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方课程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大多数学校存在忽视地方课程教学的现象。大多时候是给学生发本地教材让学生课外阅读,或者在讲授某些课文内容时一带而过。然而,将地方乡土课程资源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讲述或者共同深入探究本地区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可以缩短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人物的遥远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化”,并能引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另外,在开展本拓展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切口较小的问题,让组员共同探究完成,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身,实现“一叶知秋”的目的。由于采取分组合作竞赛的策略,可以极大程度地培养组员间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的对“文化强国”目标的追求。就本课程的“主人公”而言,北宋时期的胡则是一名大清官,他一生为官四十载,“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并亲自题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精神品格也时刻彰显着我们新时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胡氏家训家风——“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展关于胡则的拓展课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胡则的人文价值,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与新时代背景下所倡导的精神文明的前进方向相辅相成,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1.课程主题
本拓展课程的主题为《从胡则到“胡公大帝”》,内容大致分两大板块:“了解胡则事迹感触廉政爱民”与“走访胡则故居传承胡氏家训”。课程内容即为对应的两个方面:一是简要了解胡则的生平主要事迹,感受胡则的勤政廉洁,直言劝谏,忠君爱民;二是近距离接触胡则故居胡库村,追根溯源,展示胡氏一门清白继世、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深入探访胡公后人与胡公殿,诵读并传承胡氏家训家风,在家风家训中感受胡家崇高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为民情怀、充沛的人本情怀,深刻理解胡则被当时百姓尊崇为“胡公大帝”的情感基础,做到“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2.课程形式、方法
每周一下午第四节集中活动,每组学生围绕合并好的七张课桌进行每周“小任务”的交流小结。
(1)课程形式:课堂面授与课后探究相结合
(2)活动方法:
①文献调查法。学生在实践课程前期,在网络、图书馆中搜寻胡则的生平事迹、所作诗集、品格作风等相关信息,先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有效信息要求及时记录或拍照保存下来,以便为后期撰写报告积累图文材料。
②逻辑推理法。以小见大,从胡则的生平遭遇看北宋的风土人情、官场黑白、百姓生活状况等,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笔者不苛求学生能分析得多么深刻,但是相信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逻辑推理法。
③实地考察法、访问调查法。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对胡则故乡——胡库村和胡则史记馆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村民进行有目的的访问与调查,以达到亲身感知历史的目的。
3.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开展本拓展课程,能了解胡则的主要事迹,以及这些主要事迹与北宋历史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在开展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与课外两个学习场所,利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培养史论结合、全面性、主流性、历史性等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开展本拓展课程,理解并学习胡则勤政爱民,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传承胡氏家风家训,树立正确的家族观、荣誉观、执政观,陶冶高尚情操,强化爱国爱乡爱民的意识。
4.活动流程及教学安排
首先是笔者与学生明确本拓展课程的主题,然后对班级进行分组,七人一组。(为方便展示资料与互动交流,开展活动时需要将七张课桌拼凑成一大张桌子。)
流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拓展课程前期)——了解胡则事迹感触廉政爱民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师生明确总课题——《从胡则到“胡公大帝”》,理解并清楚本实践课程的“主人公”胡则及其生活的背景,可以先说说自己对“胡则(胡公)”的了解。布置课后任务——分组搜集查阅胡则的事迹及其代表作(主张)。如A1、A2、A3组查阅搜集胡则的生平事迹,阐述哪些事迹反映了胡则的哪些精神品质,并以适当形式展现出小组成果;B1、B2、B3组查阅搜集胡则创作或注释的作品,并说说本组最喜欢哪首诗作,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第四课时:各小组课堂上反馈各自成果,以手抄报、幻灯片、集体朗诵等形式展示胡则的事迹与其代表作,由实践课程负责人(课代表)收集相关资料,存入《实践课程档案袋》。之后小组间互相评价,互相指出不足之处,小组长记录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后小组成员思考对策及解决方案,以待下一课时进行讨论反馈。如A2组成员指出B3组在以幻灯片展示成果时,只是单纯地展示出《奏免衢婺丁钱》——“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但没有阐述理由。B3组组长要求每个组员课后进行改进。
第五课时——第七课时:课堂上每个小组成员针对自身小组在小任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并且由小组推选出最佳解决或改良方案。如B3 组推选出的改良方案是以小组朗诵的形式先有感情地朗读《奏免衢婺丁钱》,并由组长阐述了《奏免衢婺丁钱》入选理由——已经是古稀之年胡则看到江南旱情严重,接连上书,奏请永免江南各地的“身丁钱”,体现了胡则的爱民情怀。A1组也针对本组对胡则事迹阐述不透彻进行了补充说明,增加了手抄报的版面。
第二阶段(拓展课程中期)——走访胡则故居传承胡氏家训
第八课时——第十课时:分组分成员设计访问话题,并在组内推选五个最佳的访问话题,记录到访问记录单中以待实地考察之用。
周末——首次走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安排时间到胡则故乡——胡库村实地采访,在胡则史记馆里探究了解胡则以及后人的精神事迹,并做好记录。
第十一课时——十四课时:各小组根据周末走访,在课堂上信息整理归纳,做好资料保存。查漏补缺,记录下待补充的采访问题或话题。
周末——二次走访: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拟好的补充问题再次实地采访胡则故乡的居民,并做好记录。
第十五课时——第十六课时:各小组根据二次采访的记录稿,补充资料,重新整理归纳,保存入档。
第三阶段(拓展课程后期——撰写报告)
每组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活动探究,将所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后,寻求胡则一生的事迹与北宋历史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史论结合,深刻理解“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家风家训,并能论从史出,归纳出胡则被尊崇为“胡公大帝”的各种因素,完成研究报告。
5.评价方式
由于拓展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评价方式也应不尽相同。
(1)评价目标多维化。在整个学期的拓展课程开展过程中,应针对每位成员的参与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2)评价过程阶段性。成员由于各自的特长特性不同,因此在拓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评价时应分阶段,最后再得出综合评价等级。
(3)评价对象渐变性。即使某些成员或组别表现不够理想,也应及时予以重视与鼓励,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重在促进他们的转变与发展。
(4)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自我评价的同时,也重视组内评价、家校评价、导师评价等。
在开展本地方课程拓展与基础性课程整合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后时间和实地考察的安排上还是不够充分,组员之间的积极性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反馈信息过程中,效果也高低不均。以后再次开展拓展课程时,笔者会尽量关注并避免这些问题,争取师生都在探究中“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