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

2020-04-07 17:40马三粉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2期
关键词:阿德勒求助者心理学

马三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教育工作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热爱生命、勇于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常言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强调儿童早期成长对其一生的影响深远。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推荐每位教师和父母必读的一本书———《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关于人格统一性、追求优越感、儿童的自卑情结等理论。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时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以及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阿德勒提出的个体心理学的10项要素堪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宝典,如:应该全面而非片面地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人的所有局部功能是对个人起作用的;人能主观地理解世界,因此,要了解一个人,必须能“以其人之目视之,以其人之耳闻之。”这些金句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黄金法则。

阿德勒认为: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图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这就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必须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努力培育儿童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提供儿童生命成长的动力,为儿童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个儿童都会去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疾病和不幸。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成为正常的学生。而那些有着差异的儿童就需要教师引导,培育其正确的社会情感,教育儿童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贯穿所有关联事件的线索,说到底,就是要让儿童懂得努力向上。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被那些不求上进、顽皮捣蛋的学生搞得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其实这些偷懒调皮的学生有着深层次的内心需求,他们的搞怪、懒惰常常是为了吸引他人的关注,希望他人尤其是父母、老师来关心他们,呵护他们。更重要的是,当他们被贴上了“懒惰”“不求上进”等标签后,往往享受这些“标签”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不需要刻苦努力,时常表现出一种笨拙无能而又闲散自在的样子,成为我们轻易认定的“问题儿童”。而当下的教育对这类孩子总感觉束手无策,或者收效甚微。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用批评、责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他们,恰恰转移了对他们能力问题的关注。其实“问题儿童”宁愿别人说他们很懒,也不愿别人说他们无能,这是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而这又阻碍了他们努力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有一些装病、口吃、爱哭的孩子都有着类似的心理。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案例,求助者是某校二年级学生。他是家中唯一男孩,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父母对他要求较严格,父亲脾气急躁,母亲有些情绪化。该救助者性格相对内向,对自己要求较高,成绩很好。咨询前,他持续一个多月因害怕进教室而焦虑不安,坐到教室里就害怕地哭,有时会哭半天。笔者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进行了4次咨询却收效甚微。后来通过走访家庭,深入了解,挖掘出求助者深层的内心诉求———通过哭来获得父母的陪伴关心,使得经常吵架的父母不再当面吵架了。据此,笔者引导其父母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合理地评价孩子的学习,保障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情感需求。后来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孩子的哭泣行为及焦虑情绪消除,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逐渐改变,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阿德勒指出教育者和父母教育儿童时要关注经济、疾病、生活环境、社會关系等对孩子的影响,引导孩子过和善理性的生活。他特别提到了对儿童阅读的建议,如童话故事、报纸、电影等读物的阅读都要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使笔者想到了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作者认为网络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的界限愈加模糊,儿童几乎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这些都提醒肩负教育责任的人不能认为儿童只是从自己这里获得教育,而应当重视外界因素对儿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儿童教育心理学》内涵丰富,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正如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一位教育者和父母都应当积极鼓励儿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天赋;与儿童建立友好的关系,与他们和睦相处;不断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勤奋、努力等精神品质,向往自己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阿德勒求助者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把童年还给童年
拒绝的正确方式
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
跟踪导练(二)5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把书包留在墓地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阿德勒与人本主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