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2020-04-07 17:40陈文艳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2期

【摘要】重返美的教育生活,就是重返心灵的世界,就是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是“重返”的方向。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是“重返”的路径、策略,具体包括基于理念之美,看见崇高的价值;基于空间之美,融入意义的结构;基于成长之美,超越实用的境界;基于生命之美,朝向艺术的人生。

【关键词】精神山水;理念之美;空间之美;成长之美;生命之美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4-0017-04

【作者简介】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225002)校长。

当一个个村落消逝、一座座高楼林立的时候,你会发现,时空越来越像钢筋水泥筑起来的现代建筑,它包裹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就连原本温润的自然也不例外。如此的结果便是,人们的心灵难以突破坚硬的外壳而去探寻精神的世界。当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心灵被层层包裹的时候,作为教育生活,原本应是气韵生动、旨趣深刻、静穆深远,如同一幅趣味盎然的精神山水的教育生活,现在却时时处于坚硬现实的笼罩之下,模糊了儿童,模糊了师者,也模糊了教育生活的美好。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黑格尔的这句话阐明了真正的美与心灵之间的关系。首先,真正的美源于心灵而不是其他东西;其次,心灵的真实是一种较高境界;第三,在这种较高境界中人的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才能成为美的表现方式。因而,作为美的教育生活也應由这真实的心灵产生。

一、此岸与彼岸:教育生活的两端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教师的教育生活现状,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此岸”与“彼岸”。何谓“彼岸”?黑格尔说:“思想所穷探其深度的世界是个超感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首先就被看作一种彼岸,一种和直接意识和当下感觉相对立的世界。”何谓“此岸”?即感性现实和有限世界。此岸是现实的、有限的、实体的世界,彼岸是自在自为的世界。彼岸不是没有实体,只不过这种实体被心灵所感受而超越。当下教师的教育生活一方面处于现实的各种主观冲突和客观矛盾之中,理想和现实、情怀与困境、诗与远方,等等;另一方面,教师总是有精神成长的需要,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而精神成长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有限的世界,总是渴望超越外在事物而进入一种审美的世界。

二、心灵的征途:从实用走向审美

我们都知道看待一件事物有很多种看法,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价值观看待同一件事物也就看到了不同的现象。教师也是这样。大抵来说,人们看待事物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这三种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述,即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实用的态度首要是维持生活,那些能够维持生活的人和物便成了秉持实用态度的人的情感判断标准;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因为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了,所以秉持科学态度的人不免又少了些生趣;而审美的态度不计较实用,也不计较关系、因果,而是全身心专注于事物本身,最终超越当前世界的局限,获得一种脱离现实利害关系的精神体验。

建筑师王澍先生在《造房子》里写道:“近几年,我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身边总有几个弟子追随。我对他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王澍先生最后说,几年下来,不知道他们听懂多少。王澍先生说的“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实际上就是提醒他的弟子不要用实用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造房子这件事。正如他所说,西方人的“数学脑袋”和“几何脑袋”认为人不可能把如此多样性组织在一起,而他恰恰做到了,秘密其实就在于“一个小小的俯瞰”以及“身体力行地去做”,而这不正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吗?

在这三种态度中,审美的态度是最有价值的,它使我们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而这种新的思考在于发现了教育生活本身的价值。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就是心灵的前行征途。只有踏上了这样的征程,才有遇见美的可能。

三、精神的山水: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当一个教师开始了他自己的心灵征途的时候,必然会造成他和“此岸”的分裂,即从“有限的世界”走向“无限的世界”,从“表象的世界”走向“具有思想深度的世界”。与教师固守“此岸”相比,即使充满风险与挑战,一个踏上了自己心灵征途的教师,一个向着“彼岸”不断前行的教师看上去总是很美,他们自带光芒且充满生机,他们是校园里最富活力、最能创造生活美好的那一群。当教师开始踏上他们自己的心灵征途时,学校便如一幅精神的山水画面般气韵生动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所要做的莫过于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生活的现实性以及审美的教育生活的可能性,不断重启教师的心灵征途,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建师生共同的教育美好生活。

1.理念之美,看见崇高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事物之外,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绝对纯粹,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所谓“独立于人们的认识和事物之外”,正是黑格尔所说的“超越了感觉和外在事物直接性”的那种东西,它为心灵所涵盖。理念实际上涉及心灵这种较高境界并且是由这种较高的境界产生出来的,因而理念才真正是美的。

理念之美流淌而出并成为学校的美学。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美学,或素朴,或简约,或崇真,或温润,或和谐……一般来说,一所学校的美学不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其核心却是相同或相似的。梅岭小学提出“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而美好背后的东西才是学校的美学,也就是说,根据对象不同美好的实质也是不同的。对于梅岭小学来说,这里的“美好”实质是“素颜”,即素朴,因素朴而真实可爱。因而,“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便是“和素朴的一切在一起”。这对于教师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今天,我们之所以失去审美的能力,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弄得很繁复,以为丰富的其实早已枯竭了。失去了表现真实的能力,也就不复可爱了。

无论怎样的美学坚守,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师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素朴”既是梅岭小学的美学内涵,更是梅岭小学的美学实践。在它的背后是所有人对学校、对教育、对生命的现实理解和心灵重塑,最终,犹如巍峨之山耸立在人们的心灵之上,让人们“看见”理念的崇高价值。

2.空间之美,融入意义的结构。

在这个视觉至上的时代,美却难觅影踪,其原因在于,我们虽然在空间中,却割裂了与它的联系,而成了“美”的过客。空间不只是一座建筑,不只是一个角落,空间的存在或者空间的产生,其最基本的前提是“自我的进入”。没有“自我”,空间是不存在的。因而,没有师生的生命融入、在场以及相互联结,钢筋水泥还是钢筋水泥,房子还是房子,但绝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这或许是今天许多学校所忽略的,他们往往热衷于建筑的新奇,强调设计的思维,事实上,这只剩下“物的躯体”,而没有意义的建构。

空间的美一定是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与它建立了一种对话、呼应、肯定的情感性纽带。王澍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教育者更应该有这样的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倘若要建造一个全新的学校,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只是建造一个校园,实际上是建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关乎每一个生命的感受、体验等,更简单的表达就是建造“为儿童而存在的学校”。其次,对于那些已经有了自己历史的学校而言,空间的重新发现与运用就成为关键性问题。近年来,梅岭小学的发展从史可法路校区拓展到花都汇校区,从旧有校区到全新校区,我们听取师生对于老校区的改造意见和建议,并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尽可能回到最基本的生活、教育的感官经验之中,围绕物质、情感、精神三个维度重构高品质的教育生活。我们注重空间留白,提供超大规模公共空间给师生相聚、相遇,将邻里概念引入学校,促进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以“邻里”替代“村落”,就是让情感世界相互联通,让生活故事自然发生,让精神山水得以滋养,而不是被功能设计理念所束缚。就其本质来说,我们努力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建立生命与外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深层次就是意义关联。这种联系越丰富,空间就越丰富,所谓“空间之美”就在于此。

3.成长之美,超越实用的境界。

南京艺术学院有“闳约深美”的校训。“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地选择,“深”就是钻研精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最初,我以为“闳约深美”四个字指向的是空间的深刻度、丰富度,但实际上“闳约深美”表达的是对真正的美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闳约深美”是成长之美的实践路径。

如前所述,人对事物的态度基本上有三种,即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教师对待专业发展以及自身成长大抵也是这三种态度。其一是实用的态度,即知识积累与不断更新、钻研与实践等,都是为了解决工作或者自己思想中的问题、矛盾、冲突等,简单地说就是为己;其二是科学的态度,即把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对象当作研究的客体,用理性的精神去审视、研究、思辨其中的逻辑;其三是审美的态度,即用心灵覆盖教育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最终实现用感性的形式表现教育生活中最崇高的东西。

因而,我们可以发现成长之美的实践路径是对实用和科学态度的超越,但这并不是说完全脱离实用和科学的层面。对成长之美的路径最好的概括大概就是“闳约深美”了。“闳”是科学的态度,即教师发展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研究的方式、方法等;“约”是实用的态度,即教师发展需要博采,更需要慎重地选择;而“深”则是主体的创造与努力,用王澍先生的话说就是“身体力行地去做”;最后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只有到了美的境界,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成长的目的和手段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作为师者的人生的四季花开、山高水长。

4.生命之美,朝向艺术的人生。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能成为艺术品。在人生艺术化的道路上,只有那些发现了人生的情趣根源并坚持了“严肃主义”的人才有可能把他的生活过成艺术品。

与人生的艺术化相对的是柏格森所说的“生命的机械化”。试想:如果学校中的师生都走向“生命的机械化”,学校、教育以及整个未来会是怎样?这是难以想象的情景,但这种所谓的“生命机械化”并非远离当下的学校。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生活是琐碎的”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程度,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就是“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的全部语言都吸附进去”。实际上,正是因为把整个生命都吸附进去了,所以才成为琐碎的、无聊的、机械的一部分。我想,这正是人生艺术化的最大障碍。

突破这样的障碍是艰难的,但却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朱光潜先生认为“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前者缺乏本色,后者掩盖本色。为此,首先要引导师生过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要对教育生活刻意回避,也不要主观裁判,更不要自我割裂。学校存在的全部使命,就是引导师生发现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的内在价值,就是美的价值。其次,要引导师生过情趣丰富的教育生活。所谓“生命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是物我交融的结果,因此,人生的情趣化实质上是一個又一个充满个性的自我展示。引导师生过完整的、富有情趣的教育生活,主要是让不艺术的生活变得艺术,但更主要的还是让艺术的生活变得更艺术。

教育原本就是精神的山水,情趣丰富,立体生动,倘若我们所追求的学校美学还没有达到,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修为还没有到达。在教育这条安静的路上,我们唯有沿着心灵之路回到心灵,才能成为真正美的存在。

于是,我想到,在未来,在梅岭,在那个最靠近星星的地方,一定会由我们亲手建起属于我们梅岭人的明亮的、通透的、温暖的山水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