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捷,栾正云,沙敏,黄燕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骨髓检查是临床上用于造血系统疾病诊断中,使用频率最高并且也是简易有效的诊查方法之一,其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择105例首次骨髓活检的老年人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整理,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老年人血液病患者,均同时进行骨髓活检和骨髓穿刺检测,并经血象和骨髓象以及其他诊断方法综合分析后,确诊为血液病的老年人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血液病研究样本的纳入标准。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处于60-92岁,平均年龄为(71.52±8.02)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23:1,骨髓取材均满意。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程度不等的出血、贫血或发热,并被检查出血常规异常。本次研究符合泰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审查要求。
1.2 方法 应用B65-01型骨髓活检针对患者进行取材。检查过程中,患者仰卧位,取左髂后上棘骨面较平坦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骨膜麻醉后,骨髓穿刺针垂直刺入,进入骨髓腔固定后,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20 mL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吸红色骨髓液0.2 mL,迅速涂片4-6张送检;再以活检针垂直刺入,固定后,拔出针芯,接上延长套圈,再插入针芯,顺时针轴向上缓慢进针2 cm;原位摇动活检针数次,然后拔出活检针,去除延长套圈,用针芯推出一段约1 cm活检组织,置入甲醛中固定标本,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查,记录检查结果[1]。
1.3 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穿刺增生程度分为5级:I级为增生极度活跃,II级为增生明显活跃,III级为增生活跃,IV级为增生减低,V级为增生极度减低;骨髓活检增生程度按照造血组织面积占造血组织和脂肪组织面积之和的比例分为5级:I级为增生极度活跃(80%-100%),II级为增生明显活跃(60%-<80%),III级为增生活跃(40%-<60%),IV级为增生减低(20%-<40%),V级为增生极度减低(<20%)。
105 例老年患者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其中23例(21.9%)恶性淋巴瘤(ML)患者,10例(9.5%)白血病患者,7例(6.7%)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0例(9.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2例(1.9%)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患者,39例(37.1%)各种类型贫血患者,8例(7.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例(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1例(1.0%)巨球蛋白血症患者,2例(1.9%)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对老年人患者骨髓活检及骨髓穿刺增生程度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
表1 骨髓活检、骨髓穿刺增生程度分析结果
血液病是与血液异常改变相关的并且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出血以及发热等特征。从2001年开始,血液系统疾病诊疗进入了“精准诊疗”的时代,采用FAB形态学诊断(M)、免疫学检查(I)、细胞遗传学检查(C)和分子遗传学检查(M)相结合的方法,即“MICM”综合诊断模式。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的基础诊断方法,因为很大部分的良性血液病往往多数情况下没有遗传学以及表型方面的异常,而是主要根据骨髓穿刺、骨髓活检以及外周血涂片形态学观察,从而确定诊断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目前血液病在形态学学检查过程中,骨髓涂片看细胞,骨髓活检看结构,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但是不能相互替代。骨髓穿刺操作较简便,易分辨细胞细微结构,其对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的诊断十分有帮助;但穿刺的技术、骨髓“干抽”现象及骨髓稀释等会影响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不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骨髓造血情况,以及骨髓穿刺破坏了周围的间质支架结构,不能全面反映骨髓的整体情况,不易发现纤维组织增生和早期浸润肿瘤。骨髓活检则不存在“干抽”或稀释的情况,对如骨髓转移性肿瘤、淋巴瘤、低增生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但其不易区分有核细胞群集中各类型细胞,对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难以观察。
本次研究对象都是血常规显著异常患者、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仅表现为血象的异常,且无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现象。在老年患者血液病骨髓检查报告中发现,骨髓穿刺与骨髓活检综合诊断的符合率为62.86%,明显优于仅进行骨髓穿刺诊断的符合率(46.67%)。如表1所示,骨髓活检在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方面,检查结果更为准确。本研究还显示,MDS患者的骨髓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有的甚至已经是骨髓纤维化,而骨髓纤维组织只能通过骨髓活检检测出,单纯的骨髓涂片不能给出准确的结果,故综合判断能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MM是一种恶性血液病,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病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患者都伴有骨质疏松,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骨痛症状是其主要症状之一。骨髓中浆细胞的百分率作为骨髓涂片的主要诊断依据,但骨髓容易稀释,骨髓中的浆细胞不易被抽出,样本往往不达标,骨髓活检可弥补其不足。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就诊时,往往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但脾脏不大,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看出其典型特点,如骨髓增生低下,而脂肪、非造血细胞有一定程度增多、巨核细胞数量明显下降等。但在诊断AA时,因骨髓稀释问题难以准确鉴定是否为骨髓增生减低,从而造成“骨髓增生不良”的误诊。结合骨髓活检报告,可以发现患者的骨髓组织学出现特征性改变,脂肪增多,造血组织明显减少,巨核细胞几乎观察不到。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中很大部分是AA,在其确诊后,要定期进行随访,这主要是因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毛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在早期也会有再生不良现象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淋巴瘤在骨髓活检中的符合率约为13.04%,骨髓穿刺则不易检查出异常。所以对于AA、MM、ML患者的诊断和临床分期,骨髓活检必不可少,此外,其对MDS以及白血病化疗缓解效果的评判也十分重要。老年急性白血病通过骨髓穿刺基本可得到确诊,通过免疫组化还能进一步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分类。
总之,随着生存环境渐渐恶化、社会压力日益增长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滋长,血液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如果能尽快确诊,将有助于患者尽早得到对症治疗。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相辅相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骨髓活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骨髓穿刺的不足,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组化、FCM分析、染色体及基因分析则会大大增加分型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