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空间叙事研究

2020-04-06 03:53潘源娄立原
电影评介 2020年21期
关键词:航拍纪录片空间

潘源 娄立原

2017年至今,大型航拍电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系列(余乐、郭滢等,2017—2020)共推出了三季,每一季的开播都收获了观众超高的赞誉。借助现代航拍技术的影像呈现,《航拍中国》展现了中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空间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景观和百姓生活场景,多维度凸显了诗意中国的宏大图景。《航拍中国》系列的成功,与它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是难以剥离的,在鸟瞰不同时空的转换与重构的同时,巧妙地勾勒出具有审美意蕴和人文情怀的美丽中国。因此,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出发,对《航拍中国》的空间叙事与叙事空间展开分析,继而对其在空间叙事上的建构与艺术表达进行归纳与思考。

一、《航拍中国》的空间叙事与叙事空间

空间即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1]因此,空间叙事指的是运用或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将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是动词性词组。[2]通俗地说,空间叙事就是在空间里讲故事。在学界,过去较多的是研究文学方面的空间叙事,现如今,电影或纪录片也逐渐把研究的视角落在了空间叙事上。

纪录片是一种用镜头记录真人真事真景的电视或电影艺术形式,核心是真实。在纪录片中,展示这种真实的前提是人、事、物必须存在或活动于“某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即是空间。可以说,空间是纪录片叙事的舞台。对纪录片完整叙述的重要一步,是要在影片中完成空间叙事这项工作。

对空间叙事的分类,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将其分为“再现空间”和“构成空间”。[3]黄德泉的《论电影的空间叙事》认为空间的类型可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镜头空间、场景空间等。[4]依据不同理论的观点,空间的分类也有所不同。纪录片中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这两种空间呈现出具体可感知和可视化的特点,物质空间在纪录片空间中属于再现,精神空间属于表征,二者互为表里,物质空间是精神空间的生产基础,精神空间是物质空间的升华。空间作为叙事的重要层面,淋漓尽致地将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运用在《航拍中国》,取得质量和口碑的“双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空间叙事得以展开的前提,是要有叙事空间的存在。叙事空间是指影片中所有客观物质或客观现实所赖以存在的空间形式。[5]在《航拍中国》里,上一秒镜头空间还在皑皑白雪的冰川,下一秒镜头空间就已经转移到了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叙事空间就这样在镜头的不断切换中完成空间叙事。因此,叙事空间和空间叙事是两个形影不离而又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名词“空间”,后者强调的是动词“叙事”。它们完全不同,但又彼此依存。也就是说,纪录片中的事物都发生在叙事空间里,而它们又都要在这个空间中进行空间叙事。

二、《航拍中国》空间叙事的具化建构

完成任何一个叙事行为都应该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确定事件,其次是赋予选择的事件以某种秩序。[6]《航拍中国》作为一部航拍纪录片,其镜头绝大部分都是由空镜头组成,即使有人物出现也主要是以群像为主,欠缺故事性,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因此,构建好《航拍中国》的空间叙事显得格外重要。

(一)灵魂:“主题-并置”叙事引领空间叙事建构

国内学者龙迪勇提出过“主题-并置”叙事的概念:其构成文本的所有故事或情节线索都是围绕着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观念展开的;从形式或结构层面,它们总是由多个“子叙事”并置而成。[7]根据该理论,整个《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都是在“主题-并置”叙事结构下引领空间叙事建构的。

《航拍中国》的主题是从空中视角俯瞰中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此来反映“美丽中国”和“生态中国”的宏大主题。目前的三季《航拍中国》已经将23个省级行政区呈现在观众面前,每集用50分钟的长度尽可能多地把每个省级行政区全方位展现出来,内容均构成了《航拍中国》主题下的“子叙事”。海南篇、浙江篇、贵州篇、安徽篇等都是《航拍中国》主题下的“子叙事”,构成了《航拍中国》的23个叙事空间。在《航拍中国》里,每一集只以一个省级行政区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现了该省份几十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百姓生活的“子叙事”。例如在江西篇中,庐山、白鹿洞书院、安义古村、井冈山、鄱阳湖等空间又构成了江西篇这一主题的“子叙事”并置空间,一段段飞行旅程就在其中开展属于自己的空间叙事。“主题-并置”叙事就好像纪录片的灵魂或内核,所有的内容都要围绕主题进行完整的展示,通过“子叙事”空间的并置,最终形成一个多重并置而又服务于一个主题的叙事空间,从而完成一整套丰富立体的空间叙事过程。

(二)血肉:多樣化航拍镜头语言展开多重空间叙事

《航拍中国》以航拍的视角来呈现中国的空间形象,所以它的叙事角度大多以俯瞰为主,视觉表现为壮观的远景或全景空间。人类观察事物的视角通常是平视居多,而《航拍中国》以普通人无法获取的鸟瞰式视角带领观众领略神州大地的锦绣河山。

1.垂直俯拍镜头打造震撼飞跃的空间

在《航拍中国》的镜头里,90°的垂直俯拍镜头经常出现。与其它航拍镜头相比,90°俯拍镜头让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飞跃感,震撼程度非比寻常。贵州篇的最后,90°的俯拍镜头给了“中国天眼”,完完整整地呈现出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射电望远镜的全貌。画面中,“中国天眼”被贵州的连绵青山紧紧围绕。这个视觉空间是不能飞翔的人类难以看到的,极具视觉震撼力。在解说词的配合下,镜头完成了对“中国天眼”空间叙事的过程,将整个贵州篇的主题升华到了最高点,正如解说词所说的“‘中国天眼在贵州的大山里向宇宙深处发出最遥远的目光,引领我们去往已知世界的边缘”。

2.横向平移镜头构建平易亲民的空间

横向平移镜头要确保机身移动的方向与镜头的方向始终保持90°,镜头保持水平移动的轨迹,与滑轨的效果相似。横向平移镜头带给观众的视野空间是人们眼睛观察事物最常使用的视角,因此总能为观众带来一种平易近人、亲民和蔼的视觉空间体验。在江苏篇中,无人机横向平移穿过盐城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时,近距离拍摄丹顶鹤留在盐城湿地越冬的生动场景,一幅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映入眼帘。看似简单的镜头水平运动更加“接地气”,打造出最平易近人的视觉空间。

3.环绕镜头构建全方位立体空间

环绕镜头,就是环绕着被摄物体进行360°的拍摄,也被称之为“刷锅”。环绕镜头可以持续对被摄物体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与展示,在镜头的匀速运动下,画面空间流畅自然,空间叙事在镜头环绕拍摄下娓娓道来。广东篇中,在介绍柔美纤细的广州电视塔时,环绕镜头围绕着耸立云端的被摄物体进行俯拍,将这个内核为圆形混凝土柱子、外层用强度极高的钢盘旋扭转而成的“小蛮腰”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观众透过镜头空间不由地感叹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和建筑工人的辛勤工作。在视野宽阔的拍摄地,俯拍环绕镜头突出了广州塔的空间主体性,实现了对它的空间叙事。

《航拍中国》系列里的航拍镜头种类数不胜数。除了上述列举的三种常见的航拍镜头外,还包括了能表现主体周围环境的旋转镜头、展现全景空间的摇镜头、强调运动中的被摄物体的跟镜头等。镜头空间好像“血肉”一样填充并参与构建《航拍中国》。在各式各样镜头的“神奇”组合下,祖国的锦绣河山在成千上万个独特视角中,以差异性空间完成了叙事构建,也带给了观众一次次的视觉享受。

(三)骨骼:解说词辅助营造地理人文的叙事空间

地理空间是《航拍中国》叙事的主要场景,也是观众通过解说词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叙事空间。如果导演组只是利用直升机和无人机拍摄自然与人文风景,就变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垫播栏目《请您欣赏》。所以,只有一组组航拍镜头下的中国风景是不够的。《航拍中国》展现的是中国的自然与人文风光,加上地理和人文等文献资料的解说,决定了纪录片的成败,撑起了整部纪录片的骨架。

在湖南篇讲述洞庭湖时,解说词是这样的:“丰水期,洞庭湖吸纳长江过剩的水量,成为一片面积超过2600平方公里的水域;枯水期,它又向长江送出它的收藏,无论上流的长江是丰满还是瘦削,洞庭湖都默默调节着它,努力保持它恰如其分的模样”。枯燥的地理知识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后,观众在欣赏洞庭湖丰水期和枯水期景观的同时,也对原本抽象的洞庭湖有了更加深刻的空间认识。由此可见,地理人文资料的解说扩展了《航拍中国》的叙事空间,支撑起了影片的结构,更强化了影片的叙事效果。

三、《航拍中国》在空间叙事下的艺术表达

《航拍中国》的空间叙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艺术表达如行云流水一般。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与社会风貌在不同空间的转换中得以媒介再现,巧妙的变化安排了整部作品的结构,空间的变化推动着纪录片的叙事进程不断向前。

(一)空间叙事推动叙事情节发展

空间的叙事是推动情节展开的关键要素。[8]《航拍中国》中几乎没有对人物的刻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多的是对中国各个地区自然地理、人文景观与社会风貌的介绍,所以让观众耐着性子看完影片就需要在空间叙事方面下功夫了。在《航拍中国》里,导演组主要采用了地图飞行模式来进行内容编排,每隔一段时间,直升机就会在地图上通过飞行的方式,将接下来的行程告知观众。这种虚拟地图营造出来的空间,不仅让观众从宏观视角知道接下来的行程,减少观看纪录片的疲劳,也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以第三季的贵州篇为例,整集的行程编排分为六个部分:奇特的岩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连绵不绝的乌蒙山区、等待探寻的山地奇景、赤水河上的黔北秘境、贵州的现在与未来。板块式的飞行旅程,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景观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同质景观交错展现,“跳跃式”的航拍旅程盡可能多地减少了观众的视觉审美疲劳。

《航拍中国》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庞大的叙事空间,导演组将其划分为五至六个小空间后,每个小空间中还包含着若干个更小的空间。每一个更小的空间设计与转换都是展现中国大好河山的重要推动力。在第三季的宁夏篇中,节目的空间叙事从巍峨的六盘山脉到黄土地里的清水河,又从腾格里沙漠到高耸的贺兰山。一个又一个空间的转换,通过镜头中空间场景的不断变化,将大自然与中华民族和谐共处之道娓娓说来。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是一种以空间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艺术。时间建立在空间叙事的基础之上,依赖着空间的变化,推动了没有故事情节的《航拍中国》叙事过程的前进。

(二)空间叙事下的地域形象差异性塑造

纪录片能够通过镜头客观地记录与还原现实事物存在的空间,具有强烈的纪实性特点。纪录片的镜头就好像是人的眼睛,运用各式各样的镜头描绘事物存在的客观空间。同时,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人、事、物形象的刻画。《航拍中国》目前拍摄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中,既有每个地方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又有形形色色的人文景观,展现的是中国地域形象的差异性。在空间叙事的作用下,云南是一个风光旖旎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形象,广东是一个沿海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地域形象。中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域形象在空间叙事的塑造中完成构建。

《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说过:“航拍是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起飞是为了给观点与诉求寻求一个新的落脚点,如果仅仅是检阅风景的风光片,是没有人要看的”。[9]如果仅仅把《航拍中国》当作一部航拍祖国风光的纪录片,那是狭隘的。《航拍中国》看起来是一部记录中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纪录片,实则兼具刻画差异性地域形象的重要任务,影片中透露着非常浓厚的地域性。在河北篇中,影片镜头聚焦在古代战略性工程的金山岭长城、承载清朝皇家狩猎行宫的承德避暑山庄、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沧州、对缔造新中国有重要意义的太行山等几十个参与中华民族历史构造的叙事空间。50分钟的纪录片中,每一段空间叙事都在竭力刻画着河北省见证华夏文明发祥与发展的地域形象。《航拍中国》的每一集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空间都在刻画着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地域形象,最后所有省级行政区的地域形象又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

(三)空间叙事下文化意义表征的重构

电影影像语言符号系统中有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两种形式。[10]直接意指是对镜头中事物存在空间的单纯符号层面的再现,而含蓄意指在直接意指的基础上,对指称的对象间接地传达更为深层的意义,更多地指代了纪录片影像的文化表征。在《航拍中国》里,透过空间叙事,再现了各个省级行政区五彩斑斓的自然景观、饱含人类智慧的人文景观,以及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代画面。这些都是《航拍中国》在空间上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内容,属于直接意指,也构成了影片的血肉部分。

《航拍中国》每一个画面空间都包含了对祖国山河更深层次的含蓄意指,是中华儿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表征。纪录片的表征空间是以纪录片本体的视听语言为符号,通过记录、再现、对比、象征、隐喻等手段生产出的符号化空间。[11]《航拍中国》展现中国大好风光的同时,也表征着它们背后含蓄意指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山东篇的片尾,叙事空间来到黄河。随着平行视角航拍镜头的不断向前推进,观众也随着镜头空间俯瞰黄河注入渤海,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黄河孕育了中華民族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可以说,山东篇的末尾将空间定格在黄河之上时,也在重构着人与黄河和谐共处的文化表征,生产出了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空间,彰显着山东省的无穷魅力。

结语

《航拍中国》是一部优秀的电视航拍纪录片。尽管它没有过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但是对空间叙事的成功建构与娴熟运用,不但拓宽了观众的视觉空间,而且还满足了观众俯瞰中华大地的视觉需求。空间叙事已经成为了纪录片的一种叙事手法。通过空间来讲故事,是《航拍中国》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航拍中国》在内核上用“主题-并置”叙事来搭建空间叙事结构,在内容上用各式各样的航拍镜头完成多样的空间叙事,最后再用解说词来辅助营造叙事空间。正如影片开场所说“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航拍中国》通过空间叙事完美地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中国和生态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78.

[2]李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8-55.

[3][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1.

[4]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 J ].电影艺术,2005(03):18-24.

[5]曾严彬.试论电影中空间叙事的功能——以金基德“水上三部曲”为例[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3:6.

[6][7]龙迪勇.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J ].江西社会科学,2010(07):24-40.

[8]王颖,黄力力.《极地》的空间叙事研究[ 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03):108-111.

[9]张祯希.《航拍中国》成为新晋“网红”大好河山“美到每一帧画面都想让人唱国歌”[N].文汇报,2017-03-22.

[10]魏文娟.近年国内纪录片空间叙事分析——结合《大唐的银饰世界》[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9.

[11]蒋格.纪录片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研究——以近20年中国人文纪录片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34.

猜你喜欢
航拍纪录片空间
创享空间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陕西画报航拍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