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沉思氛围的感知
——在历史灾难的纪念博物馆中营造沉思氛围的策略

2020-04-03 05:06张福聪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象学参观者水池

张 宸 张福聪

1.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 知觉现象学中的沉思氛围塑造

1.1 知觉现象学简介

现象源自希腊语,其意思是“出现的事物”。它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以有意识的现象为立足点探索世界的起源。现象学最初由胡塞尔提出,然后扩展到建筑领域,该领域被分为两个派系。其中一个派系是梅洛庞蒂提出的感知现象学,倡导人类感性体验。

感知是组织、识别和解释信息,以表示所呈现的信息或环境。身体是感知的主体。身体的空间性不像外部物体的空间。相反,它是一个情境空间。感知被亚里士多德分为五种类型,主要是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视觉:人类百分之八十的信息来自视觉。它不仅直接触发人们的联想,还引发了情感上的变化。触觉:人们通过触摸直接感受物体,它是所有感知领域最具参与性的体验。听觉:建筑空间与装置所产生的声音通常是短暂且不稳定的。在实际体验中,参观者可能会被一些特殊的声音打动。嗅觉和味觉:虽然嗅觉和味觉在建筑体验中的作用远不如其他类型的感知明显,但参观者闻到独特的气味可能会突然引起新的思考。

1.2 知觉现象学中的沉思

Faschin 认为:“结合沉思和现象学是很棘手的,但可能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意识过程和内容的关注......他们都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在建筑学中中沉思空间的建构相对而言是一种实践。沉思不是对某种现象持续的思考,而是它让我们意识到任何现象的存在原因。这也是纪念馆的初衷,游客可以通过建筑空间氛围的体验明白其背后的历史含义。

无论是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线索,还是复杂的空间形式,都可以打开记忆、想象和沉思的大门,触发对一个空间氛围的记忆,并思考其背后的意义[6]。在纪念博物馆设计实践中,建筑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影响游客感知。参观者依靠他们原有的记忆,加上即刻的感知,在建筑空间中进行沉思。纪念馆并非专门用于说明和记录历史事实,也包括思考和分析现实,塑造主流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教育。当游客被纪念馆的氛围感染并内省时,纪念馆的意义就得到体现。

1.3 营造沉思氛围的建筑策略

空间:“我们居住在空间,我们的身体充满了空间,世界几乎完全由空间组成”。游客的感知,尤其是视觉,往往受到空间秩序感、尺度变化和可达性的影响。纪念馆的整体氛围取决于单个空间的特征和不同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在塑造沉思氛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与影:史蒂文霍尔曾提到:“罗马是一个阴影之城,下午的眩光显示出静止的存在”。这揭示了光与影对建筑氛围的重要性。参观者的视线会受到光影微妙变化的影响。光与影之间的强烈对比可营造庄严和沉思的氛围。

材料:“现代社会中强调视觉......人们用身体测量详细材料的机会已经消失,建筑已失去其质地,材料的逻辑......”。很多现代设计师忽视了材料能够刺激游客的视觉和触觉。随着材料纹理,透明度和形态的变化,游客可以感受到这些变化的直接暗示。

声音:声音的塑造通常是建筑师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与周围环境不一致的声音可以提醒游客注意当前场所,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安静与嘈杂环境的对比可以让游客沉思。利用声音对比来塑造一个场所氛围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2 案例研究

2.1 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

自二十世纪以来,纪念性博物馆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用于记忆和教育过去暴力和创伤。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正是如此。它位于世贸中心废墟的两个深坑中。深坑被改造成两个水池,它们周围环绕着树木。设计师将纪念纪念广场定位为每个市民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释放情感,获得舒适感并找到力量。广场不仅是一个纪念哀悼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赋予生命的场所。

空间:就空间尺度而言,两个水池的面积与原来世界贸易中心建筑面积完全相同。游客可以轻松地感受到曾经灾难的破坏力。因为水池与周围隔离开来,游客无法进入中心。在这种距离感下,游客可以冷静下来深入思考恐怖主义造成的危害。曾经的世贸中心高耸入云,与现在35英尺深的水池形成鲜明反差,加之广场周围环绕的摩天大楼群,强烈的高差加强了游客的感知。

光与影:该广场对人造光的利用颇有新意。在晚上人造灯打开后,光线从背面穿过纪念碑,受害者的名字得以显现。耀眼的灯光照亮了整个瀑布,让人们轻易联想到9-11事件中的熊熊大火(见图3)。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广场上的光束直插云霄,暗示摧毁的两座摩天大楼。光线的应用刺激了游客的视觉,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并沉思(见图1)。

图1 人造光的利用

材料:广场边缘的长铜板按顺序篆刻出受害者的名字。当游客触摸阴冷的铜板时,可以感受到冷酷的质感,这能够唤起家属对受害者痛苦的思念。水池内部镶嵌着大量吸收光线的黑色材料,有助于塑造肃静的氛围(见图2)。

图2 材料的触感也能塑造氛围

声音:尽管位于市中心,但由于场地内种植了大量树木隔离噪音,广场中心大多数时候都很安静,游客们会被这种寂静所感动。而后当风吹过白杨树时,婆娑的声音会刺激游客的感知(见图3)。这就是声音动静对比所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

图3 广场鸟瞰图

2.2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995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铭记日本人在二战中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沉思大厅位于纪念馆叙事的高潮部分。这是一个长约50m,宽9.8m,高10m 的长方形空间。大厅中间有一条2.2m宽的走道,走道两侧有水池,水面上有放有电子蜡烛。沉思大厅非常黑暗,抛光花岗岩墙与水面上的蜡烛相互对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纪念的氛围。

图4 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光线比较

空间:这个大厅几乎完全对称且形状规整,加之两边静止的水池和横穿中轴线的桥,参观者会在感知周围环境后立即安静下来。

光与影:在室内,设计师创造了大量的人造光源以及池中的点光源,它们带来了空间的深度和庄严感。户外自然光线穿过桥尾的背光板,带来了少许光亮。游客的感官受到光线对比的刺激和引导。当游客走出沉思大厅时,有一个充满阳光的宏伟户外广场。室内和室外光线之间的强烈对比使游客能够振作起来并回顾刚才的参观经历,思索和平的意义(见图4)。

材料:为了营造安静的氛围,设计师使用黑色花岗岩与水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光线的不断反射,游客会产生无限深远空间的幻觉。花岗岩的冰冷质地也能够与苦难相关联。

2.3 对比

上述的两个案例创造沉思氛围的设计策略是不同的。从空间角度看,第一个案例运用垂直(池的深度与原始建筑的高度)和水平空间的对比(从街道到树林到水池)。第二个案例只考虑水平空间的塑造;在光影设计方面,第一个案例只运用人造光,但第二个案例为塑造叙事,融合了自然光和人造光。在材料方面,冰冷材料皆被建筑师运用于两个案例的沉思氛围塑造中。在声音运用中,第一个案例让游客对比动态和静态的声音而沉思,第二个案例呈现出完全寂静的氛围。这两个案例都依据叙事要求刺激了参观者的不同感官。

3 总结

纪念性博物馆是群体历史记忆的建构和主流价值观的维护。为纪念博物馆的参观空间创造一定沉思氛围是必要的。建筑现象学主张回归建筑的起源,关注人类情感与建筑氛围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师在沉思氛围的塑造中需利用多样的设计手法来刺激参观者对空间、光线、材料和声音等要素的感知。这些设计策略不仅适用于纪念性博物馆,也适用于其他类型建筑的氛围塑造。

猜你喜欢
现象学参观者水池
最美的蝌蚪
小区的水池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水池
关上手机再看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