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华
摘 要 近年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与农村用水越来越缺乏,居民用水的安全性、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以及粮食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国家的稳定发展等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对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构的构建进行分析,对相关策略进行探究,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在防旱抗旱上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0.083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每年会因自然灾害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气象造成的损失可以达50%,干旱则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建设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而面对频发的干旱灾害,我国在防旱抗旱方面的设施、技术尚不完全,防御体系比较薄弱,管理机制也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旱灾难的严重程度,一旦发生重大级别的自然干旱灾害,损失将非常惨重,所以加强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分析非常必要。
1 防旱抗旱减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1 公众意识不足
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一旦发生较大的旱情,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对于防旱抗旱的意识不到位,宣传与教育也不到位,人们抗旱与防旱的意识不高,在出现旱灾之前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预防及抵抗能力较低。同时,防旱与抗旱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内容,专业人员较少,信息的宣传与共享方式也不完善,相关手段较为单一,直接影响了防旱抗旱减灾的效果[1]。干旱虽是一种自然灾害,但是干旱地区对于水资源的盲目使用加剧了干旱程度。此外,全民水患意识不够,也导致了防旱抗旱减灾工作落实不到位。
1.2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防旱抗旱方面的重点集中在水旱的应对,只有发生了水旱才会将解决方式付诸实践,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却很少。同时,在防旱抗旱时参与的部门主要是水利部门,其他部门的人员参与度很低,对灾害的预防意识不足,一旦发生灾害无法迅速响应,也无法高效地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对农业、生态行业以及环保行业都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程度,扩大了灾害的影响范围。
1.3 相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防旱抗旱减灾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监测手段、调度与指挥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站点的监督精准度不够,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分享机制。在信息化时代,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要高效利用遥感等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对干旱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估。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防旱抗旱方面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尚不健全,网络平台的构建也缺乏创新性和完善性,而我国在此方面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都导致了新工艺、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力度与推广力度不够,所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另外,我国在抗旱防旱方面与其他国家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经验不足,投入力度不足,都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
2 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2.1 强化全民减灾意识
防旱抗旱减灾是一项公共事业,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更要发挥公众的力量,鼓励群众广泛参与,所以要对防旱抗旱減灾方面的政策、手段、知识等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公众进行教育,不断强化全民的减灾意识,动员全民的力量,为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宣传手册、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使民众防旱抗旱减灾的意识能够不断提升。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动员工作要按层级实施,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防旱抗旱减灾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另外,节约用水宣传、工艺推广要做到位,增强公众的水患意识以及保护意识等,在全民范围内营造起良好的防旱抗旱减灾氛围,以推动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性机制的落实。
2.2 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性机制的建立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配合。进行科学布局和统一规划、形成战略性的防旱抗旱减灾计划与战略是推进防旱抗旱减灾机构推进与落实的重要措施。而我国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意见,鼓励将预防与治理结合起来,科学分析我国自然干旱情况以及演变趋势,并对当前干旱的形势进行重点分析,建立更加完善的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管理体系。同时,《全国抗旱计划》的编制为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借鉴,所以相关部门要以此为依据深入推进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
2.3 突出预防的重要性,防抗结合
干旱的发生具有自然性,但仍然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做好预防工作,并突出预防的重要性,使人们从思想上提升对于干旱危害的重视,并从行动上抓好干旱的预防与抵御工作。预防就是要在干旱灾害发生之前制定相应的方法,防患于未然。比如,在干旱灾害发生之前根据统计数据,对干旱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对各项数据分析之后,制定防旱抗旱减灾的预防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对抗旱经济用水资源、抗旱信息以及相关的物资储备工作等进行科学管理。
干旱应对也是防旱抗旱减灾的重要工作,当前在防旱抗旱减灾中经常使用的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危机管理主要是在灾害未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时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灾难到下一个灾难的循环式模式。风险管理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干旱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管理方式,在发生干旱之前的预测、应对干旱的准备阶段、干旱发生后应对方案的实施等,都需要进行提前设定,对可能会发生的灾害进行提前处理,将灾害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尽最大努力缩减灾害带来的损失。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治理不是最终目的,防控结合,将预防做到位,能够给后期的治理提供非常大的空间,能够确保后期治理手段的顺利落实,对降低防旱抗旱灾害的风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4 建立信息共享机构,实施部门联动
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构建并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气象、水利、农业以及供水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协调运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水利、农情、雨情等信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在各部门内部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经常性地进行信息互动,做好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我国当前实施的防旱抗旱减灾方式多是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进行的,时间长、效率低,急需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突破行业、地域、部门等方面的限制,对分散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推动共享机制的高效落实[2]。也只有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起高效的共享机制,才可以促进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推进。
3 结语
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性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其中民众的防旱抗旱意识,管理机制的完善、布局与规划的合理性、防旱抗旱减灾科学手段的应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防旱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苏志诚,张海滨,屈艳萍.我国建立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8):17-20.
[2] 师明.亳州市旱灾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A].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