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侠
主题单元微整合是指以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基础,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改变课堂结构,重塑教学流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从宏观的角度关注语文学习的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的优化教学方式。而拖带式阅读往往适合写法或内容相似的一组文章:以一篇文章为主,带出对多篇的学习;精读一篇,略读数篇;让学生把握共性,看到差别,使认识更加深刻。现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从课前预习、围绕主题、精读文本、版块推进四个方面,谈谈运用拖带式阅读进行主题单元微整合的一些做法。
课前预习:抓好一个“全”字
单元整合教学要对教材进行整合、重构,课堂教学容量大。若要有效实施,预习环节是关键。只有课前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梳理,建立初步的整体认识,课上才能有效学习。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如表),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这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然而,鲁迅生活的年代离现在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有差异,若要真正地读懂课文,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只能按课标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此,要打破以往以单篇课文为单位的预习模式,着眼于与鲁迅相关的整组课文预习任务的设计和落实。在教学时,采用预习单和导学案形式,给学生一个着眼于整组课文预习任务的依托,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的养成。
主题阅读:抓好一个“舍”字
单元整合使课堂容量大了,对教师解读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有更高要求,还要求教师有“取舍”能力。如《少年闰土》就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形象;《好的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有的人》是臧克家写的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了鲁迅的高尚品质。其中,《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体最近,都是写人的,并且除了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之外,还都借助场景描写表达了主观情感,所以这两篇文章最适合微整合,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暂且舍弃另两篇文章。
拖带阅读:抓好一个“精”字
所谓拖带式阅读,就是精读一篇主要文章,然后带出对多篇文章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恰当地处理“精读”和“略读”的关系,把握“扶”和“放”的问题,做好“得法”和“用法”的指导。如在指导《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需要先确定《少年闰土》为精读课文,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课文资料初步感受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这样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再去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版块推进:抓好一个“实”字
与单篇文本的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微整合教学更强调对教材文本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强调一个版块内主题学习内容的“整合推进”,重视学生“学”的过程,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当然,这里的“版块”是根据文本内容、课时目标与任务进行大致的区分,教学环节围绕这个版块进行整合。拖带式阅读就要求整合相同的主题资源,针对单元特点等进行个性化修改和提升,举一反三。
如在确定《少年闰土》为精读课文后,教师需要整合课文内容,出示相关表格。版块处理教材,方法上以学生研读为主体,以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整体感知教学内容,凸显少年闰土的形象;重点研读词句,放手自行探究,即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抓住描写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从而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少年闰土》的方法来自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比较两者在思想表达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对鲁迅的理念,并对课文抓住人物心理和言行描寫来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精神的表达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消化、迁移和运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运用拖带式阅读进行主题单元微整合,正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主题微整合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更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与学习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