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红 黄燕玲
【摘 要】本文分析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的新特点,包括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思政课线上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观点表达的网络化、大学生爱国主义内化呈现脱离实际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提出积极利用“互联网+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疫情防控工作为“活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对策,从而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重大疫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041-0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向前进、不断克服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支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只有明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的新特点,明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所在,才能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的新特点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堂教学是思政教师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概论”课如何结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自媒体利用大学生对历史了解的盲区、对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缺乏科学的认知等,扭曲事实,对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污名化,使大学生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抗击的成效有所怀疑,在思想上动摇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产生模棱两可的认知。如果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学生爱国主义很容易走向虚无化,思想认知容易从正轨走向偏差,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线上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观点表达的复杂化
受疫情的影响,全国高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与此前的混合式教学不同的是,此次网络教学是完全式线上教学,学生全天候在家导致与社会接触急剧减少,主要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外界信息,缺少真实事件的探究,本来就鱼龙混杂的舆论信息更加剧了学生对真伪的辨别难度。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个别学生缺乏真伪辨别的直接指导,容易受到一些“标题党”、虚假信息制造者、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舆论信息带偏。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缺少监督,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对于疑惑的问题会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极易形成情绪化的心理。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關键时期实行社区封闭化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网络观点表达更加网络化、复杂化。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感受在重大疫情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更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概论”课教学的关键。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内化呈现脱离实际的特点
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之下,社区和村庄实行封闭式管理,高校实行“停课不停学”,全国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因此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实践环节。本来在“概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内化实践的行动就比较少,加上受疫情的影响,大学生不能回校参与线下活动,更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内化实践呈现出脱离实际的特点。没有了实地考察的户外实践,没有了依托实践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方式,没有了体验式动手参与活动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场域,“概论”课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着实际的挑战。
二、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一)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的伟大实践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爆发之突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概率之大实属罕见。对于陌生的病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人民生命至上为宗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一场全民抗疫阻击战,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因此,“疫情防控事迹”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发自人的内心的感动、自豪与爱国情怀,一人连成千万家,千万力量汇聚成共同抗疫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成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时代性、具体化的表现,是对处在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案例,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的重要手段。
(二)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增强“四个自信”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在历史上遭遇过多少磨难,还是在现代历经多少艰难,都没有被困难击倒过,而是越挫越勇,中华民族始终是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束光。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党员同志挺身而出,“00后”“90后”青年冲锋在前,在支援湖北武汉的医护人员队伍中占据将近三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古到今,从国家站起来到国家强起来的奋斗的事迹中,以“中国速度”“中国温度”“中国力度”点燃“四个自信”之火。
疫情无情人有情,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接棒人,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历经风雨的洗礼,才有可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以疫情防控为“活教材”融入“概论”课教学,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观、处世观和生命观的现实需要,是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体现。
三、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之下,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怕艰苦、勇往直前,坚定跟党走,坚信党一定能够领导中华儿女战胜疫情的重要精神支撑。虽然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之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性,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具有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具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阵地的作用,应以重大疫情防控为活教材,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积极利用“互联网+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思政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背景之下,全国高校实施“停课不停学”,互联网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以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在2020年3月初就开始实施线上教学,“概论”课是学校最早一批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概论”课教学依托完备的自学平台和丰富的拓展资料,如学习通、学习强国APP、钉钉直播平台和QQ群聊功能,为实施线上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到即使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那么也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超星学习通爱课程名师课程,通过观看视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先预习、不脱轨、能理解、快掌握的学习效果;发布主题讨论,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国之治”以及学生的学习困惑。其次,教师利用QQ或者钉钉平台,针对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的特点,就网络舆论宣传对中国抹黑的事件开展直播线上辅导,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国抗击疫情作出的重大贡献。例如,在讲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章节的时候,2019级大学生以“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主题展开讨论,结合2003年抗击“非典”、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在治疗突重大传染病中的作用,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论述,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振兴,从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2020年3月,组织2019级和2020级大学生观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课》,利用学习通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从主题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化对重大疫情防控的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爱国的责任其实就是保家卫国的责任,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四个自信”。
依托互联网平台,发挥线上教学成才的服务优势,提高大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听从政府安排,居家隔离和认真履行防疫要求等小我的案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从思想上爱国转化为行动爱国,领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
(二)以疫情防控工作为“活教材”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针对线上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观点表达复杂化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课堂上恰当而巧妙地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能够知识记得住、情怀入人心、思想进头脑。这就需要积极利用现实生活真实案例,彰显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与鲜活性,结合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疫情防控工作为“活教材”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在疫情期间,思想政治课完全实行网络教学,因此接近学生生活、靠近时政热点、链接教学内容的鲜活教学案例就成为增强学生体验感、真实感、自信心的关键。笔者在“概论”课教学中,以“抗击疫情,感恩家国”为主题,贯穿整个学期的授课全程:一是布置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抗击疫情,感恩家国”的主题,特别是要实际了解家乡在防疫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利用电话、微信或者QQ采访当地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学习党员干部不畏艰难的精神,以此为素材撰写10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二是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同龄人志奋不顾身战“疫”,通过在疫情中鲜活的案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担当的勇气,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国精神。
(三)结合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背景下,结合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在“概论”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职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底色,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培养学生朴实、善良、仁爱的优良民族传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念。
1.结合区情特色和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体现在学生生活的点滴行动之中,针对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停课不停学”的状况,可在《邓小平理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教师身着民族盛装,有效利用三月三的传统民族特色,用唱山歌、展示五色糯米饭和抛绣球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展示广西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对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了解。在授课中适时引入广西援鄂医疗队队员梁小霞的感人事迹,为学生讲述发生在战疫一线那些不怕困难、不惧病毒的英雄事迹。
2.实践育人拓宽视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要因时而变,因地而异,以重大疫情防控为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转化为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如在“概论”课教学中,以“战疫情铸国魂,为报国勇担当”为主题开展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线上展示活动,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环境设计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8位同学为一个小组,以疫情防控的“中国之制”为核心,小组合作制作课件、制定教案、分工合作、15~20分钟线上展示,让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之制”在抗击疫情中的制度优势的认识。学生在备课、讨论、讲课的过程中由外而内激发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从同龄志愿者的事迹中培养不断奋勇直前、勇于担当的坚强品质。
总之,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下应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结合区情实际,运用地方民族特色,将地方抗疫与国家战“疫”相结合融入课堂,深入人心,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定剑,林立涛,田怡萌.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
[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0(3).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思政专项科研项目“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月红(1993— ),广西平南人,硕士,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黄燕玲(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