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2015年徐州三中喜报频传。
7月15-18日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在南昌举行。徐州三中代表队一举夺得本次决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
8月23日下午,徐州三中射箭队男子选手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以绝对优势荣登2015年全国射箭重点学校锦标赛男子组团体冠军宝座。
12月5日,第十二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评选在深圳举行。徐州三中原创的微电影作品《绽放》一举荣获微电影最高奖金犊奖。
一年内一所学校荣获三个全国第一名,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社会各界在祝贺的同时,也在猜测这一切背后的原因。
徐州三中取得的成功,与我们的育人理念是分不开的,这一切都是多年来坚持我们的理念,水到渠成的结果。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成长的基因,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不一样的人生精彩!
成长比成绩重要。成绩关注知识,成长关注生命。成长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呵护,是心灵对心灵的沟通,是人性对人性的唤醒。成长可以有期望,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透支生命,透支未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不能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标准化制作,批量生产,追求统一,追求最大效率,而是要像农业一样,顺其自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
基于这些思考,学校着力构建让每个生命出彩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要树立“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我们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在国标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
我们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横向)、发展课程构成。基础课程是指《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要完成的各种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同时为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的课程。
拓展课程突出对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激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建设、主题活动等,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基本素质全面提升。拓展课程主要含分类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类课程指向人文和社会领域,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课程。综合课程包括游学课程、职业考察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书院课程、补弱课程、特种体育和衔接课程,这种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更为“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发展课程在学科竞赛、实践创新等方面有所侧重。以分层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分层课程指向的是数学和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研究性课程主要是要体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发展课程要为高校输送创新英才。
学校课程建设硬件易,软件难,发挥效用更难。在课程建设中,徐州三中突出两大抓手。
一是构建“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鼓励使用各种平台开发适合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共享·成长”教学模式,由“预习”“研讨”“巩固”“反思”“探究”五个环节组成,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合作互动、积极反思,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合作交流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同学间充满差异的观点与方法,使得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评价,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实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育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生活环境、课堂生成资源等多种因素,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不仅乐于学,还虚心好学,教学过程成了学生认知训练与情感陶冶的有机统一过程,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情感化,使學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二是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定期评测奖励,提升校本课程的实用价值。
依托“课程基地”开发的课程,目标明确,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如“徐州民俗研究”课程就有一整套实施的方案:第一阶段,学做讲解员,培养学生都做一次讲解员,向班级或者向社会作一次讲解;第二阶段,做研究性课题,要求受培训的学生选择一个徐州民俗的某一方面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把结果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汇报;第三阶段,社团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一个社团,重点探讨徐州精神、徐州名人等等;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活动,要求把自己的成果用各种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展现成果中与同伴分享进步的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