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泥淖,尽揽幸福

2020-04-01 23:08陈晓雷贺秋菊朱首献
新晨 2020年11期
关键词:明月照泥淖宁海

陈晓雷 贺秋菊 朱首献

《出泥淖记》:献给时代的壮歌

作家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出泥淖记》,满怀激情地写了战斗在东北农村扶贫攻坚一线的党政干部,在肩负时代使命,无畏艰辛、敢于担当的同时,不回避农村社会的深层问题,触及了基层干部面对复杂现实的困惑与抉择。作家不仅记述了多位驻村第一书记忠于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挖掘了他们破解当今个别农村党政机构涣散、家族宗族垄断乡里、村官质变黑恶势力干扰扶贫进程的深层问题。

这部饱接地气的报告文学,新亮点令人炫目,正好印证了高尔基一句著名的话:“我们文学家的任务是研究、体现、描写,从而肯定新的现实。”(高尔基:《论写作技巧》王庚虎译),《出泥淖记》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作家写道:“扶贫不是简单的分钱,是要全方位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要通过有限的扶持激发无限的内生动力”(见书169页),这里的“内生动力”就是强调对农民扶贫还需扶志,要注重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改造与建设,改变其旧理念、俗惰性,树立自强不息、不断追求幸福的生活信念。

《出泥淖记》给我们提供了文化改变农村社会的切入视角,书中的王平堂、李大伟、侯志国等十余位驻村书记们扶贫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把当代的生活理念、文化理念、经济理念、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使之在农村得以灌输传承,以此促进生活激变。

《出泥淖记》告诉我们,扶贫不仅需要派专人、给资金、上项目等硬件工程,更关键还需要把文化文明这类软件工程带给农民,文化的影响可以去除糟粕,再造人生。

作家任林举在本书“创作谈”中写道:“文学的原则告诉我,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立体化的人物,作品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出泥淖记》除写驻村第一书记这组国家派的正能量人物主打攻坚战外,还写了一组来自本土的主攻力量,即返乡企业家任村官,以及本地企业家直接参加扶贫攻坚战,这是一支不能低估的有生力量。对比那些横行乡里、阻碍扶贫的负能量村官,这组新人物更显活力,是本书新亮点,是时代新佐证,值得推崇与敬畏。

著名记者、作家萧乾说:“对现实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见《萧乾选集》第三卷)。任林举的《出泥淖记》,是即乔迈的《三门李轶闻》后,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社会巨变的又一力作,它记录了当代中国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具有人类意義的伟大壮举。作家为此深入吉林省13个贫困县,接触200余人,重点采访60人,写了30余位有血有肉有实名的人物,从一般干部,到科处司级干部,皆是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其奉献精神和英雄壮举,将长存中华民族史册。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充满张力,提升了全书的艺术品质。

《出泥淖记》有“力拔泥淖,尽揽幸福”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大地上,带领人民战胜这只贫困巨兽的,惟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能做得到。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那些扑面而来的书写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说是故事,倒不如说是十八洞村人的一些人生片段。它们是早年土匪抢劫烧杀的过往,是曾经贫困生活的回忆,也是逃离偏僻落后山村外出打工的坎坷经历和个人成功,更多的却是近年来十八洞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恰如其分地剪辑和艺术处理,让一个个故事扑面而来。

《关键时刻》从扶贫队长收到的三个“大礼”开始。作为大礼之一,村里的“酒鬼”闯进扶贫队长给省领导汇报的会场,砸了场子。终究,又是这位扶贫队长帮助砸场子的“酒鬼”脱了贫,致了富,娶了媳妇。“龙队长没有食言。第二天,两个年轻人联系上了我。”《金兰蜜》就写的是这对年轻夫妇的爱情故事。《黄桃金灿灿》的村主任在外打工漂泊多年,小有成就,却终于在母亲返乡以后,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创业之路阻碍重重,种种艰辛溢于言表,这也是一路走来的十八洞村人艰辛的脱贫致富之路。《火塘夜话》里飞虫寨九十多岁的龙文典老人说:“我要跟你讲的这些当年闹土匪的事,如果我再不讲,就没有人知道了”。那些过去闹土匪的事,是过往的记忆,也是深植在贫困深处的历史。

《对联的故事》里杨老师回忆起过去的乡村教育:“每到开学的时候,我要一家一户地去喊孩子们来。整个乡十多个村的老师们就分配任务,你到你那个村去发动学生,他到他那个村去发动学生。”作为村里有文化的人,杨老师也谈起了十八洞村的来由。对于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有文化的杨老师用一副对联记录下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姐妹农家乐》的讲述者卖了个关子,“这么多年来,我的心一直是收紧的,好像有一根绳拴着”,把读者带入到一种紧张的氛围中,故事便从这种紧张氛围中一点儿一点儿生发出来。“精准扶贫”的政策让老杨可以在家里经营农家乐,不再下矿,金娣那拴着绳子的紧张的心真正解脱了出来。“姐妹农家乐”的经营有道自然也源于金娣的善良和朴实。“我们村里有些人家不做农家乐,专门种菜,南瓜、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客人说吃我们家的白菜都是甜的。其实,我们就是买邻居家自己种的这些新鲜菜。”对于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金娣也是大方的,“我是从山上捡回来的,不能收你们的钱,大家交个朋友就好了”。

属于十八洞村的富有生命力的细节,在作者的故事里扑面而来。

“跟隆英足约了几次,她都很忙。”作者是这样开始谈养猪专业户隆英足的。隆英足历经千辛万苦学会养猪技术,回到十八洞村,希望把这门技术推广,做大做强,但创业的路却是坎坷的。讲述中,她多次提到了落泪。男教师蒲力涛在课间接受采访,“毕业后响应号召来支边。一起来的还有两个人,没过几天,他们就走了。原因:一个是太落后了,学生基础太低,教学任务太重,再一个是工资太低……”“每节课,我安排一年级的先温习昨天的课文,二年级的跟我学习新课文。学前班的孩子们先去闹去,闹够了,回过头来再教他们”。所以,故事结束时,作者在文末附了蒲力涛的论文《试谈如何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龙拔二大妈得知要采访她,忽然提高了嗓门儿:“我见过您。您住在阿雅家,是来写十八洞村的。对不?”不矫揉造作就把读者带到了那个扯着嗓门说话的龙大妈面前。《头上剃字的人》村民杨超文当过养殖个体户,出去打工,后来返乡养鸡,开农家乐、民宿,他说:“我只有经历,没有故事,但是真实。像我这样的人十八洞村不少。”他对十八洞村的爱,是剃在头上的字。他让理发师在后脑的头发间,精心剃出“十八洞”三个字。

村支书龙书伍总结过去的十八洞村有“五鬼”守家,即赌鬼、懒鬼、酒鬼、大鬼、小鬼。还总结了十八洞村人的“四大皆空”,即脑袋空,钱袋子空,家庭空,集體经济空。用一个老农民的讲述,把一个只有老人、孩子和赌鬼、懒鬼、酒鬼留守的越走越破败的贫困落后的十八洞村呈现读者面前。多年的村部工作,他得出经验,“在村里做的事必须要具体,不是喊口号,喊口号老百姓不喜欢听”。实干才能赢得支持,干出实事才是根本。村民龙金彪回忆起多年后返乡看到的情景:“我回来看到的第一个变化,原来进村的小道没了……我走的时候还是泥巴路,到处都有牛羊的粪便。习主席来过了,家乡变样了。我回来就再也不走了!”杨老师谈起总书记来村里时:“握完手以后,我不知道怎么突然胆子大起来,说,总书记、总书记,我没想到,万万没想到您会到我们这个地方来!”

国家的扶贫攻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的。每一个十八洞村人都希望生活好起来,日子富起来,虽然思想转变的过程是艰难的,各种条件起初十分简陋,争取政策也很不容易,但正是从这些艰难中一步步走来的,十八洞村人对现在的安居乐业分外感恩,格外珍惜。

《明月照深林》:东风吹来满眼春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节点上,浦子的新作《明月照深林》设色布采,匠心独运,生动展现了浙江省宁海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尽锐出战、善作善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堪称一部有脚力、有眼力、有脑力、有笔力的精品力作。

《明月照深林》藻丽雕缋,生动精准地将决胜小康中的“宁海智慧”、“宁海经验”和“宁海方案”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成功唱响宁海智慧,传播了宁海故事。

泰山之云,起于肤寸。宁海艺术融入乡村的中国特色的小康实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典范。《明月照深林》紧紧围绕这一点,以艺术下乡破题,全景式、高精度地描绘宁海作为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面旗帜的时代华章:现在的宁海,人民群众变得更自信,活得更自尊,更有获得感。作品绮绘精工,缀锦贯珠,通过对这一连串村镇小康创建的美仑美奂的还原,成功反映了宁海艺术融入乡村美化了宁海全域,美了村民的心这一鲜明的小康时代标识。

《明月照深林》上下纵横,铺陈扬颂,尽情赞美了在宁海大地上人民群众成了文化舞台上的主角的小康精神新气象。《明月照深林》以满满的深情,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对于宁海小康创建的由衷赞叹。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明月照深林》以满篇锦绣有效地烘托了小康社会的创建让宁海景色美而人比景色更美这个时代主题。

《明月照深林》将独特的艺术素质和复杂的美学处理有效结合,闳其中而肆其外,使作品在主题上立意高远,在布局上袅然有致,在气势上氤氲磅礴,在语言上神味隽永,在艺术上生动形象,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现实的感召力,有效彰显了宁海人民在小康创建中的主人翁精神和他们对乡村精神的呵护,对齐心守护他们生存的命运共同体的生命自觉等精神底蕴,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真正属于小康时代的中国农村和创造着新时代的中国农民。

猜你喜欢
明月照泥淖宁海
周裕民
每期谜语
打工心语
精神生态学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蚂蚁
赞清官郑板桥
王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