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杨常伟
摘 要:山西省右玉县地处山西西北边陲,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三北”地区长城沿线潜在沙漠化地带,该地气候高寒干旱,最低气温为-40.4 ℃,冻土最深为169 cm。该地区曾经一片荒凉,寸草难生。1949年以后,当地致力于改善生态,建设农业。分析了右玉县高寒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气候条件等,提出了高寒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并为高寒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寒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措施;右玉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4-010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右玉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3.6 ℃,年降水量为443 mm。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温度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干燥多风是该县气候的主要特征。作为典型的高寒地区,其农业的生产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把握其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并找出矛盾、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才能加快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1 制约高寒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1 环境严酷,基础薄弱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自古以来是人民密切关注的事情。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天时”与“地利”,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右玉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殊,决定了其发展高寒干旱的农业,大风、干旱、霜冻、冰雹在一年四季相继频发。冬季严寒,少雪而漫长,每年8级以上大风最多有20 d。春季干燥多风,降水量少且蒸发快,常发生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右玉县以发展农业为主,且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为辅。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自古战争的影响,右玉县的土地可谓“饱经风霜”,备受摧残。
据《右玉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记载,1936年,全县共有耕地75.14万hm2,其中旱地5.01万hm2,水浇地87.33 hm2。干旱的土地及严酷的环境使粮食作物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在这种境况下,右玉县发展农业历经艰难。
1.2 土壤肥力不足
受地广人稀以及粗放耕作模式的影响,粮食丰收常有歉年。除此之外,发展农业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是土壤。右玉县主要有草甸土、栗钙土及风沙土,由于土层常年累月遭受水和风的侵蚀,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蓄水力及抗旱能力大大降低。在1978年的土壤普查资料中,右玉县60%的土壤含氮率低于0.474,且82.6%的土壤含磷量低于5 ppm[1]。土壤严重缺乏有机质,再加上环境脆弱、人类粗放式的管理、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农业生产预期不理想,粮食作物要做到高产、稳产难上加难。
1.3 农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林、牧的用地方面,三者所占比例不合理。据统计,1936年右玉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87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比重为90.28%,经济作物比重为8.58%,其他作物比重为1.14%[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作物的比重为粮食占82%~92%,经济作物占8%~12%,其他作物占0.88%~3%。同时,在农、林、牧用地比例上,农业用地占36.58%,林业占42.38%,牧业占10.53%,牧业用地明显偏少,耕地比例偏大[3]。这种不合理的发展结构带来的后果是农业耕作粗放、农民广种薄收,草地载畜量受到限制,牧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因此,调整农、林、牧的布局,改善农业发展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是高寒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又一重点。
2 高寒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应解决的重点工作
2.1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大自然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农业的发展依赖土地,土地的保护离不开树木、花草。因为高寒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所以要保护好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这种条件下,右玉县人民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植树造林绿化项目。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右玉县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0.3%扩大到60.2%,树木多了,大风日数少了,风沙也被挡住了,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到61.2%,较之前的0.3%,成效明显。同时,森林植被的覆盖面积扩大,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土壤侵蚀程度降低,供农作物生长的水量也明显增多。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右玉县还加强对小河流域的治理,在綜合治理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保障了农业产业的生产和发展[4-6]。
2.2 集中力量解决土壤肥力问题
对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的问题,右玉县采用“集中配合”的施肥方法,在基本农田及作物播种时集中施肥,同时坚持氮肥与磷肥、无机肥与有机肥相配合。
通过这种方法,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提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多。盆儿洼大队实施草田轮作的耕作培肥方法,在153.33 hm2的耕地上成功种植草木樨41.73 hm2,种植野豌豆44.73 hm2,使劳力肥力相对集中,作物生长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种植草木樨很好地提高了土壤肥力,形成一个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自1975年来,右玉县农作物的单产、稳产系数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的提升改善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情况,解决了土壤贫瘠的问题,也使农业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7-8]。
2.3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
针对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右玉县在20世纪70年代压缩耕地还林还牧。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良好的农、林、牧布局,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养殖草食畜,例如羊、牛、鸡。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地通过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和加工具有本县特色的产品,例如沙棘、奶制品、肉制品等,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当地进一步发展种植业,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种植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拥有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加上引进高产作物品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9-10]。
右玉县在发展中真正做到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使农、林、牧用地趋于合理。高寒的地理环境及严峻的气候并没有阻挡右玉县人民发展农业、争取更美好生活的决心,当地人不仅努力发展林业、建设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农牧产业,同时抓住当地的自然特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3 高寒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建议
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因此要准确把握高寒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同时,要做好高寒区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发展适应高寒地区的农作物农业产品,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布局农业用地同样重要。因此,要科学规划农作物的布局,科学种田,这样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业产业正常发展[11]。
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依赖于创新,尤其是高寒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创造有高寒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及农副产品。对于高寒地区而言,在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要开发出沙棘的价值,利用沙棘加工农副产品,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改造和创新,着力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对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12-13]。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右玉县农业产业的发展起源于建设生态环境,是从培育每一棵树苗开始的。在不斷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现象逐渐减少,直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又很好地保障了农田生产及农业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4 结束语
高寒地区要发展好农业产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切实可行的。在分析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等多重因素的条件下,合理布局农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综合打造高寒地区特色农业产品,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右玉县志编撰委员会.右玉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杨正礼,杨改河.中国高寒农业概念、特征及区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99(5):31-36.
[3]谷茂.右玉县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1983(6):15-18.
[4]褚清河,丁永齐,郭常连,等.山西省右玉县三十年来农业发展战略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1992(4):20-24.
[5]董亚芹.对打造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的战略构想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07(5):57-59.
[6]汪春强.高寒地区优化种植结构 实现经济健康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6(8):152-153.
[7]王献溥,孙世洲.从生态开发的观点谈山西右玉县综合农业生产的经验和问题[J].农村生态环境,1989(2):50-53.
[8]李文奄.浅谈互助县高寒地区保护性耕作[J].山西农经,2019(10):133.
[9]王旭.高寒地区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5):275.
[10]李登新.西北高寒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20,324.
[11]黄自立,傅作傑.对青海海北高寒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1961(6):39-42.
[12]袁勇,陈祖瑶,郑元红,等.浅析毕节喀斯特高寒地区马铃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经济导刊,2017(15):95,97.
[13]刘银东.浅谈永善高寒山区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