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 要] 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审视当前出版环境,大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及表达自由的限度被拓宽,传统学术期刊传播学术知识的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加之信息化時代对编辑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导致学术期刊编辑意识的边界模糊,重构编辑意识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学术期刊编辑应重构导向意识、转型意识、特色意识、学者意识、学习意识和用户意识的当代内涵。以上六种编辑意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作用并渗透到学术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中,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融媒体 学术期刊 编辑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0) 01-0042-06
Reconstruction of Editorial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in the Era of Fusion Media
Wang Y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31)
[Abstract] Looking at the current publish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integration,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limi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of the public have been broadened, an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academic knowledge has been weaken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addition,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editor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resulting in the blurring of the boundary of editing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 is urgent to reconstruct the editing consciousness. Specifically, academic editors should re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of guiding consciousness, transformation consciousness, characteristic consciousness, scholar consciousnes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user consciousness. The above six kinds of editing consciousnes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re indispensable. They work together and infiltrate into the daily work of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Key words] Fusion media Academic journal Editorial consciousness
编辑意识是编辑在工作中呈现的高级认知加工的主观品质。它是出版过程中最为隐蔽又最具张力的因素,其实质是编辑反思与担当的内在自觉。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版方式和编辑方式均发生了重要转变,传统学术期刊的部分职能逐渐被消解,加之融媒体时代对编辑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编辑意识的边界模糊,编辑意识的重构迫在眉睫。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主动适应变化,重构编辑意识,才能引领学术期刊在融媒体时代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重构编辑意识不是要全盘否定以往的编辑意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传承与创新。对编辑意识的重构不仅是期刊对编辑的要求,也是期刊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1]。具体而言,学术期刊编辑应重构导向意识、转型意识、特色意识、学者意识、学习意识和用户意识的当代内涵。
1 导向意识
出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2],出版活动一方面离不开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3]。立足媒体融合的政治环境,学术期刊应牢记自己的政治使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立足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现实环境,还需要编辑严把内容关,发挥出版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编辑协同出版流程,提供组织导向,推动出版工作顺利进行。
1.1 思想导向:学术期刊发展之魂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这是当前出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术期刊编辑须遵循的行动指南。此外,学术期刊编辑还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将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与融媒体视域下的学术传播工作统一起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1.2 价值导向:学术期刊发展之根
审视学术期刊的价值理性,其内容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成果的实用性与创新性、载体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共同构成学术期刊生产价值的内在意蕴。学术期刊承载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内容,关涉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问题,以知识为本位,满足特定工作者的阅读需求。成果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是学术期刊传播、普及学术研究成果的现实要求,它将学术成果的内在价值释放出来,推动“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学术期刊载体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为了更加精细化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大大丰富人们的阅读选择,从而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媒体形态。发挥价值导向既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检验编辑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1.3 组织导向:学术期刊发展之翼
学术期刊的组织导向主要是指发挥流程协同效应,促进出版顺利进行。编辑主体在编辑过程中既要处理好内部系统的协同,又要处理好外部系统的协同。有学者指出,以编辑思想的协同引领编辑任务和目标、以选稿用稿的协同优化期刊文章结构、以选题策划的协同把握研究领域的主线等[4]。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载体,承担着高效优质地提供学术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使命,编辑对来稿内容的取舍、对栏目的设置、对投稿的要求等都是办刊方向的一个强信号。融媒体时代,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术期刊编辑应发挥自身优势,精准链接读者—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提供精细化服务,给读者、作者提供能动交流的平台,使学术知识的传播在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2 转型意识
编辑作为上游的信息生产与下游的信息接受、个人化精神创造与社会化精神产品生产之间的中介,是重要的把关人。面对媒介融合发展强劲的势头,学术期刊编辑应积极求变,寻求转型之路。但从媒体融合的现状看,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转型就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简单嫁接,即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出版数字期刊。这种认知上的狭隘,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媒介融合的边界。事实上,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的介入与革新,更是对观念、资源、市场、用户等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传统纸质期刊要理性审视跨界整合的要义,抓住自身核心价值与优势,并以此为基点合理探寻融合的路径,才能真正实现转型突破。
2.1 理性审视融合的要义
当前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主要基于技术视角和发展视角,是某种具体的融合。但就编辑实质而言,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等都是服务于学术期刊发展的手段,其目的是让学术成果更高效、便捷地影响更多人。期刊属于传播媒介的一种,但是又区别于电视、报纸等媒介,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学术”特性,客观决定了学术期刊不能全盘借鉴其他媒体融合的方式。拨开融合的迷雾,不难看到当前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被技术绑架,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门户网站,但并不积极推送相关学术内容,出版方式依旧单一;二是维持单向度传播,对新兴媒介持观望態度。因此,当前在无大量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学术期刊编辑既要防止走入唯技术主义的藩篱,又要防止保守主义的过度观望。
2.2 合理探寻融合的路径
融媒体时代,传统学术期刊由纸质印刷的1.0时代跨入电子出版的2.0时代。在编辑的工作流程方面,可使用稿件在线处理系统,从内容策划、审稿、编校、审读到发行各个环节都融合新技术来实现。针对编辑的具体工作,如选题策划,可使用大数据分析,对海量信息进行整合、比较、遴选,锁定符合需要的前沿学术方向,从而推进编辑流程的正常高效运转。针对学术期刊的具体传播渠道,要积极适应多元化、互动性强的现代传播方式,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出版电子期刊,优先出版可解决传统期刊传播滞后性的问题。目前通用的第三方平台获取信息都具有偿性特征,加之传统纸质期刊多采用邮发方式间接导致读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对此,通过微信、微博及时推送期刊目录和部分优秀文章的“对内融合”方式可有效解决信息滞后的问题,又可以有效破解“对外融合”中第三方期刊数据库对学术论文的传输垄断。
3 特色意识
特色意识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基于刊物的内容、栏目、风格等做出的异质性贡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18年8月公布的《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情况》,我国2017年出版期刊共10130种,比2017年增加0.46% [5]。即使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以后,同类学术期刊的数量占比仍然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期刊生态位重叠性的问题。只有适时主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学术期刊错位发展,才能重构学术期刊生态秩序。
3.1 选题视角错位
选题一定程度上折射研究者的专业能力和问题意识,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的特点。确定选题应从研究主题、价值、思路与方法等方面入手[6]。在信息繁杂、权威逐渐解构的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要挖掘独特选题,既要重视原创性、根本性的基础理论,还要关注现实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学理反思,做好学者与学界之间的“桥梁”,更好地推进学术创新[7]。如教育类期刊《教学与管理》发表的《学校“伪创新”的表现、根源及应对措施》《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等文章,从逆向思维出发,选题具有独特的价值,刊发后皆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要做到选题视角错位,离不开编辑的职业敏感[8],同时需要编辑借助信息化渠道,参照已刊发同类选题的视角、社会研究进展等对稿件做出专业判断。
3.2 栏目设置错位
特色栏目是学术期刊依托自身地域优势、背景优势、学科优势,经过较长时间摸索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栏目。有学者指出,“特色栏目是形成刊物个性和稳定风格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增强刊物竞争力的有效途径”[9]。有的学术期刊基于所处地域优势开辟特色栏目,如《晋阳学刊》开设“晋学研究”栏目,对于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探寻三晋文化有特殊意义。有的学术期刊依托背景优势开辟特色栏目,如《武陵学刊》开辟“中华德文化研究”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由此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称号[10]。除固定栏目外,还可灵活设置访谈、专栏、名家约稿等栏目,以多样化的栏目形式展现刊物独特风格。
3.3 作者和研究方法错位
学术期刊内部能否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比较同类期刊的不同定位,结合自身独特优势,找到一片“空白”领域是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首先,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作者进行错位选择,营造适宜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繁荣。如教育类学术期刊,在筛选作者的问题上,可以定位为以师范院校具有较高理论层次的学者引领一线教学,也可以定位为以不同地域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争鸣为主。其次,对研究方法的错位也是学术期刊打造特色的有力手段。不同期刊对研究方法的偏向各有不同,有的重实证研究,有的重质性研究,还有的重行动研究等,学术期刊应找准定位,形成自己独立且稳定的要求。当前一些第三方平台对基础数据的统计如作者地域分布、层次分布、不同研究方法统计等,为出版双方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4 学者意识
在互联网发展的强劲势头影响下,纸质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逐渐被屏幕阅读取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使用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17亿。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嬗变促进了学术期刊生产路径、传播渠道的变革[11]。在此背景下,如何体现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优势,编辑的学者意识就变得十分关键。学术期刊编辑的学者意识主要通过内容来体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是期刊发展的内在诉求。
4.1 课题引领:聚焦实际问题
通过申报课题,将问题与课题整合能够彰显问题本身,这不仅因为问题是科研的起点,也因为课题的研究项目是以当下的学术前沿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来立项的。重大课题需要汲取众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主体,也在课题成果的辐射力下带动更多的主体参与,这对于唤醒读者的科研意识、深化研究成果有特殊功效。课题研究是问题的解蔽过程,也是学术内容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但很多学术期刊囿于多方因素,普遍存在重编辑能力轻科研能力的状况。《教学与管理》杂志社通过课题引领,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研成果的推广,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做法是促进编辑学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4.2 专题引领:追踪学术前沿
学术期刊的“专题”是指从不同维度探讨某一领域同一性问题的编辑行为。学术期刊编辑对专题的选择须基于政策导向,以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为标准。知识具有创生性和多维性特征,学术期刊编辑应鼓励作者整合信息资源,借助新媒体的算法锁定学术前沿问题、重点问题,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维度开展研究,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引发读者深度思考,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对专题的策划是基于编辑策划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的综合考量。在专题策划的过程中,编辑部主任通常作为具体的把关人,有更敏锐的把控能力和判断能力,应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动各编辑之间协同合作,促进专业成长。
4.3 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学术期刊编辑要探索本领域前沿,不断缩小与专家、学者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学术研究动态,积累专业知识,提高编辑核心素养。有学者指出,编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法律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学习素养[12]。专家引领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专家的专著、论文,也可以是聆听专家的视频讲座,还可以是在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带领下进行社本研修,学术期刊编辑就自己存在的困惑与不足进行深入学习,提高核心素养。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积极参加或组织相关的会议,拓展思维,开拓视野,提高编辑水平。学术期刊的作者层次相对较高,只有把自己锤炼成学者型编辑,才能更好地甄别、筛选稿件,和作者进行平等有效的对话,这个过程也是学术期刊编辑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5 学习意识
新媒体传播开启了新时代,也为媒体融合提出新的命题。如何在新技术的驱动下通过新媒体平台满足特定人群的精神需求是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现实问题。编辑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出版质量的好坏,编辑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向。所以,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首先需要具备学习意识。学术期刊编辑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时政知识、“互联网+”知识、编辑业务知识三大类。
5.1 学习时政知识:以高度的自觉坚定政治信仰
编辑学习时政知识,有利于站在更宏大的视域下审视稿件的价值,避免出现政治性差错,这也是由编辑工作的导向意识决定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要在办刊过程中坚定政治信仰,“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13],认真贯彻党的政策方针,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编辑的政治信仰在稿件把关、加工、审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把关作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交互作用更加凸显,稿件中出现的政治方面的问题更加宽泛,如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学术期刊编辑须加强时政方面的知识学习,“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切实履行出版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14]。
5.2 学习“互联网+”知识:以媒介的赋能加速转型发展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引领下,传播的生态格局如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等随之改变,对杂志社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换言之,学术期刊不仅要做到内容融合,还要逐步实现终端融合。学术期刊编辑应改变传统关门办刊的思维模式,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特别是青年編辑作为中坚力量,应努力学习期刊与新媒体相关联的知识与技术,具体包括内容处理、版式设计、互动方式、推送频率、媒体宣传等[15],积极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媒体融合的窗口期,学术期刊编辑应主动学习转型较快的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学术期刊编辑要学会利用新媒介,采取多样化方式提升作品覆盖率,既满足用户“深阅读”的需要,又兼顾“浅阅读”的需要,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5.3 学习业务知识:以自身驱动推动编辑学者化进程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掌握的业务知识既包括通识性知识,也包括编辑实务知识两大类。学术研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加之编辑工作具有二次加工的特点,便要求编辑应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通识性知识,以备不时之需。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早已超出编辑自身业务。和传统编辑工作相比,当前的编辑工作已经从原来的选题加工扩展到参与平台建设、宣传等多个方面,对编輯应具备的实务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专业发展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动力的自发自觉,编辑应实现由“外铄论”向“内发论”专业发展范式转变[16]。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加强学习,成为“兼具编辑加工和互联网产品设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7]。学术期刊编辑可通过“积累——反思——实践”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提高编辑素养,促进自身编辑学者化的进程。
6 用户意识
对学术期刊而言,服务的用户群体不仅包括读者,还有为编辑出版工作贡献重要力量的作者。目前用户已经从产品的价值终点演变为价值起点,也就是出版策划的主要源头。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实际用户需求,关注用户热点、发展趋势等,并将此作为主要策划内容进行组稿与审稿。同时,学术期刊编辑应努力维护用户群体,在具体的工作中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双向互动,这是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内在诉求。
6.1 深入调研,优势互补满足需求
用户需求是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融媒体时代用户首要关注的是刊发时效、灵活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吸引力等方面。传统纸质出版和电子出版存在一定的时差,当前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最新刊期的目录或第三方平台优先出版,或独立采用新媒体出版可有效缩短出版周期,解决用户对信息时效的需求。此外,学术期刊不仅要坚守纸质期刊内容详实的特性,以满足部分人“深阅读”的需要,还要主动适应读者“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需要,二者形成互补。“两微一端”是新媒体平台的标配,囿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的载文限制,可通过二维码推广,在观点摘编等在线栏目中链接更详细的信息,提高信息覆盖率,以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需要。最后,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发布读者问卷或开展对最喜欢的文章进行投票等活动,可有效调适用户对内容的需求。
6.2 走近用户,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每本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人群,其中一部分用户会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研究领域仅关注和自己关系紧密的特定栏目,编辑要对这部分用户群体进行及时维护。针对大众阅读方式的嬗变,学术期刊编辑应创建信息传播互动平台,增加和读者、作者的交流渠道。当前较常用的有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即时分享优秀论文、摘编新颖学术观点,可以让用户对期刊保持持续关注的热度。除维护固定用户人群外,还应积极挖掘新生力量,扩大内容+平台+渠道的联动战略,进行全媒体矩阵式宣传,线上线下相结合[18],提升自身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支持下,平台的阅读数量、评论数量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只有赢得用户并维护好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学术期刊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自新媒体发展的浪潮席卷学术圈,出版领域的变革也在不断拓展。学术期刊编辑须重构专业意识,才能继续站在学术前沿的阵地,更好地推动学术创新,继而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进程。导向意识、转型意识、特色意识、学者意识、学习意识和用户意识是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亟待更新的六种意识,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当下学术期刊编辑意识的全新意蕴。
注 释
[1]朱辉.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科技期刊编辑理念的变革[J].编辑学报,2004(3):162
[2]韩婧.学术期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J].出版广角,2018(8):45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9
[4]沈广斌.论社会科学期刊编辑主体的协同意识[J].编辑之友,2019(5):76
[5]国家新闻出版署.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8-08-06].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8/06/c_137370768.htm
[6]金生鈜.教育研究的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8
[7]焦宝.学术期刊应为学术新提供支撑[N].人民日报,2019-05-06
[8]付一静.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及其养成[J].出版科学,2019,27(2):37
[9]王珊.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议的意义与经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99
[10]武陵学刊编辑部. 《武陵学刊》及特色栏目 “中华德文化研究” 分获全国高校学报“名刊”和“名栏”称号[EB/OL]. [2018-08-07]. http : //www. cnki. com.cn / Article / CJFDTotal-CDSS201806021. htm
[11]林玮.二重性的数字阅读及其产业影响[J].编辑之友,2012(10):7
[12]张琴,付一静.自媒体时代编辑的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编辑,2018(3):46
[13]李万军.以“三力”做好新时期宣传工作者[J].领导科学,2018(25):41
[14]宾长初.新时代优秀编辑的内涵与基本素质[J].编辑学刊,2019(3):64
[15]郭伟.学术期刊融合新媒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编辑学报,2018(2):138-139
[16]孙雪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价值和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9-12
[17]郭海雷.浅析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职业转型的路径选择[J].编辑学刊,2019(1):77
[18]席志武,刘银银.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中国编辑,201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