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鹏
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制造工艺大致分为装模、置筋、预埋、布料、振捣、后处理、养护、脱模八个工序。具体为首先依照图纸将模具固定于流水线作业平台,摆放对应钢筋,在对应位置固定预埋件,再使用混凝土设备在模具内填充混凝土,使用振捣设备将混凝土振捣均匀,进一步处理构件表面,拉毛制造粗糙面,进入养护室进行养护,养护完成后将构件与模具分离,最后堆码发运。
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均包含的危险源为流水线作业平台间隙以及吊物经过作业区域。各工序的危险源辨识如下。
装模工序存在模具滑落伤人危险,涂抹脱模油的作业平台有跌倒危险,使用电焊机有触电或灼烫危险;置筋工序存在电动工具安全装置失效触电危险,工作面上行走易绊倒,流水线横移设备底面与地面间隙易夹脚;预埋工序有工作面上行走易绊倒危险,作业中流水线动作由于惯性失稳危险;布料工序送料设备、布料设备的运行存在机械伤害危险;振捣工序使用的机械振捣设备的固定装置为活动部件,存在夹伤的危险,同时该工序还存在噪声危害;养护工序是使用自然养护,运用起升设备将工作平面放置于相应库位,故在养护区域内作业存在机械伤害的风险,因养护区域为相对封闭空间,所以仅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进出口位置作业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脱模为发运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将成品构件与模具分离并堆垛入库,该工序需使用起重设备,起重设备安全装置缺失或失效、吊具选用不正确、起重电机故障等均存在吊物坠落的危险,吊装人员未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也存在导致起重伤害的危险。
本文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为研究方法。该方法属于半定量评价方法,采用3个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判断评价对象的危险等级,这3个因素时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人员在危险环境中暴露的频繁程度和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因此这种方法也简称为LEC 法[1]。该方法根据公式所得D值的大小来对事件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即:
式中:
L——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表示作业人员在危险环境中暴露的频繁程度;
C——表示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L、E、C的分值与等级见表1,风险等级评判标准见表2。
表1 LEC法的分值与等级
10 6 3 1 0.5 0.2 0.1绝对可以预料可能性较大可能,并不意外可能性很小,出乎意料能够假设,但不可能极度不可能实际不可能10 6 3 2 1 0.5持续性暴露只在工作时间段内暴露偶然或每周暴露一次每月暴露一次每年暴露一次基本不暴露100 40 15 7 3 1 10人以上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3至9人死亡或较大财产损失1至2人死亡或一定财产损失伤残或较小财产损失重伤或很小财产损失轻伤或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表2 风险等级评判表
运用LEC 评价法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制造工序进行评价,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各工序风险值评分表
从表3可见,除去流水线作业平台间隙以及吊物经过作业区域这两处共有的危险源,各工序中仅有脱模工序因使用起重设备达到Ⅴ级风险,应作为重大危险源施行监管;布料工序及养护工序为Ⅳ级风险,应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点;装模、置筋、预埋、浇捣及后处理工序风险较小。
通过采用LEC 评价法,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各工序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以管控较大风险工序为工作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关安全隐患排查管控措施,并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位,防患于未然。
(1)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基于PDCA 理论,对各工序开展针对性安全检查,针对不同工序建立以月、季和年度为时间跨度的三阶段循环安全检查制度。
(2)针对起重机械,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定期对起重机械进行维护保养及检测,明确各方职责,逐层分项责任到人。
(3)对布料、养护、流水线等设备进行使用前安全点检,确保设备未带病作业。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
(4)完善应急预案并经常性演习。针对可能导致的不同事故类型编制专项应急预案,针对Ⅴ级与Ⅳ级风险工序的危险源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应急演练并验证预案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在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要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离不开正确地识别和可靠地分析与评价危险源,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估、管控安全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为此,本文采用LEC评价法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并针对危险源因素从安全制度、机构、点检、应急预案等4个方面提出了排查管控措施,可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制造企业开展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