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春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天太供销社,吉林 龙潭 132021)
(续上期)
随着在五道沟养蜂时间的增加,加上蜂蜜年年获得丰收,又有姜师傅、李开胜师傅的推波助澜和村民的夸大宣传,五道沟是“天然蜜库”的消息就传出去了。于是,外地蜂友纷至沓来。其中,要数吉林省磐石市的蜂友最多。他们先在5 月下旬椴树现蕾时组团雇车前来考察蜜源,落实场地,6 月10 日前后便运蜂过来。一顶顶帐篷搭建在山边道路旁,一排排蜂箱摆放在林沿沟帮上。
磐石蜂友中比较熟悉的有胡师傅、郑师傅、安师傅,还有老王和老刘师傅。胡师傅50 岁出头,长脸大眼,个头中等偏高,老伴陪他一起放蜂。头一年把蜂场落在北沟口的树丛中,优点是草木葱茏、幽静雅致,蜂群防暑遮阴好;缺点是沟窄山高,蜜蜂飞翔受阻。到了流蜜期蜜蜂携带着蜂蜜满载而归时先在蜂场上空盘旋数圈才能找到自己的巢穴。出巢时亦是如此。后来一场暴雨导致山上下来一股洪流,将他的蜂箱冲走了十多只,胡师傅叫苦不迭。从此以后,便再也不在此处落场了。
老王师傅把蜂场落地村头,离我的蜂场不足300 m,直接截住我的蜂场蜜源。确有反客为主、拦河截流的意思。这也是很多外地蜂场与本地蜂场产生矛盾的根源。好在我不在意。但是实践证明,大流蜜期,蜜蜂的飞行半径不超过2 000 m。所以,对我的蜂场影响很大。
老刘师傅借住在养林蛙的小木屋内,有30 多群蜂,是饲养规模最小的蜂场。此人擅长吹拉弹唱,闲暇时就拉起胡琴,演奏空山鸟语、梁祝和二泉映月等曲目。胡琴响起,行人驻足。后来方知刘师傅是文化馆的退休干部,养蜂是他的爱好,实属修身养性。
郑师傅30 多岁,身强力壮。夫妻俩养了近百群蜂,蜂场落场在山的最深处,随他家来的还有2 家安徽蜂场。他是磐石蜂友里唯一生产蜂王浆的蜂场,也是养蜂技术最好、蜂群最壮的蜂场。小郑的爱人采浆时坐一矮凳,浆瓶夹在两膝间,浆条贴近瓶口,左手把持浆条,右手握着采浆笔,一下子就能把每个王台内的王浆挖出并刮入浆瓶中,整个动作飞快,极具连贯性;移虫时把虫脾放在托盘上,再把托盘放在两腿上,右手握着移虫针,左手拿着浆条,宛如小鸡啄米般快速地把巢脾上的幼虫移到浆条中。移虫针在巢房眼和王台条之间穿梭弹跳,整个动作需要良好的视力和手的协调性,他能娴熟地操作采浆移虫,也是长期坚持这项工作练就的结果。
大山深处蜜源充足,蜜蜂出巢就采蜜,大大缩短了飞行距离,蜂蜜产量自然增加,只是越往山里走,道路就越崎岖难行,进出不方便。
再说说安师傅,年龄最大,将近古稀,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有个十四五岁辍学的孙女与他作伴。后来得知小女孩辍学的原因是遭遇家庭变故,父亲早逝,其母改嫁,只剩爷爷、奶奶,三人相依为命。
安师傅把蜂场落在山外,在五道沟林场的下边。虽然都来自磐石市,但他并不与前面的蜂友接触。他信奉基督教。与安师傅交谈中了解到,他年轻时也曾辉煌过,大集体时就在生产队养蜂,放蜂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可谓历经风浪,见多识广。责任到户后创办自己的蜂场,是最早一批致富能人。当时胸戴大红花,肩披绶带,四处巡游做报告。每到一处,礼堂内座无虚席,场场爆满。真是红极一时,风光无限。谈起那段辉煌的历史,安师傅的嘴角总是泛起得意的微笑。说起前面的磐石蜂友,在安师傅眼里都是小徒弟。
外地蜂场的大量涌入,远远超出了蜜源的承载量。在椴树流蜜期之前,蜂场之间盗蜂四起,各种蜂病交叉传播、感染,给饲养管理造成极大的麻烦。饲料不足、缺蜜挨饿还不能补喂,只能干挺着。期盼流蜜期早日到来,尽快结束这种局面。结果那年椴树流蜜期间,阴雨不断,持续低温,导致椴树流蜜锐减,蜜蜂呆在巢内不能采集,即便出巢也是无功而返,蜜囊空空。整个花期结束,产蜜量比常年减少一半,群均单产只有25 kg,这也是我到五道沟以来产蜜量最少的一年。外地蜂场的产蜜量更低。到了7月中旬椴树花渐渐由淡黄变成浅黑色,外地蜂场便纷纷转场到辽宁赶采荆条蜜。
外地蜂场撤离后,我的蜂场便出现了爬蜂。只见草丛中、坑洼处聚集了大量缺翅少足的死亡蜜蜂,群势急速下降。我急忙查看蜂书找寻解决方法,蜂群表现的实际情况与书本一对照,方知蜜蜂患上小蜂螨。马上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了病情的扩散蔓延。到了秋末,蜂场80 群蜂合并成40 群,数量减少了一半,这是我自养蜂以来首次尝到养蜂失败的滋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