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捷 田杰
摘 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与动机选择行为表现的制约因素。研究认为,立足体育课程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开发多元立体课程,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创新体育课堂组织形式,突出个性化教学;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激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运动动机 运动持久性 初中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c)-0086-02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前期,是人类认识身体改造身体形成各种有效学习机制的关键时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习欲望的满足、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最基础的命题,也是体育教师为之思考,体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展示窗口。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对于运动项目选择,是基于前期体育知识积累与运动技能储备以及内在动机选择,进行的复杂而综合的思维与情景融和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是否会影响初中阶段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否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内在联系与外部表现,对于体育课堂教学预期效果的达成与检验是否存在耦合机制仍然值得研究。为了探索其中未知规律,将个体心理发展引入体育教学中,对养成稳定持久的体育习惯,成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合格体育人意义深远。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分析各种相关因素思维工具。
1 基于动机选择的初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制约因素
1.1 体育课程设置制约运动动机内驱力持久供能
体育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性,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获得健康,而其选择体育运动的表层意义是为了获得更多快乐愉悦身心。如果体育课程的设置给学生带来的运动体验是说教、压抑、沉闷,而非战胜自我的鼓励、释放、激情,只要体育课的强制性一结束,学生参与运动的频率与强度将会随之降低,运动难以持久下去。长期以往,将会破坏学生动机选择的自主性,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在以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技能的单项传授,缺乏相关体育技理的科学指导,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与习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动的盲目性将导致学生运动体感系统被迫在压力状态下运行,运动持久性产生的内驱力也将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甚至抑制产生。因此,提供多元化课程选择自主权,增强体育项目的技理学习是破解初中生运动动机内驱力选择障碍的有效途径。
1.2 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
初中学生在完成小学学业之前已经接受过长达6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锻炼意识已有所感知与体悟。但升入新一学段以后,面对新授体育教学内容与原学段的教学内容部分重合或雷同,出现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炒冷饭”的现象。通过对苏州市部分直属初中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65%的学生认为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小学体育课程有重复,只有35%的学生认为没有重复,学习内容比小学更深一层。另有,50%左右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养成长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作用不大。因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存在一定的偏差或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故每学段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应该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逐层有序的深化提高,以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
1.3 课堂管理缺乏良好人际互动,挫败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了强化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进行教学组织时,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运动伙伴协作关系需求,损害了部分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各参与主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自身、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联系深入了解改善关系的重要内在动机之一。例如部分跨国公司定期举行一些集体性的体育运动竞赛,一方面给员工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平台调节公司内外部的人际交往环境,提升员工的集体凝聚力。因此,稳定和谐的人际互动环境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预期,有助于个体坚持长期的体育运动,而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关系依赖于组织和管理。无论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都应有利于学生自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满足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动机需求。
1.4 体育评价体系滞后,限制学生“目标导向”运动动机
体育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容易实现,失去挑战性,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目标过高,努力之后不能实现,容易遭遇挫折;因此,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运动动机的下降或缺失。据此教师要努力建构一套适合于本校学情的体育锻炼目標和评价标准。较之以往,将运动水平较高或先天体质条件较好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对象,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或评价方式也是取法乎上,这就使得基础较弱、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破坏他们良好的运动体验,从而逐渐失去运动兴趣。体育教学目标的偏颇或失真,导致当下体育评价和指导大多是“一刀切”的形式,缺乏个性化设置。应该从过去传统的技术和体能两方面作出评价改变,注重课堂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让每个学生受到平等与公正的体育教育。
2 激发初中生运动动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选择
2.1 立足体育课程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思路中,引入终身体育思想,注重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强化竞争意识,促进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个体发动或维持个人行为的心理活动倾向,只有对某种东西的内容或过程有了兴趣,个体才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中学体育教学要转变那种指导思想僵化、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缺乏趣味的“形式化体育”,选用内容充实、活泼生动的“快乐体育”,让学生对体育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终身体育的目的。与体育教学思想相对应的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注重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应该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体育所特有的轻松感和愉悦感,感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经常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2 开发多元立体课程,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在课程开发与设置方面实现多元化、立体化,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对维持运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十分重要。例如:增加体育项目选修课的比例,推行“体育俱乐部制”的课程内容,学生在体育课开始之前,就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选项目、选老师对延长学生的体育运动年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在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现代教育体制中要改变传统的教材教法,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技能和运动习惯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时,应从健身、休闲、娱乐的角度加以综合考虑,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难度适中,易于开展,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既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3 创新体育课堂组织形式,突出个性化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矛盾共同体。无论是教学要求与学习动机、教学内容与学习兴趣,还是教学组织与学习习惯之间都彰显了这种相互演进的矛盾关系。为了打破传统课堂气氛沉闷的僵局,创新体育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个性化教学。要改变传统单项“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内容综合、形式多样、组织灵活、区别对待的教育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给予学生课内自主练习时间,个性化指导服务,培养学生自学与互助、自评与互评、合作与探究的综合学习能力,毕业或升学后,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身体物质基础和精神意识习惯。
2.4 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建立合理有效评价体系
在以往体育考核评价中,均以运动成绩为主要评价手段和方式,对那些自身条件较差和运动水平较低的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克服身体条件限制,但考试成绩仍然不太理想,会对他们长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坚持长期运动的内在动机。在初中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不可单纯依靠最终考试成绩,以结果为导向,更应该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具体表现,以学习过程为具体参照,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提升学习能力为依据。因此,体育课程考核和评价应该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技能质量等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3 结语
随着我国各项教育事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党的十九大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中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具备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既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为了立足全民体质健康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应初中体育教学“承上启下”的学段教学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运动动机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充分激发和引导运动动机选择,始终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推动初中阶段体育教育改革顺利实施,以期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体育知识、较强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符明秋.当代运动心理学[M].重庆:西南師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