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0-04-07 03:51许根有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对策管理

许根有

摘 要: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01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省编办同意成立“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区管护机构成立以来,在有效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林业发展进入“互联网+”,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进入“新时代”,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已适应不了“新时代”林业发展要求。本文结合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标“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就如何提高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水平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

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2001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省编办同意成立“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区管护机构成立以来,在有效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广东林业发展进入“互联网+”,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进入“新时代”。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已适应不了“新时代”林业发展要求。下面,本人结合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年的建设管理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本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管理水平。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位于乳源县西南部的大布镇,东邻韶关曲江,西、南与英德交界,北至大布镇的埕头瀑布。与曲江罗坑自然保护区、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成“品”字形分布。全区东西宽10.00km,南北长6.50km,总面积3673.00hm2。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1999年10月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10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广东省和乳源县共管,以乳源县为主,并成立“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级事业单位,核定省级事业编制12人,人员经费由省财政核拨。

(二)资源禀赋

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宝藏”的美誉。全区共有维管植物210科837属1883种(含种以下等级,下同,其中土著植物共有163科694属1483种)。有蕨类植物41科94属316种;种子植物169科743属1567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15属21种,被子植物160科728属1546种。列入国际IUCN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58种,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II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种。记录有水生脊椎动物28种,分别隶属5目10科25属;陆生脊椎动物243种,隶属4纲27目81科。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30种。

(三)社区状况

乳源县大布镇,总面积175.0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23%。大布镇设7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12794人,其中农业人口12564人。耕地面积925.90hm2,人均0.08hm2;林地面积15427.70hm2,人均1.31hm2。乳源大峡谷保护区林地归属该镇英明、夹水、埕头三村委26个村小组集体所有,极少部分属私人自留山。

(二)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情况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5年正式组建之后,主要是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基础建设。完成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成了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完成了办公和宣教综合大楼、科普馆和宣教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科研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教活动。二是抓制度建设。管理处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规范》等等。三是抓林地林权权属流转工作。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内已有80%以上林地林权权属流转到了自然保护区。四是抓好社区共管。在资源管护工作中,设立共管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管理管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保护区管理处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努力争取扶贫政策、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兴修农田水利和乡村公路修建等惠民项目,兴办民生实事,着力改善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自然保护区内村、组间公路实现了全互通,安全饮水、抗旱用水得到了有效改善,社区内实施了农网改造、通讯建设,电力、通讯实现了全覆盖。经过不懈努力,社区农户的护林意识及管护山林的自觉性普遍增强,初步形成了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012年8月,经省编办同意,成立了“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级事业单位。核定省级事业编制12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核定三个内设机构,即综合科、保护管理科和科研宣教科三个科。设置中层管理人员3名。目前,在岗在职人员9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2人,工勤人员2人。存在人员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业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现在仅有专业技术人员2人。又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的工作难度大,因此要招聘高學历人才,尤其是招聘应届毕业生非常困难。

(二)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保护管理需要

保护区建立后,虽然每年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缺乏,生态监测系统无法建立,监测和监控工作无法开展。监控只能靠平时徒步巡山,既费时,效率又低。对监测物种的数量和动态信息的工作无法开展,更谈不上重点掌握。由于资金紧缺,规划必建的管理站无法建设。

(三)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

部分林地权属不清,仍存在争议林地。过去在申报和批建自然保护区时,采取先划定范围后逐步建设的方法,造成了许多林地权属遗留问题,导致自然保护地山林纠纷积案存在。

(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大多数是偏远山区,居民依赖自然资源的程度很大,“靠山吃山”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目前,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林木,其补偿标准低于周边山地租地价格,林农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抵触情绪,要求将其林地划出自然保护区,加剧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五)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目前,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是省县(市)共管,以县(市)为主的管理模式。即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市)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由于自然保护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自然保护区工作也就自然得不到当地行政管理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六)科研监测工作“短板”问题凸出

科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尚存在“等、靠、要”思想,使保护区科研监测能力的提高及建设速度滞后于其他方面的建设;科研经费严重缺乏,导致保护区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科研队伍得不到锻炼;对外交流等活动较少,研究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只能开展一些常规性监测。

三、对策与建议

为充分发挥保护区水源涵养、资源基因库、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屏障等作用,造福当地人民,维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区进行合理、科学的范围调整,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提高政治站位,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保护区干部职工头脑,学习《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水平。教育干部职工认真把握政策,知上情,懂下情,充分了解社会,努力工作,更好地为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服务。

(二)转变思想观念,把科研监测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逐步改变不注重科研监测和摒弃“等、靠、要”思想,改善现有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创造条件,吸收和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制定和落实科研人员培训计划,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业务水平;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带领保护区科研人员对区内的淡水桃花水母、鳄蜥等野生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进行监测和科学研究,尽快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科研队伍和学科带头人,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

(三)提高补偿标准,增加保护区居民经济收入

建立采用逐年递增机制,提高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即从规划基准年的补偿标准32元/(年·亩),到规划前期的后阶段提高至42元/(年·亩),基本覆盖其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到规划后期平均提高至80元/(年·亩),并对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进行差别化补偿。这样,将大大地缓解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乳源大布镇是气候独特的小盆地,资源禀赋独特,具有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潜力巨大。结合精准扶贫,协调当地政府,鼓励开展“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既可吸收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提高居民福祉,又可减轻自然保护区管理压力。

(五)协调地方政府,推进争议林地的调处工作

协调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授权的林业局,抽调懂得法律、熟悉业务、作风踏实、责任心强的精干人员,组成调处山林纠纷专项工作组,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对山林土地纠纷进行调处。做到接触一桩调处一桩,调处一宗结案一宗,集中调处自然保护区山林纠纷积案。

(六)创新考核机制,明确地方政府职责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改革地方政府年度考核办法,明确地方政府职责,是调动领导干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行政区全部或大部分纳入保护区的县(市)主要考核生态指标,不再考核考核经济发展任务。考核结果作为特别保护区和有关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的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这样,既从源头上解决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担心凭经济GDP考核政绩的后顾之憂,又解决了“自然保护区工作得不到当地行政管理机构的重视和支持”问题。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对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