊来看,基本以教育类期刊为主,并没有形成研究的主要期刊群。说明学者们多以教育学领域为视角来展开研究,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虽然有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但数量很少,尚未形成规模。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来看,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与中心度高的关键词大都与教育、农业问题有关。所以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多学科的加入,例如,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生态学。其次是研究人员构成的开阔性。要广泛地吸引、吸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机构的学者。就现阶段文献主要作者的来源机构来看,研究者虽然数量不少,但基本都来自河北农业大学,可以说都是“本土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学者出自同一机构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互动,却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交流创新,并且容易产生学术上“近亲繁殖”的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从文献主要作者的发文数量来看,发文量最高的主要作者仅为5篇,其他主要作者发文量在3篇左右。由此体现出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尚需要更多学者的加入,以形成与主要作者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研究的赓续发展。
一是要创新研究的方法。阅读文献,能够看出目前的研究在方法上比较热衷于质性研究,也就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学科交叉性研究很少见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尤其是文理学科交叉就无从谈起,今后应当在研究方法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善于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这是将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研究推向深入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创新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研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对高被引文献的统计可以看出,引用次数排名前十的文章均出自2009年之前,之后10年再无一篇文章入选,高影响力文章的产出出现断档。另外在2010—2019年仅仅发表了32篇文章,年均发文量仅为3篇,文章产出的数量较低。这两种现象均表明研究的持续性变弱,究其根本则在于文章的内容缺乏创新性,而研究内容的创新可以从学理内容和实践内容两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学理内容创新。目前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走太行山道路的具体实例以及对太行山精神的价值判断上,对太行山道路及精神学理内容即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不足。下一步应该将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丰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从哲学层面展开对其学理内容的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树立有关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更增强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第二,实践内容创新。整体来看虽然不同时期的研究能够贴合时代主题,但学者们将研究与时代具体实践内容结合的程度仍然偏低。由此可见,今后研究应该着力提高对实践内容创新性的重视程度即与时代的具体典型事例、大政方针相联系,这样才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
就现阶段而言,笔者提出几个研究与时俱进的方向。第一,与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与精神紧密结合,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楷模,李保国教授几十年来践行、坚守的即是太行山道路及太行山精神。基于此,对“太行山精神”与“李保国精神”两者的相互关系值得进一步地探讨。第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结合高教育人特点,发掘太行山道路及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与指导作用无疑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第三,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如何更好地利用既有经验理论指导发现、分析、解决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持续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及精神的内涵需要有关学者给与思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