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持续改革的环境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落实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与相关技巧,同时需要结合语文思维形成独立的理解,以持续提升语文水平。对此,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因学施教,立足课堂”的实践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段,语文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语文课堂为学生深入解读语文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课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普遍而言可以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无法在教学后达到这三个教育目标,甚至部分教师连基础的知识目标都无法达到,所以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掌握教育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读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可以真正、深入地理解课本内容,从而达到高质量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可以让学生先大致表述文章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深入的分析,也就是总结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可以以“好好儿活”这一句话作为核心进行引导,借助讨论和思考的方式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情感领悟。
任何想象的成果都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会失去感染力,同时在情感方面也会存在空洞的特征。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力方面的训练,促使学生可以借助对生活当中的各种平凡事件的感悟与理解,将其进行适当的拓展优化,而逐渐转变为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语文学习本身属于对生活的一种思考探索,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与提炼。对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突出生活化的语文思维能力,借助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学习质量、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
例如,在《山居秋暝》这一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尤其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当中的特征、诗歌中的意向,适当添加具体的形象进行补充,然后让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联想,想象自己身边的景物,并根据《山居秋暝》的情感表现实现对景物的描写,促使学生尝试采用散文的形式将诗歌表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对于诗词当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应的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你们可以想象自己一个人在外地,远离故乡与家人,在佳节时的思想情感吗?”借助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现出的思念、失落以及惆怅等感受。
因学施教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基于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基础,做好对课堂的针对性优化与改革。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进度,重视学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目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因学施教的必要性,基于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语文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从而感受学习的成就感以及趣味性。
例如,《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做好课本剧的表演。因为班级当中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水浒传》,并且有着当好汉的愿望,对此可以让学生借助表演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定期开展各种表演活动,如此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作用也非常明显。
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大家名家的作品,如在学习冰心、鲁迅、茅盾等名家课文时,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去阅读,这样能够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也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第二课堂。“因学施教,立足课堂”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应用好这种教学方式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教学课堂,做到因学施教,不断转变教育方式,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思维学习习惯等因素,针对性地调整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