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燕
广州市晓园中学的办学理念为“炼土为陶,育人成器”,在进校门的陶雅厅里有一副对联写着“炼土为陶虽源于炎帝,育人成器却来自园丁”,许多第一次到校的人会驻足阅读,学校的师生也是每天抬头就看到。对联诠释了办学理念的渊源,但形成的缘由与教育的内涵就是一直大家在探索的。
一、“炼土为陶,育人成器”办学理念的由来
这一理念来源于我校的特色项目“陶艺”。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形成了“陶养教育”教育特色,并被确认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
“陶养”即陶冶培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培养,明朝唐顺之《送陆训导序》有言:“若是,而欲以陶养性灵,风化邦国,人知其难也。”陶,从用烈火锻造陶器的过程引申出用良好气氛感染、影响的意思,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养”指对人的培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陶养教育”特色项目,正是在“炼土为陶,育人成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借助“陶艺”载体,达到培育人才的教育理想,也与学校原有的“以陶养情,以美育人”的办学思路相吻合。
二、“炼土为陶”包容的育人内涵
制陶过程包括很多步骤。“练土”过程中的“加水量”仿似教育的“适时”与“适量”;练泥机“重复炼制”提升粘合度的过程,仿似教育过程需要反复加工到适用社会需要的过程;收集粉碎废土重复利用,也正如教育过程中的“包容”。
制陶过程中的“塑形”技术,在陶艺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复杂性,一捏一按中都包含着反复锤炼和思考的过程。常见的成型技术包括手捏塑形法、泥条盘筑法、刀切、压泥、泥板制作、模具制作、模具注浆、拉坯等。这一切就如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塑形”完成以后的作品,一般需要1个月以上自然风干。这仿佛就是教育过程中的“静待花开”的耐心。
“施釉”的过程也是充满想象。用于制陶的“釉”不同于颜料或其他媒介,釉料真正的颜色是要到烧制完成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在作品上施釉时需要引导学生的色彩想象力,与设计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同时,施釉还可以有浇釉、浸釉刷釉、喷釉等方法。这就如教育中发现学生的潜质,激发未来特长的眼光和行动。“施釉”以后的第二次自然“风干”,这大概又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再一次考验着制作者和教育者的耐心。
制陶關键环节的“烧制”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通过热量将软的、易碎的黏土烧制成坚硬的陶瓷。这一转变是由化学反应所控制,在573℃到2000℃等不同的温度下完成。当胎体排出晶体结构中的结构水后,胎体中的硅土在体积上发生变化。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使黏土或釉料至成熟点。这如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在经受社会“烈火”的考验后才能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器。
烧制之后,制作者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装饰、打磨”等,这就如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具备再发展的潜能,可以到高一级学校再锻炼、再发展。
三、“育人成器”就是培育能“载道”之器
美的终极形式一定不会停留在浅表层的点、线、面,而是进入哲学层面,引发灵魂的思考。生活中的器物多平凡朴素,尽管我们使用时从不上心,但它们依然在日复一日中,坚守着大度与质朴。
我们培育学生,正是希望学生能像器物一样“平凡而伟大”,用有形承载首“道”的无形。“陶养”,除了字面上的“陶冶培养”“以陶育人”的含义之外,从教育方式的视角来看,还包含着一种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以“陶艺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特色活动,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柏拉图在回答“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时候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的教育。陶冶注重对外在的约束,而熏陶更重视对内心的感染。
“炼土为陶,育人成器”办学理念的育人内涵就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用爱铸造,炼泥为器,将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制陶需要特殊的场室和空间,才能炼造出“平凡而伟大”的陶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和成长的平台,通过教师的寓教于陶,让学生陶然乐学,既强调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又注重在规范的环境下实现人格的完善。这也是强调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教育,是突出审美化和立德树人的关注生命、关注人整体和个性自由均衡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