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花卉课徒稿(二十二)

2020-04-04 05:02
老年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前人笔墨技法

《翩然飞上翠云楼》此图为皱纸法,笔线有苍劲之意。

5.笔墨色彩与技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中国画的笔墨、色彩及新技法的运用,作为中国画完整的语言系统,不但是一种表里同构的关系,而且是将物象最终落实到画面的唯一手段。在使用过程中,除要遵循前人创造的形式法则外,不外乎三个方面。

笔墨、色彩与新技法的运用不可脱离生活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已十分透彻地说明了笔墨与生活的关系。色彩与新技法的运用亦然。但同时他又认为:“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画家的笔墨功力发展不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蒙养(笔墨技巧与文化修养)与生活(生活体验)的不平衡。所以,笔墨与色彩以及新技法能否达到出神入化,生活与蒙养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生活是笔墨、色彩与新技法产生的基础,学养是提炼与发掘其美感的前提。中国绘画的传统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当初的创造却是来源于生活。师古人之迹,固然是为未来的创新所作的必要准备,但重在师古人之心。传统的学习、笔上的功夫毕竟是一种表象,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与思维方法才是传统的本质。

只有面向生活、以生活作为创新的基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的积累和蒙养的勒发才会产生创作的冲动;笔墨、色彩以及新技法的运用才会是心灵的迹化;才会不同于前人,有别于他人,从而在创作中得到本质的满足。

《月影婆娑》 此图为反正法,双勾葡萄、藤枝,背影画在反面,而鸟则画在正面。

笔墨当随时代

自石涛提出振聋发聩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其冲击力至今未衰。中国画的笔墨观不仅仅源自生活并服从一定的主题内容,同时又是时代脉搏和作者心态、情感的直接反映。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并非指笔墨要与时代的政治脉搏同步。在历史的长河中,辉煌的时代未必能产生艺术巨匠;没落的时代也出现过艺术大师。但时代不同,人文心态、审美观念也不同,因而必定会导致艺术追求的不同。这种不同于前人的艺术追求,即是因时代不同而奠定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艺术特色。

传统的笔墨与色彩运用,其艺术语言可谓发展到了极致,写意文化的书写成就和色助墨光的主从关系,在世界艺坛中堪称独树一帜。虽然它极其典雅精湛,无与伦比,但其负面效应源于遗传基因过于单一、艺术模式定型重复。艺术发展具有无比的广泛性,如何向生活深层索取,向其他画种优化选择、优势互补,从而为中国画的笔墨与色彩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活力,则是中国画新技法产生的原因。而如何利用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创造出既不失民族特色又富有新形式美感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则是当代画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墨当随己意

时代的更移,艺术样式的演变,是人的主观创造意识的体现。因此,笔墨与色彩及新技法的匠心独运,是艺术创作个性的本质特征。

艺术创作当随己意,其追求体现着自己的创造意图,作者素质的优劣决定了笔墨与色彩运用的优劣。追随时尚和模仿前人,都是盲目性的表现。己意来自使之动情的生活感受,没有生活感受的技法创造不会发之于情,自然也就不会应之于手;己意来自深厚的蒙养,没有蒙养不可能完成对生活感受的提炼乃至升华;己意来自情感,自身的气质、心态、个性等主观因素决定了艺术创造手法的种种变化。

己意,可以说是中国画种种技法承革演进和运用发生转机的重要因素。早在宋代,苏轼就已提出“画适吾意”“施为巧赡”等艺术观点。因为,通过己意强化意念,是摆脱繁杂、完成升华的过渡,凝重老辣还是清丽娟秀因人而异,不必过分强求。以自己情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去感悟妙境,才有可能使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达到意超物表、墨妙天下的至境。

《露湿葡叶已报秋》 此图宣纸用矾水处理过,但是在画好葡萄果实之后。

猜你喜欢
前人笔墨技法
致寝前人语
笔墨童年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打渔人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趣味古文
精通拍摄技法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