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力亚,王伟伟,于 亮,陈 超,陆 莉,王奉芝,王 伟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河北沧州 0610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水分和养分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2]。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及灌溉设施落后等原因,致使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利用率极低[3]。华北地区作为小麦的主产区,降水较少,且年际变化大。沧州地区作为华北地区的典型区域[4],地下水开采严重,水位大幅下降,形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使得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5,6]。因此,限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生产上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化肥施用量在逐渐增加,但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不同,不同施肥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作用[7]。有研究表明,水分和养分对作物生长的作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8,9]。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合理施肥,提高肥、水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试验在献县原种场进行,选择小麦品种邯麦13,旨在研究不同限水限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小麦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供试小麦品种为邯麦13,由邯郸市农林科学院提供。
试验为A、B二因素试验。A因素为肥料处理,分别为:A1.底施有机复合肥(750 kg/hm2)+三元素复合肥(750 kg/hm2)、A2.底施有机复合肥(750 kg/hm2)、A3.底施三元素复合肥(750 kg/hm2)、A4.不施肥。B因素为水分处理,分别为:B1.春浇2水(拔节水+开花水)、B2.春浇1水(拔节水)、B3.不浇水。试验在足墒播种基础上,以不施肥不浇水为对照。
1.3.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20,在献县原种场试验地进行。土壤为粘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玉米。土壤基础肥力情况详见表1。
表1 播种前土壤基础肥力测定结果
撒施底肥同时撒施“呋喃丹”药剂以防治小麦苗期地下害虫。应用撒肥机撒施,撒施效果好,肥料投入均匀。10月10日整地,使用110马力大型旋耕机旋耕3遍,整地质量较好,上虚下实,利于播种。播种期:10月16日。播种量:187 kg/hm2,播后镇压。
1.3.2 田间管理
(1)冬前管理。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2叶1心时定苗。
(2)浇水管理。第一水在拔节前的3月20日左右,第二水在孕穗至抽穗期的5月1日左右。在浇第一水的同时追施尿素300 kg/hm2。
(3)中耕除草。田间基本无杂草危害。
(4)病虫害防治。2016年5月13日使用机动喷雾器叶面喷施70%吡虫啉30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倍液防治小麦蚜虫。
田间调查性状包括:基本苗、冬前茎数、最高茎数、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高、穗长。收获后考察千粒重、不孕小穗数、容重、产量。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DPS7.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的多重比较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
自2015年7月以来,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土壤底墒总体较足,前茬作物生长发育正常,大部分地区适期播种有保障。9月降水量为177 mm,9月28日有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降水量为11 mm,29~30日也有微量的降水过程,小麦实现了足墒播种,且播种后平均气温较高,出苗期气温适合小麦生长,小麦出苗齐全,长势良好。11月底全国大范围经历突然降雨、降雪天气,降雪的时间较前几年明显提前。正因为气温骤降,连续多日低温,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极端最低气温,日照时间严重不足,对冬小麦生长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出现冻害现象。冬小麦3月初返青,麦苗生长良好。尽管1月下旬的气温较常年偏低4.6℃,更有极端最低气温-20.1℃(23日)发生,但由于降水较多麦田墒情好,冻害死苗现象极少,实现了小麦安全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光照充足,但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且分布不均。特别是4月下旬气温较常年偏高,最高气温超过30℃,小麦生育进程加快,抽穗、扬花均比常年提前。麦田总体长势良好,群体充足,个体健壮。
由表2可以看出,在冬小麦产量方面,施底肥和浇水均比不施肥不浇水(CK)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为120.69%~228.74%;同一施肥量条件下随着水分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增加;同一水分条件下,冬小麦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肥量过高对产量并未产生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底施三元素复合肥+春季浇2水的产量最高,为9533.9 kg/hm2,比对照增产228.74%;底施有机复合肥+三元素复合肥+春季浇2水的产量次之,为9367.2 kg/hm2,比对照增产222.99%。在不浇水的情况下,底施有机复合肥(75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7733.7 kg/hm2;在浇1水的情况下,底施三元素复合肥(75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9300.5 kg/hm2;在春季浇2水的情况下,底施有机复合肥(75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9533.9 kg/hm2。
表2 不同限水施肥条件下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
在单位面积穗数的表现上,处理A1B1、A1B2、A2B2、A3B1、A3B2均与对照A4B3有显著性差异;在相同肥力水平下,不同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未呈现显著性差异,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不同的肥力处理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相同施肥条件下,随着浇水量的增加穗粒数增加;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增加施肥量可以增加穗粒数。
千粒重在水分和施肥量变化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变化。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限水施肥条件下,对小麦田间群体影响最大的是最高茎数,对冬前茎数影响最小,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幅度也较大。全生育期灌1、2水处理的成穗率变化幅度较小。
表3 不同限水施肥条件下小麦田间群体变化
由表4可以看出,不施底肥不浇水的处理株高降低明显,平均为47.0 cm,施底肥+浇2水的株高为70 cm;施底肥+浇1水的株高为68 cm;不施底肥的处理中即使浇2水,其株高为60 cm,也比施底肥的要低10 cm。对穗长的考察结果表明,不施底肥的穗长最短为5.1 cm,其它处理为7.5 cm左右,底施有机复合肥+三元素复合肥+浇2水的处理穗长最大,为8.2 cm。由考种结果可以看出,不施底肥不浇水的处理容重最高为820.0 g/L,其它处理在813 g/L左右。不同处理对不孕小穗数影响也较大,不浇水不施肥处理不孕小穗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可见水肥影响穗粒数的形成。
表4 不同限水施肥条件下的小麦株高及穗部性状
农业生产中水分和养分不合理利用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环境污染。水分和养分在小麦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前人为了提高小麦产量,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在灌溉水和施肥量上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试验在小麦限水区对灌水的次数、灌水关键时期及施肥量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产量方面,同一施肥量条件下随着水分的增加产量增加,同一水分条件下,冬小麦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肥量过高对产量并不能产生明显的效应,底施三元素复合肥+春季浇2水(拔节水+开花水)的产量最高。在相同水分或肥力条件下对穗数的影响较小;穗粒数、不孕小穗数随着水肥条件的不同变化较大;在相同施肥条件下,随着浇水量的增加穗粒数也增加;在相同水分水平下,增加施肥量可以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在不同处理间未发生明显变化。不同限水施肥条件下,对小麦田间群体影响最大的是最高茎数,对冬前茎数影响最小,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幅度也较大,全生育期灌1、2水对成穗率、总茎数的影响不大,这与赵雪飞的研究相一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