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小龙 赖志杰
摘 要: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一项指定任务、达到一个预定目标或克服一个前方障碍的潜力或能力。本文通过调查河南大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确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关键词:体育 学生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b)-0116-05
Abstract: The term, 'self-efficacy' was proposed by psychologist Bandura in the 1970s,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psychology. Self-efficacy refers to a sense that a person believes he has a potential or an ability to complete a specified task, reach a predetermined target or overcome an obstacle. After making a research on differences between senses of self-efficacy among physical and non-physcial major students of Henan University, this thesis tries to show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explicate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students' self-efficacy, so that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 Self-efficacy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相对和谐与平稳,他们已经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节奏,而且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这个时代[1-3]。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生活节奏快、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跟上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节奏的同时,也要有坚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而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发展成为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我效能感[4,5]的相关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例如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健康教育等,并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主力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衰[6],所以对于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现在对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而且这些研究也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需要较高的运动技能,也需要较好的综合文化素养,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且对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对比研究也较少,再加上区域性的特点,每个研究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7,8]。所以本文着眼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对比研究,并且注重从其他资料中获取相关知识,探讨自我效能感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被试为随机选取河南大学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共240人,其中体育專业学生102人,非体育专业学生13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南大学学校图书馆查阅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学以及两门学科相交叉的书籍;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发现系统等网站查阅本文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并对这些资料和文献做出分析、归纳和总结,为写好本文做好理论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选取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时在1981年编制完成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9-11]。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经过国内学者的翻译和发展已经适合我国学生的测试特点,量表有10个题目组成,采取4点李克特评分量表,分数范围在10~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这份问卷具有很好的信效度,信效度检验结果内部一致性洗漱为0.87,重测信度0.83,折半信度为0.82,表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36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6.1%。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运用SPSS 21.0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依据调查问卷所得相关数据和信息,结合相关的心理学、体育学以及两门学科相交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大学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通过表1可知,此次的被调查人数中有效问卷人数为227人,其中体育专业学生人数为102人,男生65人占总人数的28.6%,女生37人占总人数16.2%;非体育专业学生人数为125人,男生27人占总人数的11.8%,女生98人占总人数的43.1%。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多女少,而非体育专业正好相反,这与河南大学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2.2 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分析
2.2.1 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体育专业102名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获得的总分情况绘制的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可以看出(见图1),在统计量表相关数据中体育专业学生自己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价最高分为40分,最低分为14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26分,相差较大。而自我效能感量表一共有10个题目,每个题目的答案都有相对应的数值(1~4分),得分越高表明结果越好[12]。通过图1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分直方图和总分正态分布图可知其平均分为27.33,由直方图显示出得分大多数集中在后半段,而且人数较多,可以显示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而且并没有很大的波动范围。
2.2.2 体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2体育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来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差异性。通过表2可以看出,只有大四和大二学生相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但是从表2得知,大二与大一的学生、大三与大一的学生、大四与大一学生、大三与大二的学生、大四与大三的学生都没有显著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表3是对体育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做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比较分析。由表3可以得出,大二的自我效能感最高,最低的是大三的学生。大一学生的标准差最低,表明其自我效能感得分离散程度较小;大三学生平均值和标准差都是最低,可以说明大三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大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高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脱离了大一的不适应与迷茫期,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找到了大学学习的目的;而大三的自我效能感最低可能的原因就是大三学业安排较重,而且专项学习课程也步入正轨,学业压力较大,同时有的同学也开始了考研等的选择也都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而压力。
2.2.3 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通过SPSS 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体育专业男女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可以表明(见表4),体育专业学生男女总人数为102人,男生65人,其平均数是27.5,标准差是5.013;女生为37人,其平均数是27.14,标准差为4.650。经过SPSS 21.0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数据,t值为0.65,P值为0.10。从t检验所得的P值数据可知,体育专业学生不同性别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不显著,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从体育专业男女生均数和标准差来看,男生的均值和标准差都高于女生,所以说男生在自我效能感上要比女生优秀一些。
2.3 非体育專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数据分析
2.3.1 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非体育专业125名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获得的总分情况绘制的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可以看出(见图2),在统计量表相关数据中非体育专业学生自己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价最高分为40分,最低分为13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27分,相差较大。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平均分为25.792,大多数的人低于平均分,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处在中等水平之下。
2.3.2 非体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通过表5非体育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来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差异性。由表5大一到大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可以看出,只有大二和大一的学生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1)。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除了大二和大一的学生,其余年级学生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由表6非体育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均值和标准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大二的均数最高,大一的均数最低,可以说明大二的自我效能感是最高的。大一学生的标准差为0,可能是收集调查的大一样本人数较少所导致的。参与调查的大一学生人数较少,和自己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只是侧重于从自身的人际关系出发,而没有兼顾不同年级人数之间的平衡。大一的自我效能感最低,其次是大四,可能的原因就是上了大学突然之间缺少了目标,比较迷茫;而大四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也比较低可能是因为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工作以及考研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压力比较大。
2.3.3 非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通过SPSS 2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不同性别进行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可以表明(见表7),非体育专业学生男女总人数为125人,男生27人,其平均数是8.56,标准差是3.796;女生为98人,其平均数是25.12,标准差为5.787。经过SPSS 21.0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数据,t值为0.78,P值为0.48。从t检验所得的P值数据可知,非体育专业学生不同性别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不显著,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的平均值来看,男生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女生,而且两者之间的数值相差较大。
2.4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分析
2.4.1 参与调查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
通过图3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最高值为40分满分,而最小值为13分,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较大,参与调查的学生总体平均数为26.48,标准差为5.306,低于平均值的人数较多,从图3也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处于中下水平。
2.4.2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通过表8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但是体育专业学生和费体育专业学生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体育专业学生标准差为4.683,表明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分数得分情况较为集中;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标准差为5.588,表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分数得分情况比较分散,没有体育专业学生的分数集中。
2.5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比较分析
通过表9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回答问卷中第5题时是有差异的,体育专业学生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127和0.828;非体育专业学生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072和0.72。表明体育专业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比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加有信心,但是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并不是很大。
由表10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回答问卷中第10题时是有差异的,体育专业学生平均分为3.137,标准差为0.771;非体育专业学生平均分为2.952,标准差为0.727。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更加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比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加有自信心,但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该题中的平均分差异并不是很大。体育专业学生在第10题中的标准差比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大,可以说明通过学生答案得分情况得知体育专业学生得分情况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加集中。所以综合表9和表10来看,体育专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比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平均数上来看,体育专业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大二最高,然后依次是大一、大四,大三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也是大二最高,然后1次是大三、大四,大一的自我效能感最低。
(2)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来看,体育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只有大四和大二的學生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学年的学生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非体育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只有大二和大一的学生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其余学年的学生不存在差异。
(3)从男女生上来看,体育专业男女生在自我效能感上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非体育专业男女生在自我效能感上也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4)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总体上来看,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值为27.33,大多数的人高于平均分,这说明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处在中等水平之上。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值为25.792,大多数的人低于平均分,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处在中等水平之下。
(5)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回答自我效能感问卷第5题和第10题的情况来看,体育专业学生的平均值都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成绩高,但两者之间数据相差不大。
3.2 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白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坚持体育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刚。
(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自我效能感问卷测试,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渠,王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3):99.
[2] 吴洁,徐美丹,林淑玲,等.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55-958.
[3] 李蒙.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张立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张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44-45.
[7] 冯香菊.体育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
[8] 徐淑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9]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0]薛予阳,李永智.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8-130.
[11]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91-97.
[12]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4):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