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鹏 汪波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会影响病人肢体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1]。因此,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案对于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2]。目前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方案主要有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和交锁髓内钉(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 LIN)。LCP 操作简单,临床应用广泛,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如:螺钉切割、钉板断裂、内固定松动等[3,4];LIN具有微创、保护血运、生物力学稳定等优势[5,6]。但临床上对于采用哪种内固定方案更安全有效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LIN与LCP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纳入标准:①年龄为20~50 岁;②影像学诊断为单侧肱骨干闭合性骨折,骨折线位于肱骨头下2 cm与鹰嘴窝上3 cm之间;③无明显手术禁忌证;④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学资料完整,并获得1年随访的病人。
排除标准:①肱骨多段骨折;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肱骨干开放性骨折;④肱骨干病理性骨折;⑤术前合并有桡神经损伤的病人;⑥术后因感染所致骨折不愈合;⑦影像学资料缺失或失访的病人。
本研究共纳入2016 年2 月至2018 年6 月在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病人,其中男52例,女48例,所有病人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根据手术选用的内固定方案不同分为LIN组和LCP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患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致伤原因和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
所有病人术前均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常规麻醉。
LCP 组:病人取平卧体位,患侧肩下垫枕。采用上臂外侧切口,以骨折处为中心纵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肌肉,必要时游离桡神经加以保护,清理骨折断端内血肿和组织后复位骨折并临时固定,选取合适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并置入皮质骨螺钉固定,“C”型臂X 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使用加压器进行加压锁定,冲洗创面后放置引流,逐层缝合伤口。
LIN组:病人取平卧体位,患侧肩下垫枕,采用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进针点位于肱骨头软骨边缘与大结节间沟内侧交点,使用开口器开口并安装扩髓钻,依次扩大髓腔,“C”型臂X 线机透视下准确置入直径比扩髄钻小1 mm的合适长度的髓内钉,其尾端埋于大结节骨皮质下,避免因撞击影响肩关节功能。应用外瞄准器分别置入远、近端髓内钉锁钉。再次“C”型臂X 线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髓内钉位置准确后,仔细修复肩袖缝合伤口,无需放置引流。
术后当日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次日起,鼓励并指导病人开始肩、肘关节无负重运动。LCP组于术后第2日拔除引流管。两组病人术后均采用相同的镇痛方式。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收集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 个月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3、6、12 个月时,由同一组医生评估病人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SPSS 19.0 软件(IBM 公司,美国)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LIN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L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愈合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N组桡神经相关并发症低于LC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感染、肩部不适、肘部不适及骨折区域不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个月。术后早期(1、3 个月)LIN 组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LCP 组,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LCP 组;术后中后期(6、12 个月)LIN 组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LCP 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3)。典型病例见图1、2。
表2 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创伤的诊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肱骨干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目前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方案主要有LCP和LIN两种[7,8]。
表3 两组病人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s,分)
表3 两组病人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LCP组LIN组t值P值例数53 47 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73.30±1.67 66.20±2.17 2.558 0.019术后3个月83.73±1.79 73.27±2.42 3.471 0.002术后6个月84.58±1.38 89.65±1.02 3.023 0.005术后12个月86.82±1.32 93.35±1.65 3.088 0.004术后1个月75.31±1.86 82.47±2.59 4.728 0.001术后3个月78.26±1.47 85.37±1.92 3.692 0.002术后6个月88.97±2.15 89.45±1.93 0.792 0.431术后12个月94.01±1.89 94.25±1.74 0.273 0.825
图1 LIN组和LCP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肱骨X线片 a:LIN组病人术后1个月,骨折线清晰可见;b:术后3个月,骨折线变模糊,周围有骨痂形成;c:术后6个月,骨折线隐约可见,骨折有效愈合;d:LCP组病人术后1个月,骨折线清晰可见;e:术后3个月,骨折线稍变模糊,周围有骨痂形成;f:术后6个月,骨折线隐约可见,大量骨痂形成,骨折有效愈合
图2 LIN 组和LCP 组病人术后6 个月肩、肘关节活动范围 a、b:LIN组病人,肩关节最大外展约为80°,肘关节最大屈曲约为45°;c、d:LCP组病人,肩关节最大外展约为65°,肘关节最大屈曲约为45°
LCP内固定术是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经典术式,被誉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9],其生物力学特性可以维持骨折的解剖复位,能对骨折端进行锁定加压,抗扭转能力强,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但同时LCP也存在以下缺点:手术需要大范围显露加重软组织损伤;骨膜剥离广泛影响骨折断端血供,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增加术中桡神经损伤和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等[10]。LIN内固定术不产生应力遮挡,具有更优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且手术过程无需剥离骨膜,对骨折断端血供影响较小,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患肢早期功能锻炼[11⁃13]。
本研究中LIN 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桡神经相关并发症均低于LCP组,与预期一致。虽然两组早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IN组发生伤口感染和骨折区域不适的例数低于LCP组,这可能与LCP组软组织暴露及骨膜剥离较多有关;而LIN 组肩部不适的例数高于LCP 组,可能与LIN 术中造成肩袖损伤影响术后肩关节功能有关。随访结果表明,术后早期LIN组由于肩袖损伤导致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低于LCP组,而在术后中后期LIN组肩关节功能反而较LCP组更优,这可能与LIN组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有关。术后早期LIN组由于微创、软组织损伤小等优势,肘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LCP 组,而在随访中后期两组均可获得理想的肘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闭合性肱骨干骨折,与传统LCP 内固定术相比,采用LIN内固定术创伤小、桡神经相关并发症少、术后早期肘关节功能和术后中后期肩关节功能更佳,是理想的、值得推广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