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多样性发展需求亦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在传承发展中积极构建“可视化”的物化环境、“真善美”的人际环境、“赋能型”的精神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力量。一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基于绿色环境浸润的育人、化人与成人机制正在校本化落地。
【关键词】绿色环境;浸润;育人;化人;成人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5-0017-04
【作者简介】缪德军,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11)校长,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限制,日益凸显出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青年学子身居这一发展巨变的时代,多样性发展需求亦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在传承发展中积极构建可视化的物化环境、真善美的人际环境、赋能型的精神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力量,一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基于绿色环境浸润的育人、化人与成人机制正在校本化落地。
就学校育人的角度而言,“可视化”的物化环境一般应涵盖地表文化、空间文化、学科文化与格物文化四个方面。师生浸润于系统化的物化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涵育素养。
1.天人合一的地表文化,让师生在和谐中孕育生机。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坐落在隋唐八大丛林之一的法宝寺故址,学校至今仍保留着建校初期古朴厚重的大门。S型的文津河环抱整个校园,春有桃花,夏有紫藤、月季,秋有桂花、枫叶、银杏与橼,冬有蜡梅与迎春,乌桕、雪松、松柏、柳树,香樟与箭竹点缀其中,天人合一的地表文化美轮美奂。
2.知行合一的空间文化,让师生在浸润中生成智慧。
道德碑廊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浸润其中,体悟为人为事的基本道德遵循;精心设计的校史馆、校史墙,让师生在穿透学校履痕中知晓一脉相承的精气神;充满浓郁书香气息的中心花坛、文化广场、心语亭、风华亭、桃李阁、水中白塔、象园等,让师生在静逸的环境中享受匠心之美,激荡奋进情怀;教室内学生自主修订的行为公约以及供师生切磋的小教室、根据个人爱好设置的多元社团与选修功能教室……这些都增进了师生的见识,为师生协同成长提供了个性化的生动载体。知行合一的空间文化拓展了师生的认知维度,师生的发展内生力在这里得以激发。
3.手脑合一的学科文化,让师生享受学科教学之美。
白蒲中学的历任领导团队始终突出学科文化建设,始终突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致力于学科教学生态的优化。一方面基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高度,依据学情、课标与育人要求强化学科教研机制创新,形成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学程,并依据学生的动态变化不断完善学程体系,为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活动单导学”方式的改革,融目标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与评价建构于一体,通过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求知。近年来学校借助于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改革项目,积极推进“大单元结构化教学”,充分彰显教学目标的精准之美、教学内容的学科之美、教学过程的节奏之美、教学环境的意境之美、教學语言的激荡之美、教学技术的交互之美、教师板书的艺术之美、师生关系的情趣之美、教学方法的机智之美、教学评价的励志之美。手脑合一的学科文化让师生在做中学、学中思,聚焦课堂的课外零作业学科文化吸引着学生。
4.物我合一的格物文化,让师生经历自我发展自觉。
学校以“发现蒲中美”为主题的系列德育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发现、认同、体验身边的校园之美、员工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倾听之美、交往之美、合作之美、分享之美、劳动之美、勤劳之美、反思之美中,崇尚真善美,主动见贤思齐,进而慢慢培养出审美、向美、求美的意识。“与杰出人士牵手”活动的持续开展,让学生主动寻找对自己一生成长影响重大的成功人士并自己拟定话题,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自主策划、自主体验、自主反思,实现了由对某一人士的钟爱到对学习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甚至是精神追求的实质性转变。物我合一的格物文化让师生坚定了信仰、提振了精神、精致了品质、健全了人格。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般情况下,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群体而孤立地生活和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我们聚合智慧、凝聚力量、享受职业幸福。
所谓人际环境,通常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所构成的一种心理氛围。学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成就人的视角、以至善至美的境界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可能发展。
1.“真”的管理:浸润姿态凝聚向心力。
校长领导的行政团队沉入教育一线,细心把脉引领一线动态,及时根据情况进行前瞻思考、目标引领、过程督查、问题诊断、补位跟进等,这种系统管理是学校的一大管理特色。
学期前的行政与骨干集中研修,系统建构新学期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整体建构、宏观把控,突出重点、挖掘生长点;开学后的学科集体备课,全体行政人员沉入一线定时定点集中研讨,坚持一线教学的同时组织备课组周密部署并撰写校本化的学程;走动式的管理,让一线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得以及时发现并通过适合的方式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这些“真”管理凝聚了全体力量。
2.“善”的教学:生本理念孕育内生力。
学校始终注意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点上,系统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洞察课程标准、学情的前提下,统整教学内容,尝试以大单元的视角创新结构化、活动化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课后零作业”的理想境界正在逐步实现,学生充分休息、有序锻炼、主动学习、智慧分享、协同成长日渐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剪纸、书法、形体、舞蹈、篮球、模联社等社团以及选修课,让学生基于个体的兴趣与爱好,在师生合作与同伴互助中充分舒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回访母校、与杰出校友牵手、各类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沟通交往中学会了尊重、自尊与自强;“发现蒲中美”的校本化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见贤思齐、砥砺自我,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进而生成一种自强不息的向上的力量。
3.“美”的操守:匠心气质造就执行力。
以尊重与爱铸就师魂,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庄严承诺。学校教育变堵为导,站在学生的视阈主动为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素养积淀创设载体。为每一位学生配上导师,学生遇到成长困惑可以在第一时间与导师交流与沟通,澄清认识误区;为发展相对滞后学生配上优秀同伴,鼓励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及时摆脱成长中的烦恼,以便聚焦个人发展与同伴协同进步。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具体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信息。赋能通俗地讲就是让不能变为可能。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一旦能为自己的组织成员即师生赋能,师生将自主自觉地开启生命成长之旅。“赋能型”精神环境,旨在创造氛围,让师生在统一的精神力量引领之下,既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又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碰撞与协同,进而形成团队的最大合力,在挑战各种不可能中创造生机与希望。
1.科学认识成长,共识凝聚力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利益诉求必然会冲击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只有保持定力,专注教育事业,对师生的利益关注点才能随时掌握并有效加以疏导。基于发展大局的共识,是办好教育的头等大事,心不静,思不定,行不稳,必然会浪费很多资源,不仅耽误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会从根本上贻误育人大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形成共识,即教师的职责与担当、学生的规范与情怀,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成败得失。
学校直面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在国家育人要求、地方发展状况与校本实际之间尽可能找到一个公允的解决问题的机制,引导师生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以自身的创新实践和办学的显著业绩感化社会,赢得各界的尊重与关注,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2.尊重主体权益,增值管理效能。
被尊重是一个人的基本诉求。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在管理中给予师生尊重,能够兼顾他人考虑问题的视角,就能让矛盾得以消解,让力量得以积聚。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通过让学生自主修订行为公约,变“他律”为“自律”,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制定的学校管理章程,让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控制在制度的笼子里。学校还提出要像研究教学那样研究后勤管理尤其是食堂伙食餐饮服务,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最优质的服务为师生提供后勤保障,这些举措提升了管理的效能。
3.创造成功契机,点燃发展火种。
“赋能型”精神环境始终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我们在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的前提下,突出成功引导原则,以成功诱发潜力,积聚更大的前行动力。一年一度的教学能手、科研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让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綿延持久的关注有为学生、解题能手、规范典型、全能潜力生等,让学生在自主策划、自主优选中学习榜样、效仿榜样,激发奋进的力量。
基于绿色环境浸润下的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可视化”的物质环境、“真善美”的人际环境以及“赋能型”的精神环境,更离不开教育人的协同努力与贴地的默默奉献。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基于校本实际所进行的以上实践与思考,还只是育人工程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领域需要挖掘、很多的措施需要完善,我们会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砥砺奋进每一天。
[1]马斌.地表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N].江苏教育报,2016-0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