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孟仁爱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20-04-07 08:55陈晓星
科教新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同情心生命安全仁爱

陈晓星

孔孟仁爱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蕴含着很多亘古不变的哲理。因此,撷取这一思想并将之运用于班级管理,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赋予其新的内涵的一种尝试;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一条捷径。

一、挖掘仁爱内涵,确定班级格言

“仁”在《论语》中總共有109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经由孔子首倡,“仁”成为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孟子遥承孔子仁学,并加以丰富和发展。那么,何谓仁?《说文解字》提到:仁,亲也,从人二。即人与人友好的交互性,强调其社会关系属性。

孔子对“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他对“仁”的认识集中体现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章。仁必有爱,爱是其内涵。仁是道德,是体;爱是学问,是用;二者可以互通。进一步来说,只要具备仁的本质,常怀一颗仁心,即便某些行为不以爱的名义出之,却也是爱的不同体现。

因此,我认为仁爱应该成为教育的底色和班级管理的基石,并结合校训确立班级格言——“以仁爱为做人之本,以忠恕为行事之本,以勤谨为为学之本”。做人、行事、为学三者构成立体价值观,同时从前后次序上体现了道德教化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治班理念。

二、彰显仁爱思想,实施班级管理

以仁为本质,并以不同方式进行推广,这是儒家提倡的做法。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彰显仁爱?

(一)生命安全教育——践行仁爱的前提条件

每年秋季开学,面对新学生,很多班级的“开学第一课”都是围绕习惯养成、行为规范等展开,而我在第一课主要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首先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爱自己。有人会问,这样的情感和行为还是儒家的仁爱精神吗?

事实上,爱自己的身体或者爱自己恰恰是成就仁者爱人的基础条件。首先,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那么他还有多少余力去爱别人呢?自爱是对自己生命(身体)的保全,否则其余皆是空想。其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缺乏感知,又如何对其他人产生感知呢?

由此,生命安全教育被列为班级管理的首要之务,常讲常新,也能收到了预期效果。时至今日,我所管理的班级中没有一个学生出现生命安全问题。

(二)同情之理解——践行仁爱的活动展开

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而学会自爱的学生实质上具备了爱人的前提条件,但从自爱中产生爱他人的情感与行为,这就需要“同情心”发挥作用了。儒家关于“同情心”的典型观点来自孟子的“恻隐之心”,孟子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阐释。他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落入水井时,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去救他。其动因既不是和他父母熟识,也不是想博得他人的赞誉,更不是厌恶小孩的哭声,归根结底是出自“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孟子还明确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可见,仁爱源自同情心,同情心是先天固有的善性,也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

要将这种良知外化为仁爱实践,就必须让自己对他人的痛苦(或快乐)产生情感共鸣。为此,班级举办了“护蛋行动”“负重前行”“走进消防,感恩有你”“大爱无声-关爱听障儿童”等活动。通过活动或角色扮演,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坚持与责任,对老师和班干部的工作以及父母的做法产生“同情之理解”,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融洽亲子关系的目的。

总之,仁爱对于德育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仁爱之于学生,对其完全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仁爱之于教师,为其永葆职业激情提供生生不息的滋养。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会造就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将是我不断努力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张瑞涛.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81-85.

[3]薛百成.恻隐之心[J].记者摇篮,2015(06):55-55.

猜你喜欢
同情心生命安全仁爱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探究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