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内游离脾伴蒂扭转合并脾错构瘤一例

2020-04-07 13:56刘金沙邱太春张清姜磊伍建林
放射学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征象脾脏肿物

刘金沙,邱太春,张清,姜磊,伍建林

病例资料 患者,男,15岁,因“下腹部剧烈疼痛1天”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9%。查体:板状腹,下腹部压痛伴反跳痛,局部可触及一质韧肿物,活动度可,边界清楚。全腹CT平扫:左上腹脾脏未见显示(图1),盆腔内见一新月形软组织密度影,形态似脾,大小约13cm×3.7cm,其内密度欠均匀,肿物上极见团块状稍高密度影局部向外突出(图2)。肿块周围血管局部旋转缠绕,呈漩涡征改变(图3);周围另见径3.5cm副脾样结节影。

手术所见:肿物灰白灰红色,性质似脾,完整切除肿物约20cm×12cm×9cm,肿物肿胀明显,表面可见紫黑色坏死淤斑,局部见灰白肿块向外凸起。脾门区可见数条迂曲扩张血管影,较大管径约0.3cm×1.2cm,呈“麻花样”逆时针扭转(图4)。在该肿物附近,见一鸽蛋大小似副脾样结节,结扎、切断脾动静脉时,见脾动静脉由网膜血管发出。病理诊断:游离脾伴蒂扭转,合并脾错构瘤(图5、6)。

图1 腹部CT平扫左上腹脾区未见脾脏显示。 图2 盆腔内见一新月形软组织肿物,密度欠均匀,局部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箭)。 图3 脾门区血管呈“漩涡征”改变,内见点状血管钙化影(箭)。 图4 游离脾发生脾扭转,脾蒂门血管明显迂曲增粗,多圈缠绕扭转,呈麻花样改变(长箭),脾错构瘤呈灰白色团块状(短箭)。 图5 镜下见脾血窦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HE,×100)。 图6 镜下见灰白色肿块由不同比例成熟脂肪细胞、血管和平滑肌构成,经病理证实为脾错构瘤(HE,×100)。

讨论 副脾、游离脾合并蒂扭转十分罕见,2018年Antonia Rizzuto[1]首次报道,而类似本病例的游离脾合并蒂扭转、伴脾错构瘤三 者共存的情况更是罕见。游离脾好发于1岁以下儿童及中年女性[2],约65%患 者无明 显症状[3],约20%的游走脾可发生蒂扭转,引起剧烈腹痛,严重者可发生脾梗死,甚至休克、死亡[4]。由于病情危急,患者紧急剖腹探查前,往往以平扫CT为首选检查手段,而对于症状不典型、过敏史不详的急诊患者或不具备增强条件的基层医院,仔细分析CT平扫征象,对于早期快速的诊断意义重大。

结合本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出游离脾蒂扭转合并脾梗死的一些平扫CT诊断经验。游离脾最典型的CT征象是脾区未见脾脏显示,而在盆腹腔其他位置显示似脾样软组织肿块影。当游离脾合并蒂扭转时,还可出现以下较为特异的CT征象:①CT平扫示脾蒂血管高密度充盈缺损,提示脾蒂的急性栓塞;②“假包膜征”,脾梗死后由于脾脏侧枝循环的建立,引起脾包膜的密度高于脾实质;③“漩涡征”,脾蒂血管呈“麻花样”扭转;④脾失去正常的形态,由于充血而形成巨脾;⑤脾实质密度欠均匀,脾梗死区域较周围脾组织密度减低;⑥其他邻近脏器的扭转,如胰尾、部分胃体等;⑦其他征象,如大量腹水,窦前性门脉高压引起的胃、脾静脉迂曲扩张,周围肠系膜水肿等。

此外,本病例还罕见的合并了脾错构瘤,脾错构瘤典型的平扫CT征象为脾内或边缘处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影,常伴钙化及脂肪成分;本病例中脾脏边缘不规整,上极局部外凸的稍低密度影基本符合脾错构瘤的特点。通过此病例分享一些诊断经验,当游离脾患者出现巨脾,脾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整等影像学表现时,要考虑到合并脾梗死及脾内占位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征象脾脏肿物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LI-RADS v2018 MR 辅助征象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反复局部复发高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