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环保责任履行促进机制研究*—以广西甘蔗制糖业品牌发展为例

2020-04-05 05:45罗林徐韶霞朱琳丁雨欣宁可南京审计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

文/罗林 徐韶霞朱琳 丁雨欣 宁可(南京审计大学)

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但民营企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成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环保风暴”席卷全国、“青山绿水”被写进党章,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表明,企业发展模式必须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与环保责任并重,切实履行好环保责任成为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广西甘蔗制糖业作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由民营企业、国有控股和外商独资三大主要资本结构构成,是分析民营企业环保责任履行现状及成因的最佳案例。

一、民营企业环保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面对原有的高污染工业环节,企业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改进工艺流程和处理污染排放物,实现清洁生产和对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从全国民营企业整体情况来看,由于规模与资金的限制,它们无法自主进行工艺流程改进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其污水净化技术、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及相关设备主要依靠外部引进。

(二)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民营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由于规模较小、地理上布局较为分散,同类型民营企业之间多为竞争关系,当它们独自面对原料供给不足、市场需求下降或价格持续走低的外部威胁时,无法通过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以尽可能地分摊大多数如技术投入、治污费用等非增值成本。

(三)产业链单一

我国民营企业中90%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同质性高,产业链短且结构单一。尽管许多民营企业尝试引进高端技术,企图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大量污染源的排放,对不同种类的副产品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进行循环利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离达到真正的产业链多元化仍有较大差距。

(四)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动力和环保意识方面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处于被动改变以求生存的状态。其一,环保意识没有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制中。内部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其二,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和制度执行存在缺陷,甚至许多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内部不设置专门负责环境治理的部门。同时,内部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该部门做出的任何决策都要受到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极大限制,企业内部并未建立起跨部门的环保合作机制。

(五)融资难、融资贵

从融资渠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采用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贷款条件来看,较之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则更为严苛,它们甚至没有资格申请贷款。这与我国主要采用“抵押放款”的贷款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民营企业只能利用民间借贷的方式筹得资金,但这些资金数量有限且利率较高,无法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的同时加重企业财务负担。

(六)政府因素制约

从政策上来看,地方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较为强劲。为了达到区域环境治理的各项指标,政府总是扮演执行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但在技术创新、资金补贴、融资渠道和税收政策等方面,民营企业得到的实质性帮助较少。而政府过于强劲的执行力度并未考虑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这样做反而将民营企业推向环境治理的对立面,久而久之,两者形成“猫鼠关系”。

二、案例分析

2019年南宁良庆东糖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糖)成为南宁市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和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同年在南宁市重点环境风险源管理中,东糖环境风险等级评定为较大,这表明其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东糖是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污染源为废水、废气、废渣。为了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企业内部也从其他部门抽调部分人员设立了专门的环保岗位,在生产科增加负责环保的副科长和环保技术员,车间有环保工艺员。近几年由于糖业效益下滑,企业很少进行设备更新,工厂内大部分设备已经磨损老化。

(一)企业角度

1.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西甘蔗制糖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制糖、酵母、养殖、有机肥、生物质发电等闭环产业链。制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如果深度利用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处理不当,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东糖发展至今已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1,东糖在处理部分蔗渣时和造纸企业形成了关联产业,但受制于资金与技术的压力,其他副产品的处理都是直接推向市场,糖蜜直接对外销售,蔗渣调往纸业公司造纸,滤泥卖给生物肥厂家,蔗渣经过锅炉燃烧后卖给当地农户。广西糖业中更高效的一些循环经济模式并未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使用,同时这样的产业链中仍存在了一些污染问题。

图1 南宁良庆东东糖业有限公司产业经济链

图2 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甘蔗制糖循环体系产业链

对比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亚),东亚是中泰合资企业,属于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如下图2,其制糖工业中不仅包含了固体废弃物—肥料—甘蔗田的循环经济链,也有蔗渣—生物质能发电、蔗渣-功能糖、蔗叶—生物饲料—养牛场、糖蜜—酵母及其发酵液—有机肥和动物饲料等产业链。糖厂自备电厂(包括生物能源电厂),充分利用压榨过程中所产生的甘蔗渣进行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蔗渣发电,每年利用蔗渣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煤13.41万吨,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于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废糖蜜,产生的糖蜜均运往崇左市的安琪酵母有限公司,用以制作各类酵母制品。在第二期投资中,建设蔗糖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功能糖项目,利用蔗渣、蔗梢叶、废蜜生产肉牛、肉羊的生化蛋白饲料。完善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环保压力,带来的经济效益促进环保责任履行。

2.企业文化与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营企业被动的治污模式,与企业内部的环保文化及管理制度密切相关。东糖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环保岗位,在生产车间安排了环保技术员。但是由于成本因素,并没有向外引进专业的环保人才,而是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而来。同时企业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环保工作让位于生产工作,导致其环保工作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东糖在环保标准及产品安全标准的制约下,绿色发展的重点在治污系统、产品的生产上,而对于企业文化及员工发展的关注度不高。

类比东亚,在甘蔗的种植生产阶段就注意到了环保方面的问题:设立了甘蔗植保部和环保部,采用生物治理技术不仅避免了农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与害虫产生抗药性,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企业不仅向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自己内部努力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培养一大批技术骨干,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向企业车间员工发放问卷,对收回有效问卷分析,其中60%的员工认为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超过80%的员工认为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当占主导地位。这表明企业员工环保意识较强,主动履行环保责任。

3.污染防治规模经济效益不足

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企业生产效率和环境治理效率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东糖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公司员工总人数280 人左右,榨季甘蔗处理量不及全区的1%,总体规模较小。企业污水处理系统每个榨季的运行费用为40多万,同时引进静电湿法除尘工艺,投资420 万左右。对于东糖来说,由于规模和产量的限制,环保方面的投入导致企业平均成本增大,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同时企业环保设施一年中运营的时间很短,环保设施利用率较低。长期以来,企业生存受到威胁,很难有信心进行环保治理。

对比分析东亚,2017年东亚“退城入园”,将糖厂迁入中泰崇左产业园内,利用园区内的公共治污设施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成本。目前园区内已经引进泰国两仪、法国康密劳、中国建材等70 多家企业,将企业集中到一起,充分发挥园区公共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企业污染治理效率。同时有利于企业进行工艺设施和环境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二)市场角度

1.融资市场不足

国有大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以服务国有大型企业,双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牢固关系。而民营企业从这些银行得到的贷款与它在经济中的比重不相匹配、不相适应。2017年以来的一系列高压监管使商业银行陷入了完成目标与控制风险的“两难困境”。为了完成指标,又要规避风险,大型商业银行会通过降低信贷利率的方式,率先抢占一批经营风险较小甚至本身不缺钱的优质民营企业。而像东糖这样的民营企业,既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又面临连续亏损的经营困境,抗风险能力较弱,是不良贷款高发区,所以很难申请到大型银行的贷款。

中小型银行监管成本过高。中小型银行无法像大型银行那样通过大数据筛选有效客户,分析其财务报表数据、抵押资产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评估其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前期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后期的风险控制与监管,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金融业本就属于高风险行业,加上中小型银行的经营不稳定,所以基于规避风险的原则,中小型银行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贷款额度有限。

直接融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目前,广西制糖企业的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来实现。东糖的主营业务单一,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这明显不符合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因此现阶段东糖无法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2.行业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广西甘蔗制糖业的经营模式和技术设备具有同质性,行业整体的技术瓶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转型。由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资本不足,无法将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在烟气治理方面,虽然说东糖已经达到排放要求,但若是要向电厂的标准看齐,需要投入极大的人财物。考虑到成本与规模的问题,近期整个糖业并没有就相关处理技术升级的计划。蔗渣燃烧之后产生的废气如二氧化碳,目前对于东糖来说毫无利用价值。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能够做什么、达到哪一种程度,都充满了未知。而国际上关于“碳交易”的相关申请程序非常复杂,整个过程时间跨度长,地方平台难以实施。因此,东糖想要通过“碳交易”获取相关资金几率不大。

(三)政府角度

1.税收优惠

从2015年起,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私营企业的数量以及资本量总体趋势趋于平缓,民营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以东糖为例,原因有三:第一,东糖作为民营企业,所得税缴纳过多,除了像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所得税,东糖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给其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第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范围较窄、激励制度缺位,我国相关方面的税收激励仅体现在现行高新技术领域,专门针对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明显不足。针对东糖,政府目前也有专项发展项目,但是补贴力度仅为20%-30%,一般来说很少会超过25%。第三,关于民营企业的税收征管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东糖发展水平不够,财政机构发展水平较低,增值税、营业税提高起征点几乎不能对东糖产生作用,减半征收也只有小部分企业可满足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并不具有针对性。双重征收增加了东糖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加其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环保技术的投入及其发展积极性。

2.成本

我国甘蔗采购多为政府主导,甘蔗采购必然会影响到广西地区的蔗农脱贫致富。出于对蔗农的帮扶以及农业稳定问题的考量,政府在采购过程中必将甘蔗价格稳定在一定水平,市场根据供需调节价格的作用大幅减少,企业无法压缩原料采购成本,这便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

广西可供利用的土地已经极为有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外的水田以及开垦的旱地、荒地基本都种植了甘蔗。而在土地的使用权,民营企业很难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竞争地位,从而只好以高价租用土地,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

3.国际市场

自2018年起,国家发布相关政策,取消食糖进口优惠政策,限制食糖进口数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进口糖对国内制糖企业的冲击,但是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本地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创新意愿大幅下降,不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其次,甘蔗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无法压低成本,产品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而且出于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走私糖的发展会更加猖獗,影响国内食糖市场的供求平衡,不利于国内糖业的发展。

4.性质

国有企业由于竞争力较低,易于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贷款,拥有更大的几率和更多的资金进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及技术的开发等。而针对同样标准的排污政策,民营企业出身的东糖却要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没有财政的支持,东糖无法招纳相关的技术人才以及进行后续的技术开发,因而在环保技术的引进和环保义务履行方面具有更大的困难。

5.立法

糖业是农业的一部分,但是我国关于糖类的法律却是不够成熟乃至空白的,与国外相比,中国对糖业保护的工作还未做到位。中国食糖主产区糖料蔗没有享受到目标价格管理和价格补贴政策,比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推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稳定糖价,保护糖业。中国制糖业在多方面成本的制约下,在环保层面的投入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在同等情况下企业的产品一旦滞销,便使得企业亏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反噬,企业的短期生存和发展都无法得到保障,何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讨环保相关问题。东糖在市场呈现不景气状况下难以“独善其身”,企业效益下滑明显,以致企业减少了设备更新的成本消耗,工厂内的大部分设备已经磨损老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大打折扣。

三、民营企业促进环保责任履行建议

(一)企业内部方面

1.建立严格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首先,外部招聘专业的财务部门职业经理人,并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以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会计核算混乱、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其次,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详细记录每一笔资金流动,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在会计机构的核算监督工作中有所体现。先进的会计核算体系不仅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结构,为企业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提高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信任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申请贷款的难度。

2.完善企业内部制度

首先,明确部门权限,建立岗位责任制,建全内部监督机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是安排独立的审计专业人员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进行监督与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各部门改进不符合环境治理要求、成本管理原则的各项业务流程。第二,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奖优惩劣,激发企业内部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的员工素质和总体实力,提升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条件之一,影响着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金融市场方面

1.发展“保险+期货”风险管理新模式

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最终产品市场化程度极高,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民营企业需要尽可能地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成本,因此,在无法扭转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困难、人力成本难以削减的情况下,引入风险管理新模式是必要的。发展“保险+期货”风险管理新模式,利用场外期权与期货市场进行价格风险对冲,分散价格风险,提高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维护行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2.构建“供应链金融”融资新体系

在体系内,银行以区内大型民营企业为核心,动态跟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贸易行为,依托“数据科技”下的物流管理平台和金融交易平台获取相关数据,判断资金流向和流量,从而可以为链上不同节点的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联动,解决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和集团贷款风险等问题,同时有效控制银行放贷风险。

(三)政府方面

1.调整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首先,针对民营企业推行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民营企业负担,适当的给予民营企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得到广泛的发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税收优惠的针对性,完善税收征管体系。部分民营企业对于普适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和相关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将压抑企业的纳税积极性,因而要完善税收征管体系,推进税收优惠落到实处,发挥财政政策对企业的科学助力作用。

2.推行“一推一拉”的政策,引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相关政策建议法制化,规范化,使得政府在环保监管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有利于企业听从政府和社会发出的科学的声音,进行科学的环保治理。此外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绿色发展和环保责任的履行方面也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因而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民营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使得企业有资本推进绿色发展。

3.积极发展产业园区,鼓励企业“退城入园”

建立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性发展,有利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在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及技术的同时,园区内的各企业之间也能联合开拓新技术,推动产品深加工以延伸产业链。同时,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共用环保设施,形成污染防治规模经济效益,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4.引导全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社会良好风气

政府加大对相关绿色政策和环保治理的标准及其意义的宣传,帮助企业和群众加强了解,并且政府要发挥政务微博,微信,新闻宣传等相关官方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得企业和群众深刻了解“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社会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精神,切身投入到企业发展和绿色环保并行的建设中,推进企业社会绿色发展。

5.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供需机制,促进地区致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对于一个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掌握的信息不够真实准确,不够完整及时都会造成市场的供需不匹配不利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时建立完善相关数据信息平台,打破企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民营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不仅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市场、企业、政府都应积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说,现代企业集“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三位一体。因此,我们应从市场、企业本身和政府三方面寻求民营企业环保责任履行促进机制的搭建方法,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构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