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秋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上海 200125)
近几年,我国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在临床上,感染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发生感染事件,进一步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医疗器械展开消毒处理,以此来保证医疗器械的无菌,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1]。据资料显示,消毒供应中心在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之后,能够提升医疗器械的消毒清洗的工作效率,保证灭菌的合格率,应用效果受到医院的一致认可。为了更好地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的效果,以80件医疗器械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0件医疗器械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进行清洗,分析临床应用的效果,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对象是消毒供应中心的医疗器械,共80件,随机将其平均分成A组和B组,每组40件,A组采用手工消毒清洗的方法,B组利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A组和B组均为金属器械,其中,A组中剪刀有11件,宫腔的扩张器有8件,血管钳有12件,治疗碗有9件;B组中剪刀有12件,宫腔的扩张器有7件,血管钳有11件,治疗碗有10件。经比较,A组和B组的器械数量以及器械的种类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的意义。
A组采用手工清洗消毒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手术完成之后,由洗手护士使用流动水冲洗医疗器械表面的污物后送供应中心,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将器械进行分类,对可拆卸的器械将器械拆分为最小单位,使用多酶清洗液浸泡约5分钟,之后用软毛刷进行页面下刷洗,再使用流动水进行漂洗,祛除器械表面残留酶清洗液和污物;漂洗过后将器械放入酸化水里浸泡2分钟消毒,再用纯化水彻底冲洗器械,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对器械进行保养,最后使用干燥柜对器械进行干燥,在检查包装以后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进行灭菌。
B组利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开展清洗消毒工作。具体方法为:将手术使用后已初处理的器械经多酶浸泡5分钟后进行预处理,再按要求分类摆放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架的篮筐内,推进清洗消毒机,开启机器,消毒器共有六个预制的自动程序:预洗、清洗、一次漂洗、二次漂洗、消毒、干燥。预洗过程时间5分钟、清洗过程5分钟,为了激发多酶清洗剂活性,水温要控制在45~50℃;一次漂洗后进行二次漂洗,之后对这些器械进行消毒,同时使用水溶性润滑剂保养,两次漂洗共计3分钟;消毒过程5分钟,温度90~95℃;进入干燥过程18分钟,温度110~112℃。清洗消毒结束后待器械冷却,检查器械清洗质量,合格后规范包装,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进行灭菌。
清洗消毒之后,比较A组和B组的器械细菌残留率、清洗质量、器械灭菌的合格率,细菌残留率越低、灭菌的合格率越高,代表清洗消毒的效果更理想。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两组的清洗消毒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A组的清洗时间为(9.51±2.46)min,B组的清洗时间为(7.89±2.33)min,B组所需的清洗时间短与A组(χ2=3.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的灭菌合格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器械的残留率低于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表 灭菌合格率以及器械细菌残留率对比[n(%)]
对于消毒供应中心来说,工作的重点是医疗器械的清洗和去污,医疗器械在使用后,表面不可避免地会沾染血迹、蛋白质、脓液或者是油污等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会成为消毒气体与微生物之间的阻碍,产生的生物膜会影响灭菌因子的穿透,影响灭菌的效果,甚至会导致灭菌失败。所以器械在灭菌之前彻底清洗非常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情况,如果器械清洗不到位,在灭菌之后,器械还容易产生异物颗粒,导致细菌数量不断扩大,导致病人感染。因此需要选择科学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方法[3]。
在以往的医疗器械消毒清洗中,通常是手工清洗消毒的方法,清洗的时间较长,清洗的环境并不理想,器械浸泡消毒的时间不足或过长,清洗液会重复利用,导致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不佳[4]。而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可以避免人员和物品之间的直接接触,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与人工消毒的方法相比,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对器械清洗效果好,高温消毒效果明显,清洗消毒干燥一气呵成,操作简单、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提升灭菌的合格率[5]。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全自动清洗器的B组,清洗质量明显高于A组,器械细菌残留率为5%,明显小于A组的22.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的灭菌合格率为92.5%,远远大于A组的70%(P<0.05),B组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更高。
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中心中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可以降低器械的细菌残留率,提高器械清洗质量,提升灭菌的合格率,使用的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