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阅读推广小队”的出现,“新学期教师必读书单”的推荐,激发了教师群体阅读的热情,打开了教师的阅读视野,让“阅读”这一行动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无论是阅读硬环境的创设,还是软环境的营造,都让教师阅读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可能,而阅读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以及“校长有约”阅读专题活动的开展,则让学校的教师团队走向理性思辨、意趣幽远的辽阔天地。
【关键词】阅读场域;阅读体系;校长有约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4-0044-05
【作者简介】奚一琴,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扬中,2122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古润之东,圌峰之侧,烟雨江洲,菁菁校园。我所在的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小学是江洲绿岛中一座经历风雨、青春昂扬的百年老校。从这里曾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等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激流勇进的莘莘学子,他们的生命中散发着母校给予的书香气息,喷薄着母校浸润的文化力量。在这所百年老校已有的精神底座上,我们看到了风雨洗礼中不变的根系———阅读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这一精神性、价值性活动成为扬中实小这所百年老校生命力的源泉,更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支柱。在扬中市实验小学,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唤醒教师心中“爱”的种子,以“书香”滋养这颗种子有力地生长,积极探索教师团队建设之路,努力打造一支“腹有诗书、书香盈袖”的教师阅读团队。
艾登·钱伯斯说:“如果能窝在一处舒适的角落尽情阅读,我们肯定心甘情愿花上一段长长的时间来享受这段阅读时光;但如果无法舒适地阅读,老是被各种令人分心的事情打断阅读情绪,那么即使定力再强的读者,也会很快地合上书本,逃之夭夭。”可见,阅读这一高贵的精神活动受到阅读环境的影响。
在“书香”教师阅读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扬中实小高度关注阅读环境的打造。首先,我们从硬环境入手。2018年上半年,在学校整体完成加固改造工程之后,学校为教师专门设置了“教师阅读吧”,充实并丰富了教师阅览室的图书;在“班级读书角”设立“师生图书共享台”,让教师的阅读世界和儿童的阅读世界交融共生。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墙、廊、柱、厅,将那些原本静默空白的场所变成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文化长廊,静静讲述文化的缘起和传承;门厅梁柱间,处处跃动经典文学的魅力身影……从细处着手,从微处打造,将书籍带入教师生活,将生活融入阅读元素……如今,整个校园图书触手可及,仰首是书的天空,俯视即书的海洋;大千世界,近在眼前;自然之景,从书中迤逦而来……教师置身于这样的阅读环境,捧起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窝在一处安静的角落里,徜徉于文字的百花园。教师每一天都在书香氤氲的真实场域中实现精神成长。
其次,我们积极为教师创设温馨怡人的阅读情境,为教师的常态化阅读提供一切可能。每天中午12:50,校园里会响起一段悠扬舒缓的音乐,伴着“阅读领航人”姚老师的召唤,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开始一段美好而神圣的旅程———“午间持续默读”。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走进阅读的殿堂,伴着音乐静静阅读,此时的校园只有流淌的音乐、纸页翻动的轻微声响以及笔尖在纸上漫步的沙沙声。这一切构成了我校舒适恬静的午间阅读情境,在这一情境的熏染下,每一位孩子乐在其中,每一位教师怡然自得。
每学期一开学,我们都会为教师列出“新学期教师必读书单”,包括文学、历史、科技、儿童读物和教育教学五类书籍,每类各选一本。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保证有五本书的阅读量,并进行较为详细的阅读批注。我们把这一要求纳入每月的教育教学“六认真”检查以及学期末的“教科考核”项目。“采得百花”,方能“酿出甜蜜”,如此丰富的阅读大餐让教师的生活书香凝指、书韵悠悠,也让他们的教育教学更加游刃有余,丰盈多彩。
教师的自我阅读构筑起了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又想到,如果能激励教师将阅读过程中采撷的芬芳传递给更多的同伴,将“自我阅读”变为“共同研读”,不仅能将读物的价值最大化,还能进一步充实并修饰教师的精神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每月的教研组活动中增加了“好书一起读”的沙龙活动,围绕集团会议中“一本好书”推荐的书籍,教师们就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谈到热血澎湃时,或争论,或朗诵,或赋诗一首抒发情感……于是,阅读的氛围逐渐浓郁,阅读的人群不断增加,阅读的队伍逐渐壮大。
在打造“书香”教师团队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没有精神内核的团队是走不远、飞不高的。如何将团队的发展与教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呢?2017年,我们在反复酝酿、深入研讨的基础之上,提出要在新形势、新任务下重新规划学校的发展走向,重新构建学校课程发展体系,以一套“主干明、枝叶密、营养足、生长绿”的阅读课程体系激活师生的生命成长,让阅读在我们的校园中拥有蓬勃生长的态势。短短两年多时间,我校的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在团队教师的共同谋划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助力教师探索“深度阅读”的多样课型。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单篇课文的阅读及学生生活中的碎片化阅读而言的,其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是单篇文章阅读所无法实现的。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之路上,教师们探索出了一种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课程框架体系———将儿童在阅读中心灵成长的过程比作一个坐标轴,纵轴为年段分级阅读体系,横轴则为每一次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年级分级阅读体系为:低年段———绘本故事,快乐童年;中年段———儿童故事,幻想童年;高年段———经典故事,精彩童年。横轴之上,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则是借助不同的閱读课型得以实现的,主要包括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延展课,在不同的课型中采取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策略指导孩子有效阅读。这一课程的建构有效调动了学校语文组教师的全部力量,让教师们的课外阅读指导更有抓手,更有特色,更有实效。2017年,我校承办了江苏省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主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中,学校48位语文教师同时开课,课型千姿百态,内容异彩纷呈,既有同一系列不同时段的阅读指导课,又有同一内容不同策略、同一策略不同内容的阅读指导课,开阔旷达的教学视野,新锐前卫的教学理念,让扬中实小的整本书阅读课堂灵动丰富、意蕴悠远。
2.建构全科阅读课程,激励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
随着“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反刍课程进展及实施的历程。我们发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行动者仅限于一部分教师,也就是语文教师,似乎很难让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共同行走,难以形成丰茂的课程文化。2018年初,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办公室成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复商讨,大家一致认为:阅读,应该是所有人的事;阅读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文学作品;阅读,应该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全科阅读”———以现有的学科分类为依据,倡导全教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品德、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
我们组织教师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进行大胆拓展,首先编订了一套富有本校特色、着眼于儿童素养提升的“全科阅读”校本教材———8个“1+100”:语文学科+100本名著,数学学科+100个数学小故事,英语学科+100本英语绘本,体育学科+100项体育竞技项目,美术学科+100幅名画欣赏,音乐学科+100首经典乐曲,科学学科+100个科学小实验,信息技术+100部优秀影片和精品软件。在这样一个包容万象的校本教材的“阅读”中,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利用每日晨诵、午读、暮读时间以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需求,形成整体的阅读文化氛围。
3.建构全景式阅读课程,拓展师生的阅读视野。
当我们的脚步越走越深入时,在我们的眼前呈现的竟是一片开阔之地。我们惊喜地发现,阅读的世界是辽阔的,是无边际的,因为“生活处处有阅读”。2019年初,基于“整本书阅读”“全科阅读”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大课程观的理念指引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结合课程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探究热点,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活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等,建构起了一个内容丰满而又交织融合,充满生机而又枝繁叶茂的润泽生命的“全景式阅读”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泛在阅读、全科阅读、实践阅读。在这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扬中实小的每一位教师不仅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成为文化生活的主动追求者,阅读课程建设的创享者。
從“整本书阅读”走向“全科阅读”,再走向“全景式阅读”的辽阔之境,我们欣喜地看到:自我阅读、共同研读、课程建构,阅读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是个人独享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扬中实小208位在职教师共同生活、携手同行、塑造灵魂的美好姿态。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者、实施者、引领者、先行者,是激发学校活力的关键。在“书香”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作为校长的我始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阅读领航人”推荐的好书,还是每学期为教师列出的书单,我都会一一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思维的深入,阅读观点的生长,心中特别期待有一个立体的平台可供阅读团队中的每一位参与者交流分享,进行思维碰撞。后来,在与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中,我意外地发现,这是每一个阅读者的诉求。特别是孩子们,他们在和老师、同学“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脑袋里装满了奇特的想象,肚子里揣满了惊人的见解,他们特别期盼进行阅读成果的表达。于是,经过两个月的悉心酝酿,2019年春,在我们的学校里,一档以阅读儿童读物为主,致力于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阅读文化活动———“校长有约”诞生了。
校长阅读是前奏。读什么呢?校本教材8个“1+100”为校长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当校长的指尖在校本教材推荐的书籍上一一滑过时,当校长的目光在经典的读物上作长久停留时,“校长有约”的共读书单也就诞生了。2019年,“校长有约”走过了春夏秋冬四季,这期间,我们与芭芭拉·库尼的绘本《花婆婆》相遇,与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倾心交流,我们还与那些饱蘸着爱国热情书写的红色读本,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刘胡兰的故事》《寻找中国未来地图上的你》倾情对话……每一次的“校长有约”,我们会以海报的形式呈现读本;每一次的“海报邀约”,都会如砾石击水一般,荡起层层涟漪。这涟漪一圈圈扩大,不几日,校园中就会出现一处又一处动人的阅读身影———师生共读,生生互读,甚至这影响越过了校园,进入了家庭,出现了“亲子悦读”的旖旎风景。
阅读,只有沉心静气、浸润其中,才会欣赏到美妙的风景。“校长有约”海报发出后,很多班级的教师会自发地担当起孩子阅读生活的“点灯人”。在《花婆婆》的共读之旅中,一年级的教师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各种富有思辨性的交流话题,利用“午间持续默读”时间和孩子们探讨交流,逐渐把孩子引向一片烂漫的芬芳百花园;在《时代广场的蟋蟀》共阅之路上,四年级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阅读所感、学科教学特色,积极挖掘这本经典作品的阅读元素,为孩子们精心制作了阅读微课,以微课带领孩子开启一段令人怦然心动的“爱”之旅;在“共读红色读本,传承红色精神”主题阅读活动中,学校骨干教师带着青年教师走进图书馆,为孩子们精心挑选红色读本,教师引领学生利用每周“阅读课”讲红色故事、演革命英雄,走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这一系列阅读体验活动在滋养学生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教师。
“校长有约”的几个板块中,“阅读团亮相”以故事讲述或情景表演的方式再现教师阅读的历程,“阅读明星秀”及“快乐聊书吧”以校长与阅读明星聊书的方式展开深度对话,“亲子悦读苑”以校长访谈的方式树立家庭阅读的优秀典范,“朗读芳草园”或“经典小剧场”“我从书中走来”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艺术创造的舞台。每一期的“校长有约”都让我们看到了经典作品的因子在孩子的生命中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也让我们欣赏到了教师和儿童在阅读世界中一起尽情驰骋的姿态。
一个人读书是寻景,一群人读书,则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当一个人与书成为挚友,他的生活便多了一位可以倾诉的对象;当一本经典的书走进我们的生活,那我们的人生便注入了一束阳光……我们相信,扬中实小每一位教师对书的热爱不是叶公好龙,不是浅尝辄止,更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在嘈杂中坚守内心的宁静,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专一和执着。所以,在阅读之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才是我们最不辜负光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