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女作家

2020-04-06 03:57张春生
阅读(书香天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胡兰成张爱玲

张春生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人,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又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

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尽,几乎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有人说:“张爱玲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今年是張爱玲100周年诞辰,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女作家致敬。

显赫的家世

张爱玲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清末著名“清流派”官员张佩纶是她的祖父,她有一个极其显赫的官宦家世。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非常有文才,22岁中举,23岁进士,27岁做到侍讲,也就是帝王师;后来张佩纶做到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在他最得志的不到10年时间里,直接给皇帝写了127封奏折,甚至告倒了当时的户部尚书王文韶。做事情就要得罪人,当时正值法国军队开到福建沿海,摆出一副开战的架势,清廷中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大派。主战的张佩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被派往福建,与船政大臣共同负责对法作战事宜。结果历史上的马江之战,张佩纶吃了败仗,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福建战败”。借着张佩纶打了败仗,朝廷里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就去告他的状,一开始派左宗棠查他,但后来左宗棠包庇他,最后朝廷决定严办,把张佩纶发配到张家口充军,在那里待了好几年,这是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落难反省”。1888年,四十岁的张佩纶被放出来,迎来了人生第四个阶段“遇到贵人”——李鸿章把自己二十多岁的女儿嫁给了他,尽管张佩纶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他跟李鸿章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叫张志沂,后来生下了张爱玲;而那个女儿是张爱玲的姑姑,也是她后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虽然家族的衰败至张爱玲一代已初现端倪,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加上祖母王菊耦陪嫁的金山银山,使她一出世,便如落入蜜罐之中,很受宠爱。祖母王菊藕容貌异常秀丽,才华不让须眉,喜欢吟诗赋词,颇有女才子之风;母亲黄逸梵是一个新知识女性,数度出国留洋,思想新潮。在这样的氛围里,她一方面吸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对母亲带来的西式教育以及上海文坛新文学的浪漫与新奇,她也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在她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文学书籍就是《红楼梦》,她曾为书中大家族里那熙攘的悲欢人生所吸引,其间生命的热闹与凄凉和生存的奇俏与冷酷是那样的贴近张爱玲的生活,你甚至在她的任何一部作品中都能寻到《红楼梦》的印记。除此,她还极其推崇张恨水的小说,对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和萧伯纳的剧本也非常感兴趣。张爱玲的散文中曾屡次提到她爱好的章回小说,她自己说过:

不错,我是熟读《红楼梦》,但我同时也熟读过《老残游记》《醒世姻缘》《金瓶梅》《海上花列传》《歇浦潮》《二马》《离婚》《日出》,有时候套用“红楼”的句法,借一点旧时代的气氛,但那也要看通用与否。

《杂志·十四卷三期》(1944)

就这样,爱玲便在这中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长着。她能从潺潺的钢琴声中,获得一份奢侈的文明享受,能从心底深处生出一种对绘画对色彩的选择和爱好。童年的这一段时间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父母离异后,父亲不久便又娶妻,家里的鸦片云雾迫使她不得不住校。在英租界的圣玛丽亚教会女中读书。

在乱世求学

张爱玲的求学之路一开始就不顺利。五岁那年,父亲为她请来了私塾先生,除教她识文断字外,主要是要她学习四书五经之类,母亲从欧洲回来后却坚决反对,执意要送女儿进美国教会主办的新式学堂,两人为此发生多次争执。

其原因也很简单,上教会学堂相比于在家念私塾开销要大得多,她父亲大概不愿支付这笔花费,所以一拖再拖。面对丈夫的阻挠,张爱玲的母亲倒是体现出了一种新女性的勇气。在张爱玲八岁那年,她不再与丈夫争吵,毅然将其送进了当时美国教会在上海主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然而,艰难曲折还在后头。在当时的上海,富家子弟读完中学后大都热衷于出国留学。张爱玲在十七岁那年,从圣玛丽亚女中毕业,同样向父亲提出了到英国留学的要求,但却遭到了父亲的断然反对。不久,满是怨气的张爱玲与后母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冲突,结果她遭到父亲的一顿痛打,并被关进了家里的一间空房半年之久。曾经满怀抱负的张爱玲,这时承受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煎熬。然而,正是这场煎熬中,她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决定,逃出这个让她生恨的家。她要独自“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留学梦。

从父亲家逃出后,她住进了母亲的家,开始准备考大学。在她十九岁那年,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地区的考试在上海举行,张爱玲以这个地区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入学资格。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她却无法成行,只能就近改为进入当时英国主办的香港大学就读。

按当时英国的规定,张爱玲从香港大学毕业后便可免费直接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然而,命运之神好像就是要再次作弄张爱玲似的。在她大三那年,随着战争的迅速蔓延,香港沦陷,英国政府被迫撤出,香港大学亦随之停办。

从香港返回上海后,她计划转学至美国教会在上海主办的圣约翰大学继续完成学业。这时她与母亲已经失去联系,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家境已显衰败的父亲。这次父亲要算是相当宽容了,答应其支付学费。然而,令她十分尴尬的是,转学考试国文却不及格,只能先进补习班。这对于从小国文功底就很不错的张爱玲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沉重打击。让她更为苦恼的是,学费虽有父亲提供,但生活费却仍无着落。她是一个倔强的女孩,不愿意求助于他人,哪怕自己的亲人。

“喝西北风”怎么能够去读大学?所以,入学不久,张爱玲便自动退学了。就此,张爱玲的求学之路以大学肄业为终结。

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

1943年冬天的午后,在南京一处花园洋房的草坪上,一个中年男子懒洋洋地躺在藤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翻着杂志。翻着翻着,不觉被一篇小说吸引,才看一两节,就坐直了身体,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这位中年男子所阅读的小说是发表在《天地》月刊上的《封锁》,作者是张爱玲。

这位中年男子是胡兰成,此时37岁,在汪伪政权中任职。他生于1906年,是浙江嵊县下北乡胡村人。从小家境贫寒,但天资较高。在读书期间便表现出凌厉的才气。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经在燕京大学校长室做抄写员一年,并旁听燕大课程。后来为了谋生,在浙江、广西等地做过几年中学教员。胡兰成显然不满足于平淡無奇的教学生涯,他心中最渴望的是政治与时局的变动。所谓“乱世出英雄”,他很快就抓住了这个机会。1936年,“两广事件”的爆发,胡兰成得以受聘《柳州日报》,从此进入中国政治舞台。他在报上对时局发表了一系列政论,引起了当时政界人物的注意。“两广事件”以后,胡兰成离开广西来到上海,投奔有汪伪背景的《中华日报》,不久成了该报的主笔。上海、南京沦陷后,汪精卫策划成立傀儡政权,胡兰成欣然作为入幕之宾,以文才为“和平运动”制造舆论声势,曾一度居高位,担任过“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等。后来因时局变动,汪精卫对他渐渐冷落。他认识张爱玲的时候,已经是赋闲在家。

胡兰成显然被张爱玲的才情所打动,便找来她的其他文章来看,他都很喜欢,于是对张爱玲暗生好意与好奇,以致于念念不忘。不久,胡兰成从南京回上海,一下火车就去寻找苏青。苏青是《天地》杂志的总编辑,也是他的朋友。胡兰成向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苏青深知张爱玲独来独往,不喜见人,但还是把地址告诉了胡兰成——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他原以为张爱玲像传统的才女一样有文静单薄的形象,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张爱玲是又高又大。而且在胡兰成看来,她的穿着也不和谐,“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对于阅人已深的胡兰成来说,张爱玲单纯、幼稚,像一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一样坐在他面前。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交流,张爱玲身上散发的独特的甚至叛逆的气质仍然吸引着胡兰成,他甚至很是喜欢。他们开始聊天,张爱玲不善言谈,主要是胡兰成讲,她听。胡兰成评论时下流行的作品,也讲张爱玲的作品,也讲自己在南京的事情,张爱玲只是细心地听着,这样在客厅里一坐就是五小时。

后来他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胡兰成每隔一天去看她,后来又天天去看她。张爱玲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中年男子,因为爱也无端地生出了许多的烦恼与凄凉。但是看到胡兰成,还是觉得欢喜。有一次,胡兰成说起他看见过的刊登在《天地》上的那张照片,张爱玲便找到那张照片送给了胡兰成,还在背后写下一行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有公务在身,大部分时间在南京,每月只有八九天在上海陪伴张爱玲。两人在一起时如漆似胶,有说不完的话。胡兰成所说的每句话,在她心里总归于好。正如古诗中所说:“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遇上这样一个能懂得她、欣赏她的知音,胡兰成也真心喜欢她。他们在一起时,每每谈起西洋文学,胡兰成都觉得诧异。这不是因为胡兰成对西洋文学了解不多,而是张爱玲对西洋文学的理解,让他惊艳。张爱玲对西洋古典作品没有兴致,也不喜欢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西方凡隆重的东西,像壁画、交响曲、革命与世界大战,她都不喜欢。相反,她只喜欢现代西洋具有平民精神的东西,这是胡兰成不曾想到的。胡兰成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濡染很深的人,自信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焉知张爱玲更强。两人并坐同看一本书,那书里的字句便像街上的行人一样,只和张爱玲打招呼。例如,他们一起读《古诗十九首》:“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张爱玲诧异道:“真是贞洁,那是妓女呀!”读到《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张爱玲叹息道:“这端然真好,而她也真是爱他!”对于张爱玲的理解,胡兰成自愧不如。但胡兰成心思不专一,张爱玲终于与他断绝夫妻关系。

但还有后话,50年代初,胡兰成逃到了日本,对张爱玲还是念念不忘,他后来写在《今生今世》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是生平不拜人为师,要我点香亦只点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爱玲,是她开了我的聪明。一炷香感激刘先生(刘景晨),是他叫我重新做起小学生。一炷香敬孙中山,他使我有民国世界的大志。半炷香谢池田笃纪,最早是他使我看见汉唐文明皆是今天。”

新文学史上的张爱玲作品

“成名要趁早”是张爱玲的名言。1943年是新文学史上的“张爱玲年”,这一年,年仅23岁的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她先后在《紫罗兰》《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等小说。这些小说都是“霉绿斑斑”的上海与香港故事,她用悲剧的形式演绎旧家庭的悲欢,有一股悲伤的调子。张爱玲小说的特殊情调吻合上海人的趣味与爱好,也得到了文坛前辈的欣赏。当时上海滩的著名编辑与批评家纷纷撰文,赞为“天才”与“奇迹”。她后来曾经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在沦陷时期的上海滩一夜成名恐怕连她自己也未想到,别忘了这时的她仅仅23岁。这时她对人性已有独到的、稳定的把握,技巧已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臻于化境,这样的早熟早慧,求诸现代文学史,再无第二人;她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能深入又能保持超脱,《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不了情》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的中学、大学教育均在西式学堂里完成,但她却钟情于中国的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地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1944年她的小说集《传奇》出版,用“传奇”形容她的人生与成名再恰当不过了。

归根结底,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而独特的作家,也许她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张爱玲的独特性:比如“张腔”、她的“讽刺与同情”兼重,讽刺入骨,到皮到肉,同情体贴入微。关键是二者的兼容。

张爱玲,她在中国文坛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她身上散发着东方女子的古典之美,性格却有着荡气回肠的洒脱;她笔下的主人公流连于时光里的情爱,也在爱的另一半身上算尽机关;她写尽了民国乱世里的“众生相”,自己则像是清冷巷子里的一抹月色,遗世而独立。她的作品既不似鲁迅般于现实有重要的警醒,又不似金庸、亦舒般将商业娱乐和文学内涵合而为一。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并不能简单地将她归类于某一类作家当中。

她是中国文坛上闪耀着天才般夺目光辉的异数。对于人生,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在别人都在追求以自然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时候,她却认为,每个人的境地,都是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影响下造成的。对于真和假,她有一种孩子般的坚持。“世界就像一颗蛀了的牙,平时不觉得,风一吹,就隐隐作痛”。她是天生的观察家,剖析世相,体察人心,看什么都透彻,写什么都明白,却始终冷眼旁观。如同天上高悬的月,不动声色地凝望人间世事。小说,散文,论著,剧作,翻译……她写下的,皆是妙文。无关宏旨,却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着迷。少年即是天才,晚年又远离盛名。终其一生,张爱玲完成的都只是自己。这就是张爱玲。

尽管这位女作家离世距今已有20多年,她的主要作品首次出版发行也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但是这些年她的文字,却在人群中越来越流行,她的人格魅力,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附录:

张爱玲主要作品与评价

《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红玫瑰与白玫瑰》也因此家喻户晓。

《倾城之恋》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本书是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至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

《怨女》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曾说:“张爱玲也许不是时下‘正确定义里的女性主义者,但在《怨女》中,她从未停止对女性命运的严肃思考。”本书是张爱玲于1951年至1978年期间创作的小说,期间创作作品还包括《小艾》《五四遗事》《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怨女》英文本入选美国大学通用教材。

《半生缘》

这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载于1950.4.25至1951.2.11《亦报》,题为《十八春》,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后经张爱玲改写,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1967年2月至7月《皇冠》月刊,1969年7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

本书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沈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姐姐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小团圆》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東西在。”张爱玲的《小团圆》为张爱玲的长篇代表作,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619页,1976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2009年2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人生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流言》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横跨半个世纪,她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她自己的影子,可以说,散文里有她一生的感受。《流言》收录张爱玲从20岁到25岁文学起步及盛产期的散文作品。这本书里,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等诸多脍炙人口、闪亮华丽的金句。读《流言》,认识年轻时真实独立的张爱玲。

(摘编自《黄金时代》)

猜你喜欢
胡兰成张爱玲
胡兰成:情随境迁,情债累累
名人的味道
此时语笑得人意
胡兰成为何8个女人都对他生死追随?
胡兰成的女克星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胡兰成和他的女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