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段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以2018年“十一”黄金周为例

2020-04-02 06:31:40贺亚楠任以胜b磊c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4期
关键词:十一屯溪宏村

贺亚楠,任以胜b,李 磊c,陆 林

(安徽师范大学 a.地理与旅游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c.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2)

“特殊时段”是指旅游业发展明显受到假日节庆或突发性事件影响的时间段。由于时间上的集中性,“特殊时段”对区域旅游流具有重要影响,常导致旅游流“峰值”或“谷值”的出现[1]。在我国,相较于会展、赛事等突发性事件的偶然性,假日节庆受制度的约束更强、影响范围更广,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最受瞩目的“特殊时段”。尽管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取得一定进展,但黄金周仍然是旅游者外出旅行的高峰时段,尤其是2008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后,“五一”、“十一”双黄金周被调整为“十一”单黄金周,旅游者的集中出游趋势更加明显,导致“十一”黄金周全国普遍出现旅游消费“热潮”和客流“井喷”现象,对区域旅游业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十一”黄金周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但短时高强度旅游流造成的供需矛盾问题也对旅游地的发展形成挑战,并引发旅游拥挤[2]、旅游交通拥堵[3]、旅游质量下降[4]、旅游资源与环境破坏等问题[5],造成游客体验与满意度下降,影响目的地品牌形象[6]。如何解决特殊时段旅游流带来的问题,是当前旅游地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地管理者亟需重视的现实问题,特殊时段旅游流网络研究因此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刘泽华等在研究了北京、黄山、西安TDD黄金周旅游流后发现,区域旅游地理结构影响特定时段旅游客流时间分布[7];贺晓慧等认为西安“十一”黄金周历年游客量逐步增长,景区(点)系统等级结构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1];李伟等根据7个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状况对武汉市旅游流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呈现集中分布特征[8];李志飞、夏磊发现我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流呈现交叉梯形分布的空间格局[9];杨效忠、王杏认为“十一”黄金周期间黄山风景区不同地点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之间具有不同的表征关系,提出了“奶酪型、小丑型、泄洪型、花瓶型”4种旅游拥挤调控模式[2]。总体上,学者对旅游流网络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针对特殊时段旅游流的研究成果较少。

黄山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旅游流具有高强度、集中化的典型特征,是研究“十一”黄金周期间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典型案例。鉴于此,通过问卷调查获取201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黄山市游客的游线数据,构建“十一”黄金周期间黄山市内的旅游流网络,分析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期望为黄山市和其他旅游城市应对特殊时段旅游流提供参考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实地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客源地、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出行属性等。问卷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发放时间为2018年10月1日—10月5日每天8:00—18:00之间,调研地点为黄山市内各重点旅游景区和交通站点,具体包含黄山风景区、屯溪老街、黎阳IN巷、宏村和黄山北站。调查问卷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53份,有效问卷1305份,有效率93.21%。

1.2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之中[10-14]。社会网络分析是将旅游目的地视作“节点”,将旅游流动视为一种“关系”,将每个旅游目的地的属性放大到一个大的连接系统结构中,分析这种系统结构影响旅游目的地个体发展的过程。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节点中心度、结构洞等指标对旅游流网络中的“节点”进行数理化、概念化分析,探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网络中各节点的角色和地位。

2 样本人口属性与分布特征

2.1 样本人口属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中女性占52.3%,略高于男性的47.7%。年龄结构以25—44岁、15—24岁为主,共占黄山市旅游者的94.4%。平均月收入集中在5000—9999元、2500—4999元、999元以下,分别占样本的27.6%、24.9%、22.5%。大多是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者,约占全部样本的88.5%。企事业管理职员或工人在样本中比重最大,为27.4%;其次是学生群体,占26.8%。样本涵盖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旅游者,因此本次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较好代表黄山市旅游客源的情况(表1)。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注: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而得。

2.2 黄山市旅游客源市场分布

黄山市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分别占总样本的28.2%、12.72%、7.89%、7.36%、5.59%(图1)。

图1 黄山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布

黄山市旅游客源市场分布于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客源分布随着与黄山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符合地理学距离衰减规律。黄山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众多高等级的旅游吸引物,客源市场分布较广泛。由于本文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式,加之样本量的限制,因此研究结果难以完全反映黄山市客源市场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黄山市“十一”黄金周旅游流网络结构

3.1 旅游流网络构建

整理调研数据,将旅游者线路中出现的景区(点)等作为网络节点,点到点间的流动轨迹作为网络关系,构建旅游流网络。由于问卷调查采用开放式规则,收集线路为旅游者出游的完整旅游线路,因此统计数据时,为保证旅游者旅游线路的完整性,将旅游者在黄山市游览之后又去往其他城市并再次返回黄山市内的旅游线路视为黄山市内部旅游流网络的组成部分。将旅游线路拆分为有向节点对进行统计,节点对之间直接流动记为1,否则记为0,最终得到60×60的多值有向关系矩阵。

考虑到网络中出现频次较低的节点对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研究的影响不明显,为了更好地反映旅游者的活动特征和节点偏好选择,对多值有向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选用2作为断点值。首先对旅游者最大到访频次小于或等于2的节点进行剔除,而后构建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二分矩阵。经过二值化处理后,有20个节点建立了联系,分别是宏村、黄山风景区、西递、屯溪老街(含黎阳IN巷)、翡翠谷、呈坎、徽州古城、齐云山、塔川、太平湖、九龙瀑、卢村、九华山、南屏、芙蓉谷、花山谜窟、徽州大峡谷、木坑竹海、唐模、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使用NETDRAW软件,将二分矩阵导入,形成黄山市景区旅游流网络结构图(图2)。

图2 黄山市旅游流网络

3.2 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和节点分析两个二级指标,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揭示黄山市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特征;节点中心度、结构洞分析网络中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功能和地位。

网络密度可反映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说明网络对节点产生的影响越大。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的网络密度是0.0187,标准差为0.1355,表明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的网络密度较低,各景区间联系较松散,旅游流互动较弱。黄山市旅游流网络整体中心势为24.05%,中心势相对较高,表明旅游流网络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黄山市旅游者旅游行程安排受到“十一”假期长度的影响,旅游停留的时间多集中在2—5天。由于出游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旅游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多个景区,因此旅游者倾向于选择游览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等高等级旅游景区,以串联高等级旅游景区的观光游览为主,导致资源特色不突出的景区客流量较少,景区之间的联系较松散,整体旅游流网络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核心—边缘模型能量化核心对边缘的关联带动效应,明确各旅游节点在旅游网络中所处的地位[15]。旅游流网络中的核心和边缘地位不仅由景区自身的旅游发展规模决定,更受到与其他旅游景区的关联程度、对其他景区的带动效应的影响,较大程度上通过旅游流联系和强度来辨识[16]。通过核心—边缘模型测算,宏村、黄山风景区、西递、屯溪老街、呈坎、翡翠谷、徽州古城、齐云山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塔川、九龙瀑、卢村、南屏、芙蓉谷、花山迷窟、徽州大峡谷、唐模、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太平湖、九华山、庐山等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核心区的密度高达0.554,边缘区密度为0,表明黄山市“十一”黄金周旅游流网络中核心区之间联系紧密,旅游者在核心景区之间集中与流动,核心景区与边缘景区之间的联系较弱,旅游网络存在着明显的分层。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密度为0.037,联系并不紧密,表明黄山市核心景区难以辐射带动边缘景区的发展。

从景区的核心度上看,宏村、黄山风景区的核心度分别为57、44.9,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属于核心节点,共同构成了黄山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两极(表2)。宏村的核心度略高于黄山风景区,表明宏村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的地位已经超过黄山风景区,在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黄山风景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在黄山市旅游发展过程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旅游流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随着宏村、西递等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黄山风景区在旅游流网络中的地位略低于宏村,该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17]。作为典型的山岳型旅游景区,旅游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体力游览,使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者多为单一目的地的旅游者,导致黄山风景区与其他景区的联系稍弱。屯溪老街作为开放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来购物休闲,优越的区位条件促使其与其他景区联系较为紧密,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也较重要。西递与宏村同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缘文脉相近,也有较多旅游者选择游览西递,其核心度同样较高。

表2 黄山市部分景区核心度(%)

注:仅展示核心度大于10%的节点。

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权力,即某一旅游节点对其他旅游节点具有多大的影响能力和支配效力[16]。选取程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来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地位。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程度中心度均值为1.085,即每个旅游节点平均与1.085个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关系,表明黄山市旅游者偏向选择少数的旅游景区进行游览。从程度中心度来看,节点之间的度数中心度呈现两极分化明显。宏村、黄山风景区的程度中心度远高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居于网络中心位置,对黄山市旅游流网络具有重要控制力。宏村、黄山风景区、屯溪老街等节点的内外向程度中心度远高于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徽州大峡谷、芙蓉谷、太平湖等节点,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宏村的外向程度中心度为13高于内向程度中心度的8,说明宏村的扩散能力大于集聚能力,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充当扩散门户的角色。黄山风景区的外向程度中心度为11,内向程度中心度为13,黄山风景区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集聚能力大于扩散能力,表明旅游者倾向于将黄山风景区作为独立的旅游目的地专程游览,是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的核心旅游节点。屯溪老街的外向程度中心度为7,内向程度中心度为10,表明屯溪老街的扩散能力有限。旅游者选择倾向于将屯溪老街为在黄山市游览的最后一站。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徽州大峡谷距宏村、黄山风景区等核心旅游节点较远,发展较为孤立,其周边缺乏具有高旅游吸引力的资源点,与核心景区的联系松散。芙蓉谷、太平湖位于黄山风景区北面,与黄山市区的距离较远,与黄山市其他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系较弱。

中间中心度分析是为了测量一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18]。根据中间中心度的均值显示,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在网络中充当旅游流中间者的次数为5.508,标准差为23.028,表明网络中有较多的旅游节点都是通过核心节点发生连接的。黄山风景区的中间中心度为138.567,宏村的中间中心度94.9,远远高于其他节点的中间中心度,说明黄山市旅游流网络是以黄山风景区、宏村为中心向其他节点扩散的,对其他旅游节点旅游流的控制能力较强。黄山风景区、宏村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平衡黄山市旅游流结构的重要节点和切入口,但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不具有可替代性。西递、呈坎与宏村、黄山风景区、屯溪老街的中间中心度差值较大,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的地位较弱,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塔川、卢村、木坑竹海、花山迷窟、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徽州古城、南屏、芙蓉谷、九龙瀑、齐云山、徽州大峡谷、太平湖、九华山的中间中心度为0,表明这些旅游节点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不能控制其他旅游节点,处于网络边缘位置,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塔川、卢村、木坑竹海、南屏位于宏村、西递周边,高等级旅游景区对其屏蔽效应强。太平湖距离黄山市区较远,其旅游发展较为独立,处于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的边缘位置。九华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但对于黄山市旅游者而言,九华山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导致同时游览两地的旅游者较少。

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屯溪老街等节点内向接近中心度指标较高,表明黄山市旅游者不同旅游线路组合中一般都包括这些旅游节点。黄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型旅游景区,也是黄山市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宏村和西递属于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两者具有一定的互可替代性,且两景区间仅有半小时车程,旅游者的同游意愿较高。屯溪老街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与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形成了较好的资源互补组合,所以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屯溪老街组成了黄山市旅游流最为集中的线路,也是最经典的旅游线路之一。由于旅游者出游时会过滤掉低等级的旅游景区,倾向于选择高等级旅游景区与具有较好资源互补性的组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选择。

表3 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

注:根据UCINET软件计算结果统计而得。

结构洞是帮助识别旅游流网络中的优势和劣势节点的重要指标,衡量结构洞水平主要有效能、效率性和限制度三个指标,节点的效能和效率性越大,限制度越低,表明该节点具有较高的结构洞水平[19]。节点的结构洞水平越高,意味着该节点在网络结构中就越拥有竞争优势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黄山风景区效能最大为12.542,效率性最大为0.836,限制度最小为0.228,表明黄山风景区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最多,结构洞水平最高(表3)。其次结构洞水平较高的是宏村、屯溪老街。在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黄山风景区、宏村、屯溪老街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兼具旅游流集聚和旅游流扩散的重要功能,在黄山市旅游发展中拥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会。与宏村相比,同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结构洞水平较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应改变旅游发展模式以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徽州大峡谷、芙蓉谷等结构洞水平较低,在网络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应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与核心景区间的合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主要是:①黄山市的游客数量随着与黄山市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其客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共占黄山市国内客源的61.76%;湖北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河南省等省份的旅游者占比为26.36%。②黄山市旅游流网络中核心区与边缘区密度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特征,核心—边缘结构显著。其中,宏村、黄山风景区、西递、屯溪老街等核心节点之间联系紧密,在旅游流网络中扮演着集聚点、辐射点和枢纽点的重要角色,处于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的核心位置;而花山迷窟、徽州大峡谷、唐模、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等边缘节点之间的联系薄弱,在旅游流网络中的地位较低,处于竞争劣势的边缘位置。较多的旅游节点需要通过黄山风景区、宏村、屯溪老街等核心节点来发生联结,旅游流网络呈现出不均衡性。③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屯溪老街等核心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互动最为频繁,构成了黄山市旅游的经典线路。旅游者旅游线路的选择受空间距离的影响较大,地理临近的景区被一起游览的可能性更大。翡翠谷、呈坎等景区因距离黄山风景区较近,被旅游者较多的选择;太平湖、九华山等距离黄山市区较远,旅游发展相对独立,与黄山市的旅游联系较弱,旅游者的选择较少。

4.2 建议

主要是:①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系统。加快黄山市旅游交通规划和建设,完善从集散中心到景区、景区到景区、交通节点到景区间交通线路;增加黄山北站、黄山站、各汽车站、屯溪机场与各景区景点间的交通方式,使旅游者能更加快捷地到达景区;加强黄金周期间对车流的分时段管控,做好车流引导工作;加强对交通事故频发路段的整治与排查,增加安全提示和人员安排;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旅游交通的舒适性,增强旅游者的愉悦体验。②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建立服务多种交通方式的旅游集散中心,完善黄山市内部旅游集散体系;加强宏村、黄山风景区周边旅游集散中心管理工作,使旅游者可以舒适高效地换乘与中转;完善交通引导标志系统建设,编制详细的旅游交通图,在各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等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减少旅游者在路途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游玩时间的利用率,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③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保持黄山风景区、宏村、屯溪老街等景区间的紧密联系;加强宏村与木坑竹海、塔川、卢村等周边景区的组合性开发,充分发挥宏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增加旅游者的深度体验,发掘多种组合的旅游资源供旅游者选择;加强与杭州、上饶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系,开发出更多的精品线路,推出覆盖黄山市并辐射周边地区的便利化旅游线路产品,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旅游线路选择,不断优化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

猜你喜欢
十一屯溪宏村
晚清民国屯溪河街兴衰史
今古文创(2023年44期)2023-11-20 13:38:07
妈妈的爱
宏村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民国时期皖南屯溪镇茶业概况
烟笼宏村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 中国画里的宏村镇
中华建设(2017年3期)2017-06-08 05:49:29
屯溪老街石板路
志苑(2016年4期)2016-09-24 00: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