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 娟 王金良 王金霞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今后教师教育指明了方向并提出明确要求: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1]。
我们通常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年以内的教师称为新任教师。这一阶段是教师专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入职初期,新任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虽然有专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但在课堂管理、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于教育行业高度关注,以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不断出现的背景下,新任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能否顺利度过“入职第一年”,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信心及未来专业道路上的发展。
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是帮助教师度过关键期的有效手段。如何准确把握培训定位,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如何帮助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都是培训者在设计培训课程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以2017年海淀区小学体育新任教师培训课程方案为例,探讨基于需求分析的教师培训课程建构,抛砖引玉,为体育教师培训者提供参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新任教师的职业经历、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个性特长都会影响其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和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外延越来越广,体育教师的来源也日益多元。师范生、体育和非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俱乐部教练、退役运动员等,都逐渐进入到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中,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要构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必须从了解新任教师开始。
了解教师需求的方式有三种,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和课堂观察,三者相结合,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访谈和课堂观察是制定有效问卷的基础,在新任教师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抽取部分学校进行前期的课堂观察。
问卷调查分为培训需求调查表、新任教师课堂教学自评表、优秀体育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评价调查表三个部分。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2]。通过新任教师自评和骨干教师评价问卷结果的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新任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学校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培训需求调研,可以了解新任教师在近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确定培训需求。
问卷结果显示,海淀区小学体育新任教师职业适应状态和发展态势整体良好,乐于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个人行为修养和心理素质,对教师职业充满热情,对教学工作充满自信。但在职业理解方面,部分新任教师还没有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理解职业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在师德认同方面,新任教师尽管高度认可师德的重要价值,但主要将其视为一种外在约束力量;在专业认同方面,新任教师还没有完全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缺乏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对一些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另外,近三年小学体育新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最高达到48.5%,他们在学科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体育教学知识、学生发展知识、课堂管理策略以及非专项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但教学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新任教师在集中推进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步骤时, 很难兼顾全体学生;经常把握不好与学生的日常关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课堂指导缺乏针对性,难以找到“症结”所在,教学反馈启发性不够,难以启发学生的深层思维等。
表1 新教师课堂观察的内容
表2 小学体育新教师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数据(部分)
针对新任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培训目标定位为通过培训使新任教师深入理解体育教学规范要求,学习课堂管理策略,树立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初步掌握一些常用、有效的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教学基本功。培训主题确定为“新任教师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提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应对课堂上的“调皮”学生?如何尽快建立课堂常规?
2.怎样备好一节课?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3.怎样完成一节模拟课?
【培训目标】
1.通过梳理各水平阶段的教学内容,使新任教师明确小学各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了解备课的原则、内容和注意事项,能够独立完成一篇教学设计。
2.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和实践,使新任教师明确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掌握几种建立课堂纪律、应对特殊学生的方法,能够规范、顺利地完成日常教学。
3.通过技能练习,使新任教师掌握体操和田径项目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口令,示范标准正确,掌握体操常见动作的保护与帮助方法,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要集中、精准解决新教师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课程目标具体、明确,每节课内容有层次、有衔接。从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国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出发,围绕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和下校调研时发现的共性问题,可以构建模块式培训课程,每个模块有1~3个专题,形成相对标准和固化的课程结构,避免课程内容的随意性和碎片化(表4)。
新任教师并不是一张白纸,培训课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师的已有经验,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教师的动态变化。另外,还需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每节课后布置实践作业,下一节课上课前用10~20分钟左右解答教师们实践后的新问题。这种螺旋叠加式推进方式,能够使培训效果落地,根据教师的即时反馈调整培训的内容。
恰当的组织形式会让培训更有实效性,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学习共同体”形式,在新任教师培训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个体学习而言,小组学习的形式更能够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分享、相互鼓励、共同提高。从第一课组建团队,到培训中的小组讨论交流,到考核时团队总分PK再到总结时小组寄语,培训全程以小组学习为载体,最大限度保证每一名教师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效果评估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培训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柯式四层次评估模型,是目前最普及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案。
第一层为反应层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及统计等方法了解新任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互动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二层为学习层评估,即测试和分析新任教师经过培训后学到和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开展以技能展示和说课为主的基本功测评;第三层为行为层评估,即观察培训后学员的行为是否有变化,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第四层为结果层评估,目的为了解学员学校及周围教师是否因为学员培训而产生变化,主要以调研访谈、固化培训成果、跟踪观察等方式进行。
表4 2017年海淀区小学体育新任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框架
1.新任教师的已有经验、成长环境也是影响培训需求和效果的因素,课程设计要从课堂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多渠道、多方位地了解新任教师的需求,将需求进行归类、分析,发现真问题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2.课程内容选择和编排需要有层次性、递进性和关联性,从新任教师身边的案例、现象入手,更能够引发共鸣,提高学习积极性。
3.新任教师的成长是动态的,要及时听取反馈,以便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要关注培训中的资源激活与生成,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推动新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
4.课程内容搭配适合的组织形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