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人才需求背景下中高职物流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04-07 11:13周洁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9期

周洁

【摘 要】本文分析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人才需求情况,针对广西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中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设置重叠、课程设置不涉及港口物流课程等问题,提出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制定统一课程标准、设置差异化物流方向课程、编制适应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对策,建立适应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 港口物流人才需求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088-04

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集群的效应明显,高素质技能型港口物流人才需求数量上升,给广西中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中高职物流专业应该积极利用发展契机,进行教学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深化课程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发展的港口物流人才。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逐步升级,对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趋势明显。因此,推动中高职衔接,系统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物流管理人才,既是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的需要,又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如何通过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改革,形成中高职教育与西江经济带联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西江经济带以西江为主轴,涵盖了广西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等 7 座城市。西江经济带是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载地,也是大西南各省区市进行物资交流、沟通的重要运输通道,更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西江经济带在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会聚集一大批大数据、大健康、大物流、新材料、新制造、新能源等“三大三新”产业,其次产业聚集带动港口群集发展。港口集群的发展反过来会对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产生影响,最后形成一个“港—产—城”协同向好的局面。2018 年,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实现广西沿海港口和内河航运“一盘棋”布局。现在西江内河所有的国有码头都归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管理,后期港口群集效益明显,又有产业进驻支撑,特别是现在的梧州、贵港等地,加上政策上的支持,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发展的实力会慢慢彰显。

西江经济带产业繁多,种类复杂,企业类型也呈现多样性。有以从事仓储和运输服务为主的仓储与运输企业,有智慧型的物流信息中心,也有以东盟贸易、边境贸易、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货物运输代理服务为主的贸易企业,还有以港口管理、港口物流、港航机械操作和管理有关的港口物流企业,西江经济带各港将不同类型的企业相互衔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因此,除了仓储物流和运输物流人才紧缺外,港口物流人才、大宗商品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企业人才、智慧物流人才也非常缺乏。在课程设置上,相较于传统物流人才培养,西江经济带发展背景下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也更加复杂。2015 年,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广西物流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指出,物流专业毕业生对口从业人数仅占 1%~5%,而大部分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属于低学历或未经过专业教育的社会招聘人员,物流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低,制约了西江经济带物流行业发展。因此,如何建设适应西江经济带中高职物流专业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广西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广西已经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通过“2+3”“3+2”“3+3”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推动中高职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但是,广西中高职教育衔接更多地表现为学制上的相互衔接。中高职院校以对口升学或单招等升学考试的方式,通过基础知识考核、职业能力测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实现中职学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梦想。而中高职教育以课程为中心的内涵式衔接依然较为薄弱。很多中高职院校缺乏上下沟通,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编制上都无法体现中高职的良好衔接。课程体系衔接的不畅通导致学生在进行高职阶段学习时,基础知识学习进度跟不上,但在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上又进行了重复学习,降低了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的效果。具体而言,广西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

根据广西八桂职教网发布的数据,广西开设物流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一共有 84 所。其中,中职有 58 所,高职有 26 所。表 1 为部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归纳对比。这些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描述人才培养目标时无法清楚地划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高低、层次以及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也无法体现中职—高职学生培养人才的能力的层级递进关系,绝大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交叉重疊或不清晰的。

(二)课程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的不清晰,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也不够清晰,课程目标模糊。要畅通中高职物流课程体系的衔接,应明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定位。本文对部分中高职院校仓储管理课程目标进行了归纳(见表 2),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发现大部分的专业目标内容是相似的,中职高职课程目标也没有体现学生能力的层级递进关系。

(三)课程内容设置重叠,甚至出现脱节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目标模糊,使中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出现了重复,甚至出现脱节的问题。对比广西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重叠率最高,约占 60%,在 5 门核心课程中,有 3 门是重叠的。首先,大部分学校专业核心课程都开设了仓储实务、运输实务和配送实务等课程,有些课程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其次,在物流基础课程设置中,脱节现象严重。比如西方经济学,中职学生缺乏这类课程的学习,直接过渡到高难度的课程学习,难度太大,已经超越可接受的范围。最后,物流技能学习脱节,没有兼顾学生能力发展。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拥有基本的专业技能,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没有基础的专业技能,他们更多地注重理论的提升,这就出现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兼顾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中职升高职学生会因为在学校的课程中理论知识跟不上,失去学习的信心;而通过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也会因为基本技能操作的弱势,心理遭受挫折,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四)课程设置不涉及港口物流课程

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发展,需要港口物流型人才。在传统物流专业中,课程设置主要以仓储和运输为主,分方向教学课程设置中基本上不涉及港口物流、港航操作、港口管理等课程。因此,随着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发展,中高职物流专业衔接中课程就出现了不相匹配的问题。广西中高职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学校、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中高职院校开设与港航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其余均未开设有,或者开设有相关课程,港口类课程数量少且不够系统化。

三、建立适应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中高职物流课程衔接体系

(一)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的发展需要是港口、物流、经济、贸易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针对不同岗位类型,厘清中高职物流学生分别对应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邀请企业专业、企业 行家、能工巧匠等,与企业共同制定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向和层次。下面以广西物资学校与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例进行说明(见表 3)。

对比两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培养的是劳动者和初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管理人员以及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明确课程目标。

(二)制定统一课程标准

要制定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人才需求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应确定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设定,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避免课程重复、脱节等问题。以中职和高职分别开设的仓储课程为例(见表 4),中职开设的“仓储作业实务”课程偏重于技能应用和实践的学习,而高职开设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目标更偏向于管理,同时包含对技能的应用学习。

(三)设置具有西江经济带特色差异化物流方向课程

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多样,区域间产业类型不同,为了能够与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相适应,培养专业化的人才,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之间的中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开设具有西江经济带特色差异化物流方向课程。

如南宁、贵港、梧州等地的中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大宗货物港口物流、港航运输、港口贸易、港口机械操作与管理、港口物流与产业园区经济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柳州利用交通枢纽和工业发展优势,开设与当地职业院校相符合的专业方向和课程,利用铁路货物运输优势,增设高速铁路发展相关知识和课程。百色则利用西江航运低价的运输成本,与当地职业院校开设金属材料方向的专业和课程。而崇左和来宾则利用边贸,开设与物流、贸易、物流金融相关物流课程。以广西物资学校和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两所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见表 5)。

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人才需求背景下中职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相互对应,但内容又有区分。中职设置的课程多为基于工作岗位流程的作业操作,掌握的主要是基本理论和专业方向技能操作;而高职则为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学生掌握的是更深层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高端的技能以及管理知识。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贵港的西江工业园区内,是为西江经济带上的港口物流服务的,因此,除了设置物流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人才需求开设相关具有区域特色核心课程,如港口物流、港口装卸机械与工艺、集装箱运输实务等课程,以及拓展选修类课程,如东盟国家概况、电子商务与物流、物流金融等课程。

(四)编制适应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人才需求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

西江经济带港口物流人才需求背景下,中职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专业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了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层级递进关系,在内容选编上既要相互适应,又要有所区分。

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各地打造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港口物流方向课程,如钦州的北部湾大学,贵港的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梧州的梧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打造与海洋和内河等港口物流专业方向的课程改革,其他各市也积极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物流专业方向课程,而政府在教学改革上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借助物流“1+X”中高职试点改革的平台,进行内容编写时,明确中职课程内容应符合培养初级人才需求,高职课程内容应满足培养中级物流人才需求,实现课程内容分层次但又相互衔接。同时,进行中高职物流专业的教材改革,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此外,中高职院校之间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结构能力,编制难度适中的课程内容,既兼顾中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实用性的学习,构建良好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五)创新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引入企业的考核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能力为重点,依托物流专业精品课程和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物流云平台、超星学习通、云班课等平台软件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通过线上云平台发布新课程的学习任务,预设新课程的问题,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发布新课程的学习资料(视频、Flash、PPT 等),完成课前预习和复习。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课前学习说明,把课前查找到的学习资料和图片等转发到照片墙,自主完成课前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课中通过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微课、慕课等方式,完成课中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线上发布学生测验或者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系统也能及时地对学生测验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课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通过云平台发布拓展作业或者实践作业,除了系统能自动进行评价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效果进行评价。学校将课程教学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与企业考核标准结合起来,与教师评价考核结合起来,创新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完善中高职衔接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雷 蕾.西江经济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杨明宇.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35).

[3]夏光祥.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基于产业转移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

[4]姚娟娟.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A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36).

[5]张志栋,韩军烈.基于“1+X”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9(22).

[6]顾淑红,杨士涓.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

[7]颜宏亮.协同创新下港口物流人才立體化培养模式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3).

[8]黄 俊.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XZZJG2019B119)。

【作者简介】周 洁(1984— ),女,讲师,现就职于广西物资学校,研究方向为物流服务与管理。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