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静红
信息化社会的合格基础教育毕业生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与读、写、算并列,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通过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我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代教育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下面谈谈本人在贯彻新理念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教学内容,体现“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展的话,作为一种能力的基础,起到基石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如果不能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其作用毕竟很有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与这些学科有机渗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我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尝试。如学习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报告时,我首先布置学生演示报告的主题,让他们预先写好报告;再让他们通过学习PowerPoint,掌握如何为自己的报告制作一个具有个性的多媒体演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撰写主题报告,一方面需要语文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制作多媒体演示报告的方法……这样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多种素养的协调发展。
2.教学方式,注重“参与”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自己亲自上机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決不能纸上谈兵。如在学习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课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规定主题小报。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把这次的任务改为:自己自由组合,以小组(2-3人为一个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自定主题的小报。由于小报的主题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所以他们一般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SAKS知多少、珍惜水资源、英语小报、革命英雄故事、昆虫世界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小组成员是自由组合的,所以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相当愉快,人人乐于参与。
3.教学特点,引导“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在教学中发掘一切可“创新”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①运用精彩的新课导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图形的编辑及应用”时,我出示事先画好的一串红艳艳的鞭炮,学生情不自禁地“哗”的一声,惊叹之余充满着好奇,我抓住机会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画出这串美丽的鞭炮吗?其实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图形的编辑及应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简短精彩的过渡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作了极好的铺垫。②设计有趣的练习,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如在《“椭圆”工具的使用》一课最后的练习中,我要求学生利用“椭圆”工具,发挥自己的想象,由“椭圆”变出可爱的动物。为了避免绘画创作过程中出现雷同现象,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量使自己画的动物与别人不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经过老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积极思考,大胆创作,想象出来的动物达数十种,有老虎、马、长颈鹿、蛇、熊猫、猪、小鸡、蝴蝶、蜻蜓和小蝌蚪等。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4.教学价值,强调“实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以学习某一应用软件为主,力求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一应用软件的操作,造成学生只会单一地使用这一应用软件,而实际应用能力则较差。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软件不断升级换代,学生面对新的应用软件,就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我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我以应用软件为载体,在注重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面对新的应用软件时,也能根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或通过工具书等来解决问题。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当前,我国小学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因此,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特别重要,老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张忠. 小学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 新课程(小学). 2010(12)
[2] 刘玉华.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