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与“逆反”

2020-04-05 18:49黄宗跃
江西教育A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老师土豆礼物

黄宗跃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酒厂在路边一间风格迥异的木屋外挂了块“禁止参观”的大牌子。没想到,一拨拨行人经过时,明明看见“禁止参观”几个字却反而驻足窥视;细看敞开门的小木屋之内,还见“美酒飘香,请君品嘗”的字样和一坛敞开盖飘着浓浓香气的美酒。明为“禁止参观”,实则招徕顾客,酒厂的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

想起这个故事是在一次名师示范课的课堂上。李老师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到极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他别出心裁的激励方式。谁积极回答问题了,谁听讲认真了,李老师就举起手里那叠成心形的小纸盒儿,微笑着送到谁面前:“老师将这个小礼物送给你,希望你再接再厉,不过课堂上可千万不要打开它哦!”

我原以为这种气氛可以持续到最后,没想到几分钟后情况发生了逆转:那些得到奖励的孩子纷纷摆弄起他们的小礼物来,或偷偷拆开看里面究竟装了什么,或洋洋得意地向同学炫耀。李老师肯定也觉察出了异样,他一脸凝重:“同学们,千万不要在课堂上打开它!请认真听讲好吗?”可是,没有人理会他的话,李老师无奈地望着不断将小礼物传来传去的孩子们……

下课了,李老师的沮丧写在脸上。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他迫不及待地连连发问:为什么我明明禁止了,他们还偏偏要去做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面对他的诘问,我便给他讲起了前面那个“禁止参观”的故事。

回到办公室,李老师热情相邀:来来来,现在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办公室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就他的疑惑和我讲的故事展开讨论。

我说,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是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还讲起土豆从美洲引入法国的故事:法国一位著名农学家决意在家乡推广种植土豆,可因为人们对此不了解而遭到反对。于是农学家请求国王派一支身穿仪仗服装、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白天看守,晚上休息。此法让很多人感到好奇,有人就认为农学家栽种的是禁果。到了晚上,他们便纷纷来偷偷挖土豆,并把一些挖到的土豆栽种到自己的菜地里。最终农学家就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推广土豆种植的目的。我说,这个事例也告诉我们,禁止可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这正像李老师派发的小礼物,你越是不让在课堂上看,学生就越心生好奇,越是急于一探究竟。

周老师连连点头称是。他说,我觉得吧,儿童心理更是如此。你越禁止,他就越要和你对着干。或许你不禁止,他还没想出该怎么和你对着干,你的禁止恰是一个极好的线索和提示,促成他们做出相反的行为,以达成心理满足。

听周老师这么说,大家更是议论纷纷。李老师说,对对,我想起来了,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孩子,他们特别爱表现,属于爱出风头的一类,可实际上成绩平平。所以你越是禁止,他们就越要去做,这样来吸引老师和同学注意。对这样的孩子,你禁止了,他们不对着干,那才怪!

大家正讨论得热烈,周老师的一句话又让大家立刻沉默下来。他说:“既然禁止行不通,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良久,张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真实的事,他们班有个孩子很聪明,但是厌学,学习习惯差。不过以他的情况,考个70分以上不成问题。可问题是那次期考,他竟然交了白卷。家长气得不行,故意说不让他上学了,在家里也不准他学习了。没想到,情况立刻得到扭转。在家待了一上午,他开始哀求家长,提出要上学去,并主动保证好好学。家长故意没答应,没想到这一下他急了,家长上班去了,他居然在家偷偷地自学起来。几天后到学校,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接着的考试还考了90多分。张老师得意扬扬地说: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你如果想要支持什么,先禁止;对于一个逆反心理严重、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言,有时反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们都心悦诚服地点头。“要么就别禁止了,”李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孩子这种错误行为忽略掉,关注我们希望发生的行为。这样一来,错误的行为被冷落,渐渐地,那些犯错的孩子见没人关注,也便偃旗息鼓了。”接着,李老师又提起一件事:曾经有一段时期,班上有孩子携带玩具进校园,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玩开了。李老师没有理会他们,下课后便和别的孩子一起做活动,慢慢地,一起做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多,没有去理会那几个玩玩具的孩子,渐渐地他们觉得没意思,也就不再玩了。

从大家的讨论,我想到了最近我们班的一个不良现象:个别同学将微型平板电脑带到学校来,偷偷地玩游戏、微信聊天。之前,我还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现在看来,这和李老师的案例何其相似!看来我得如法炮制,或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

猜你喜欢
李老师土豆礼物
该得奖的李老师
土豆喝水
舍不得您,李老师
土豆爱吃糖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爱的礼物
礼物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