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红 陈莉 邹高祥 杨德生
摘 要:目前,教育部正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对学生科技活动内容的丰富、水平的提高,必定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文就如何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配套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力求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团队协作、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工科 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215-0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expa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o industry enterprises will surely have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makes a beneficial attempt on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upporting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multi-level and all-round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ctivity platform.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of study, strengthen the teamwork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novation platform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1]。高等学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1],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环节[2]。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3个发展阶段[1]。近几年,虽然“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及各行业的学生科技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并且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实现,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的瓶颈之一。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3]。在此背景下,工程科技人员应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高校应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4]。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推动“新工科”建设,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各级部门的政策引领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构建了“2+8+3”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生科技创新体系。这里的多层次,是指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不仅涉及学校、省和国家3个层次,而且参与的学生也可以分为基础、中坚和核心3个梯队。这样的体系设计,既能使大部分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保证其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又能使部分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保证其科技创新的高度。而全方位是指科技活动包括科研项目、科技论文、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所谓“2”,意思是鼓励所有学生在低年级即开始积极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并参加以华为公司资助的中国大学生竞赛公益项目为代表的校级竞赛,积累科技创新的经验,构成了学生科技活动的基础梯队。而到三、四年级,从基础梯队成长起来的部分优秀学生,分头参加“8”个专业的省级或国家级专业科技竞赛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组成了学生科技活动的中坚力量;而拔尖学生,一方面科技跨專业联合组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项国家级综合性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也可以争取发表科技论文、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学术成果,成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核心人员。
2 组织架构与配套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学生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作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与资源学院既搭建了完整严密的组织架构,又制订了系统、长效的配套管理制度。
2.1 组织架构
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了4层组织架构:第一层组织架构是由学院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宏观把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学生激励政策的制定。第二层组织架构是指导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和产业教授构成。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能力、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第三层组织架构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分团委老师、班主任组成的组织队伍。辅导员、分团委老师、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密切、关系深入,承担着学生思想工作、职业规划、学习指导等重任,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动员、组织和鼓励的最主要力量。第四层组织架构是学生社团和科技团队。学院学生会下设科技部,各专业也成立了承诺自然环保协会、地质协会、安全科学协会、GIS协会、交通协会等社团。科技部和科技社团在辅导员、分团委、指导教师的领导下,负责筹办校级科技竞赛与竞赛的动员、知识讲解、培训组织等。跨年级、跨专业组成的科技团队,实现了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低年级学生、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态势,是学院学生科技活动持续地取得高水平成果的有力支撑。
2.2 配套管理制度
配套管理制度方面,首先制订培养方案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3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而科技竞赛获奖或者发表科技论文、取得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等学术成果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除此之外,在学生的综合测评、推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时都可以进行加分;对于省级以上科技活动获奖和学术成果,还可以获得单项奖学金。
为了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院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也给予了支持。如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或者取得学术成果,均可折合成相应的岗位职责绩点。
学校还拨专项经费鼓励各专业聘请科技企业家和专家担任产业教授的制度,加强了各专业与企业行业的交流。环境与资源学院有5个专业聘请了产业教授。产业教授不仅作为学生校内科技活动的评审专家;而且作为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契合行业企业的科技活动选题;同时也指导了校内年青教师提高科研和指导水平。
学院坚持举行大学生科技节、交流会、研讨会和讲座,让师生了解学校学院的各项政策、能参与的科技活动以及在科技竞赛活动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学生集中进行科技知识普及和教育,激发师生参与热情。邀请各专业相关企业行业专家(如外聘企业教授)参加大学生科技节、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科技作品展评等活动,对有较大实用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积极进行宣传和应用推广;组织学生积极申请学校科研立项和各种科技竞赛,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本院教师和行业企业的科研课题工作。
3 结语
新工科建设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最终目标,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从管理制度上加以保障,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参与热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活动,营造了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2016—2018年,学院累计参与科技活动的本科学生达1700余人次;立项科研项目三十余个;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0项,校级奖励74项;发表科技论文十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参考文献
[1] 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題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2,147.
[2] 董薇薇,付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9):65-66.
[3] 赵宇,朱伶俐,余永强.新工科背景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8(8):126-127.
[4] 付晓.“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