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法,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条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掌控好问题的难度,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且能帮助他们突破困惑之处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法的途径,抓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优质问题的引导下提高学习效率,助力他们通过物理学习这一大难关。
随着学习的深入,高中生看待问题会更加地科学、理性,会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问题的答案会与他们的已有认知产生冲突,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想要一探究竟,却不知从何处入手。物理知识所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只是被他们忽略了而已,仍以常规的思维去看待这些现象,没有联想到物理的层面。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可从此处入手设计问题,刷新学生的认知,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现象,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以《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产生力的原因以及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这一课则深入研究重力产生的原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大小发生改变时,需要施力物体的作用,教师从此处引出问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否会发生变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地方所受的重力大小是否相等呢?”请学生联系与重力相关的条件进行思考,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则没有立即公布正确答案,而是直接引出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借助重力大小计算的公式来探索。这样就会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深入地挖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使其在探索与解惑中抓住知识的本质,既能自主得出结论,又经历了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辛,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发挥出问题的作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部分特征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提问的时机,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层面上拓展认知能力。比如在探究速度变化快慢的活动中,教师设定了一个情景:400 米跑步比赛中,A同学起先落后B同学100 米,但是最后A却最先到达终点,那么谁的速度是最快的?部分学生都会说出A最快,依据是用时最短,是从平均速度的层面上进行分析的,教师则接着设问:“若是A最快,那么为什么前300 米B在前面呢?”因此引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从而将最初的问题严谨化,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速度变化的方法:加速、往前冲等,自然地定义出加速度的概念,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加速度的困惑。通过这种有层次性的提问,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学习了系统化分析问题的方法,为深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非常容易走入误区,而且不明白错误的点在哪里,这与他们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有关,只停留在了问题的表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错误的资源进行设问,鼓励学生争论,引导学生快速地找到错误的症结,最终明确真相,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让学生在自我质疑中掌握知识。譬如“万有引力”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引出一个现象:“发射卫星时,卫星的轨道越高就需要越大的能力,那么是不是轨道越高,速度也会越大呢?”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然后组成两种观点相反的队伍,让他们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部分学生会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则抓住他们争论的点进一步地提出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级火箭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全过程速度及轨道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分析,从而给出最终的正确答案。这样的方式很快就让学生抓住关键之处,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投入到有针对性的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总之,灵活恰当地运用问题导学法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优化了教学过程,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主,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真正抓住了物理知识的本质,从中领悟到了攻破物理难关的方法。作为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优化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及能力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