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春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因此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幼儿美术教育让幼儿能够大胆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具有任何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本身也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使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创造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因此美术活动过程是将幼儿创造性思维内化为直观创造性的重要体现。作为引导者,首先要在原型的基础上对幼儿启发,更要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空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美术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美术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技巧性的传授。教师向幼儿灌输绘画技能技巧,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处在被动的位置,呈现出机械式的训练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只是单纯的进行模仿,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想象,更加不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将孩子们临摹成品画作为活动的重点。教师将画作呈现给幼儿,就其中一幅直观、形象的画作绘画技巧的讲解示范作为幼儿美术启蒙教育方法。对于色彩的搭配使用,幼儿仅限于临摹范画色彩;对于尝试创造性的画作,幼儿常用线条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使线条画成为幼儿主要的绘画表现形式。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教师范画会使幼儿形成思维定势,教师画什么幼儿就画什么,对教师过于依赖,缺乏创作的热情和自信,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
传统的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以像不像为尺度评价孩子的作品,不重视幼儿在绘画中的其他表现,特别是创造力的表现。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如果只是中规中矩的教他们画一些常规的画,比如:太阳一定是红的;房顶一定是尖的;蝴蝶都是彩色的。就会使孩子们产生定势思维,在他们的画里,就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小鸟、太阳、房子、汽车、树等,这些东西都是教师“教”给孩子的,而不是孩子自身“观察”出来的。没有观察,就不会明白事物的多样和繁华,就没有创作的激情和乐趣。这样即使有了成品出来,那也是没有个性,没有孩子直观的心灵感受。这种教育形式过度重视模仿,过度夸大技巧,轻忽了幼儿本身的需求和乐趣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必将会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脱离幼儿自身生活实际。
(一)为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提供条件。
1.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1)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美术环境。
①肯定幼儿,成就幼儿。在轻松、愉悦、平等的条件下,幼儿才能够去大胆畅想、自由创作,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所以,看到幼儿的作品时,教师要尽力发现作品中哪怕只是一点点的长处,也要及时的表扬孩子,比如:“你用的颜色好漂亮!”“你的想法很新奇,和大家的都不一样,太有创意了!”等等。让孩子晓得自己优点多多,激起幼儿想画、爱画的热忱。
②忽略幼儿的缺点,放大幼儿的优点。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看待孩子“不同凡响”的言行,让孩子在一种宽松、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不要轻易谴责孩子。例如,我教教学画“海底世界”,一个孩子在纸张上“乱涂乱画”。当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头低下来,把手藏在背后,感到不安和紧张。我察觉到了幼儿的创造性,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表扬了他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所以,在面对幼儿看似“错误”的行为,我们都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幼儿并帮助幼儿,从而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美术环境。
(2)尊重孩子的想法,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幼儿的稀奇古怪想法教师要认真对待,发挥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释放幼儿的潜能。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将幼儿禁锢在雷池中央,自由想象的空间受到了限制,轻忽了孩子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抹灭了幼儿的自由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玩色游戏》中,让孩子根据画纸上颜料的形状进行添画,孩子们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在最后作品评价时,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他的故事,让他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他的心情会非常愉悦。
2.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1)创设情境,提供线索,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线索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悬念,诱发幼儿想去探究的好奇,让他们大胆想象、努力思考、抓住关键才能创造作出丰富的美术形象。例如:在美术活动《海底世界》中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然后与幼儿共同上网看看海底的动、植物图片。幼儿对海底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有了继续探索的欲望,水到渠成再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海底世界里有一群小鱼在海底里游来游去,突然,大鲨鱼朝它们游来了,小鱼们害怕极了,去找其他的海底生物帮忙。在整个活动中,我并没有示范画,给予了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幼儿最后的作品不仅有它们自己的故事,还给小鱼们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呢。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儿童并不被动的接收已有经验,他们会广泛吸收各类知识为己所用。在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以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会有目的地的适应环境,也会产生一些新奇想法。为了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尽快进入角色,在孩子们进入新教学情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孩子在新教学情境中自由动手操作新奇材料,不但使自己的活动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在探索中增长知识经验。所以,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会为孩子提供各种材料进行作画,如:吸管、报纸、矿泉水瓶、毛线等。
(二)为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纲要》精神,我们要让学习活动的主体——幼儿介入商讨创作方法,真正发挥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
美术活动前讨论的目的是让幼儿领会操作内容、操作材料、操作方法。美术活动前讨论主要是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和展示。如:教学美术活动《梅花》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吹画的技巧,在吹画中体会乐趣。教师提供材料:墨汁、颜料、排笔,教师先不给于范画,而是先让幼儿自己探索怎样能够吹出树干,怎样画出花朵,孩子们自己讨论探索出了许多不同的造型,丰富的画面更能彰显出幼儿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后讨论的目的是让幼儿将他们在活动中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加以整理、归纳,使幼儿得到更新的信息。比如:活动结束后把幼儿作品都摆开,边参观边讨论:小朋友们的哪幅作品色彩用得好呀?为什么?怎样搭配色彩会更好?
(三)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也不可轻忽,教师要有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观,让评价在美术教学起到实实在在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1.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幼儿年龄小,因模仿的天性使然,总是不由自主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但也有一些孩子不受教师影响,喜欢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当幼儿在画完他得意画后,心中的高兴劲儿很想与别人分享,特别希望老师和小朋友夸夸他。有些教师碰到这样的孩子往往采取斥责或者是不理睬的方式。这样孩子的创造力因为老师的冷淡表现而被抹杀,也不会有任何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美术评价中要注重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要欣赏每一位认真作画的幼儿,更要激励那些在创作中有不同想法的幼儿。在对幼儿作品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孩子创作发展的建议。不要简单地强调“像不像”、“合不合理”这些主观的评价要求,因看其是否具有独到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和幼儿互评等多种形式正确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发现自身的点滴进步,激起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以此为教育契机,挖掘创造潜能。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很强洞察力,正确地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真正用好表扬手段。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训练,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资源,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为孩子们打好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幼儿画画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使幼儿萌生出创作的欲望,激起幼儿创作热情,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