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基础性社会实践人才为主,多数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进入社会就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较强,主要以就业为主[1]。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学科,是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主要学科,影响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地位十分重要。目前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方法滞后,没有紧密联系学生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堂上学习兴趣不足,语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有别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语文教学路径,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教学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再加上强烈的就业需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希望能够接受个性化语文教学课程,有助于未来就业。综合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需求:(1)知识需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希望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获取一定的知识,能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2)兴趣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知识偏好、兴趣偏好、内容偏好,希望语文课堂能够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3)就业需求。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十分关注就业相关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紧扣与就业相关的内容,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2]。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其本身就蕴含着个性化特征,无法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去固化其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尊重语文学科自身需求,突破常规教学思维,契合语文性学科教学需求,打造个性化语文教学课堂,充分开发语文学科教学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定位明确,主要是培养基础型实践人才,让学生具备就业能力。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语文学科素养,更要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定位,打造个性化语文课堂,让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提升其就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中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实际上与其他高中语文教学差异性不大,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语文学习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等职业教育元素,构建个性化语文课堂,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也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通知”应用文写作方法时,可以为学生模拟职场就业场景,让学生以“秘书”身份下发会议通知。首先,教师让学生思考“通知”过程中应该需要哪些要素,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通知人、通知事项等相关知识点。教师将学生的语术标准化、规范化,并为学生渗透“通知”五要素(执行要求、通知事项、主送机关、通知原由、标题)等知识,让学生尝试写“通知”,并引导学生代入“经理”或者“职工”角色,评价“通知”是否合理,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水平,培养学生职场工作能力。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仍然以“师传生受”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只是一味地通从教师学习指令,缺乏思考,知识学习效果不高[3]。因语文教师应该突破常规教学方法,构建灵动性、创新性、多样性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语文学习个性,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需要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爱国、严谨治学、言行合一等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团体,从第一部分寻找能够凸显闻一多先生言行合一品质的语句、事例、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在语言与思维碰撞中加深对言行合一的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领悟,甚至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辩论,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性化语文学习思维。
个性化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学生不参与、不融入语文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个性化教学。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民主语文学习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师生在语言碰撞、实践探究过程中共同受益,增加语文教学的可探究性、创新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雪山上的红盖头》教学过程中,通过描述高原上的爱情故事,让学生理解正确的爱情观,突破常规爱情理解局限性,将事业、人类大爱与爱情相结合。教师可以借此开展一场与“爱情”相关的语文主题班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雪山上的红盖头》文章主旨。
结语:个性教育,个性课堂,个性学生! 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个性化、创新性的实践性人才,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变能力。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学科,应该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语文课堂,满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文章中从因材施教、个性挖掘、民主氛围分析了如何构建个性化语文课堂,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要坚持创新思维,融入个性化教学特色,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优化,让个性教学方法真正有“个性”,培养个性化学生,提升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