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张相慧,王 婷
(河北省泊头市医院 河北 沧州 062150)
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转变,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上升。在对前列腺癌治疗前,采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可实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提高后期疾病治疗效果。研究指出,多参数MRI 的临床诊断效果较好[1]。基于此,本文主要对80 多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MRI 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详细研究报道如下文所述。
本次研究抽取2016 年9 月—2019 年9 月期间我院内收治的80 多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将其作为对象加以探究。采用随机综合序惯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患者各42 例。本次研究符合伦理规范标准,获取伦理委员会许可。实验组:年龄范围为54 岁~71 岁,平均年龄(65.42±1.25)岁,参照组:年龄范围为52 岁~73岁,平均年龄(66.37±1.67)岁。经统计调查证实,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程长短等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1 参照组实施常规CT 检查: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CT 检查前膀胱及胃肠道应保持充盈状态。CT 检查过程中,患者呈仰卧姿势接受扫描,且双侧髂前上棘应与耻骨联合下缘处呈持平状态。进行扫描前,医护人员将仪器电压值调为120kV,电流值调为140mA,CT 扫面层厚范围在3 ~5mm 之间。扫描过程中给予患者90ml 造影剂静脉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3ml/s。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在患者扫描26s、60s 时给予其静脉推注重建曲面与多层面。
1.2.2 实验组实施多参数MRI 检查:医护人员采取飞利浦1.5T高磁场共振对患者进行多参数MRI检查,检查前,患者膀胱及胃肠道应保持充盈状态,且身上不可佩戴金属配件,避免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多参数MRI 检查过程中患者呈仰卧姿势接受扫描,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MRI 扫描工作,并在增强扫描前给予其T1WI 轴位扫描、T2W 矢状位扫描、T2WI 轴位扫描以及T2W 冠状位扫描。此外,医护人员应在患者进行动态扫描前给予其W1 预扫工作。上述工作完成后,医护人员将Gd-DTPA 对比剂注入患者肘部,并向其快速推注20ml 生理盐水,患者总扫描次数为7 次,每次扫描间隔时长为15s 左右。
以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作为检验两组患者是否为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前列腺癌判断标准:A 期:患者没有表现出任何自觉症状,仅是在准备进行前列腺相关手术过程中发现。B 期:患者前列腺包膜内部发生了,局限前列腺癌,其肿瘤直径未超过在1.5 厘米。C 期:恶性病灶对患者膀胱与包膜外测,以及其自身的精囊等均造成了侵袭的现象。D 期:患者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病变,同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现象,或者是发生了骨盆骨质远处转移的现象。比较两组患者准确率以及误诊率[3]。
上述资料采集后,经过鉴别、初筛、输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
根据表1 显示可知,实验组患者A 期与B 期的准确率与误诊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A 期与B 期的准确率与误诊率结果比较[n(%)]
根据表2 显示可知,实验组患者C 期与D 期的准确率与误诊率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C 期与D 期的准确率与误诊率结果比较[n(%)]
前列腺癌,是我国老年男性人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均与早期诊断、术前分期等有密切关系。MRI 诊断技术,对于前列腺疾病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常规MRI 检查主要包括T2W1、T1W1,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多参数成像中添加了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成像等检查。多参数MRI 检查主要是通过将前列腺包膜与不同区域的形态结构展现出来,并通过检测前列腺癌病灶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本文主要分析MRI 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A 期与B 期的准确率与误诊率显著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C 期与D 期的准确率与误诊率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MRI 检查技术可以较为准确的检查出前列腺癌疾病。
综上,多参数MRI 检查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准确率偏高,对临床有指导价值,可将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