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斐然
摘 要 文章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985废物”小组的情感反馈循环链条,分析小组内部如何形成高度群体认同感与排外感,并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群体认同;豆瓣小组;柯林斯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4-0059-03
2020年5月,伴随毕业季的来临,“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在豆瓣成立。小组成立后仅仅两个月,就有8万多人加入小组。截至2020年11月30日,该小组已有111 756位组员,人数不容小觑。
“985废物引进计划”一词衍生自“985人才引进计划”。985,意指985工程高校,进入这一工程名单的高校,均被认可为国家一流高校。“985人才”则指毕业于985高校的学子。“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下称“985废物”小组)的创始成员们认为自己虽然就读或毕业于一流高校,然而并没有达到社会他人与自我对“985人才”的期许,因而自嘲为“985废物”。该小组的异军突起,让“小镇做题家”这一组员自创词汇进入了大众视野,并一度引发广泛的新闻报道与社会关注。本文将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985废物”小组的情感反馈循环链条,分析小组内部如何形成高度群体认同感与排外感,并讨论这一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柯林斯认为,人际互动是由参与者在共同的信仰下所实践的仪式[ 1 ]。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中,他归纳了互动仪式的构成要件、相互作用关系与仪式结果。该理论的建立极大地拓宽了传播研究的视野,让过去以信息传递为主的研究维度更加立体化。
互动仪式启动的“前提性要件”,是群体的集合与边界的设置,参与者需在同一场合内集合行动,并对局外人设置身份上或经验上的准入门槛。互动仪式运行的“过程性要件”,是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共享的情感体验。参与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对象(人物、事件或行动)上,并通过分享传递个人对这一关注焦点的意识,形成情感体验的循环反馈链。最后,互动仪式会催生个体的情感能量、对群体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对群体的维护之心,并且从群体中诞生相应的集体符号[ 1 ]。
“985废物小组”的互动仪式链之所以独特,在于其从启动、过程、到产生结果,都无法通过单一的标准与情感体验来划分。在这场互动仪式之中,强烈的矛盾感和焦虑感如影随形,但积极的情感期待依然是其内核。在群体社交中,“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组员表达出了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复杂态度,也在不断的交流中构建全新的群体认同。
1.1 互动仪式的启动:优秀与平庸的挣扎
柯林斯认为,身体共同在场的“群体聚集”(group assembly)以及群体聚集后的行动者对局外人“设置边界”(barrier to outsiders),是互动仪式启动的前提性要件。互联网虽然无法满足柯林斯对互动仪式参与者“身体在场”的要求,但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平台的“虚拟在场”,同样能创造互动仪式链中的“群体聚集”情境[2-3]。豆瓣小组平台通过发布文字、视频、图片,进行回复,讨论同一个话题,以及一对一的私信等互动模式,能够基本完整地完成人际的互动、情感的流动与共享。
“985废物”小组需要发送申请并由管理员审核后才可入组,这是小组成员对“局外人”设立的第一道明確边界——进入群体的资格审核。入组时需要阅读组规并向小组管理员发送个人自述,说明自己为什么符合这个小组对“废物”的定义。入组筛选制度,可以对外来者强调小组的关注焦点,并有效维护组内的互动生态。为了进一步建立明确边界,小组设有严格的发帖规则,其中主要的个人经历分享分区,要求“必须是目前遇到了困境的five(废物)”才能发帖[4]。在这个群体中,对“985”“211”的定义非常明晰,但是“废物”的定义颇有商榷空间。因此,为了互动能更好地推进,组内在每一次组内因定义不清导致的表达争端后,都会进一步完善发帖规则,通过详细的例子与反例来逐步明确“废物”的边界。
在“985废物”小组中,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是一群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组员。这个称谓为小组成员自创,特指出身村镇,在初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发挥优秀,然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身陷学业或就业的困境,进而心态失衡的青年。目前的高考制度,让出身寒门的学子也有就读国内的顶尖高等院校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子在进入大学前仅具有应试教育的相关训练,在进入需要更多课堂外资源的大学阶段,并为未来规划时,深感自己原生家庭所给予的资源有限,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或失望情绪。而这个问题,在疫情爆发、出国就业形势均不佳的2020年显得尤为尖锐。在“985废物”小组出现之前,这部分群体在现实中因为羞于启齿,很难认识具有相似经历的同伴,更难被不具有相似经历的他人理解。但“985废物”小组的出现,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将郁结一吐为快,感觉“找到了组织”[ 5 ],他们通过互相关注统一焦点引发了情感共鸣,并在身份与目标层面均构建起了共享的意义空间。
1.2 互动仪式的过程:积极与消极的交替
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模型中,对同一焦点的“相互关注”(mutual focus of attention)与“共享的情感体验”(rhythmic emotion entrainment),互动仪式得以顺利运行的“过程性要件”[ 1 ]。
柯林斯认为,“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过程中,群体成员通过共同行动,进一步了解彼此的意识,从而更强烈地体会到了彼此的情感[ 1 ]。虽然“985废物”小组内的讨论主题五花八门,但小组的核心议题,依然是对组员们所处“困境”的关注。分析小组的经历分享帖子主题可以看到,互动参与者通常自我认同为优秀队伍中的平庸者,并为此落差经受精神上的挣扎。在小组建立初期,管理员曾经用技术手段分析过发帖关键词,其中最靠前的三个是“自己”“没有”“工作”[4],可见就业问题是最多组员面临的困境。除此之外,出国申请受挫、考研失败等,也是组内常见的困境类型。
尽管每个组员分享的是个人的经历,但这些个人经历背后,有着众多能够引起共鸣的焦虑来源,如原生家庭的压力、与周围人对比的落差感、对阶层跃升的失望等。因此,在组员通过发帖传达关注焦点后,其他组员通过跟帖交流这一共同行动方式,进一步理解彼此的意识,体会彼此的情感,并从中获得安慰。对相似现状的关注,与高度同质化的焦虑感,让组员之间的情感连带更加紧密,并更加能够体验彼此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深陷焦虑的组员能缓解焦虑、获得平静。由此,“985废物”的成员通过共同关注同一个焦点,为彼此带来经验场的融合与精神上的联结。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小组交流内容以负面情绪为主,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努力、奋斗”依然是小组成员想追求的方向。小组建立者在发帖调节组内秩序时,也明确提出小组的建立初衷是“希望985、211的暂时失意者,能够共勉,出谋划策”。也就是说,虽然自嘲为“985废物”,但大部分组员始终希望能走出困境,或通过努力重新达到“优秀”的标准,或接受现实与“平庸”的自我认同和解。组员的共享情感,除了焦虑不安的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吐槽&经历”分区,组员的除了能得到消極的共鸣,也能得到安慰。与此同时,小组内设有“分享经验”分区和“打卡&记录”分区,欢迎已经度过困境的组员分享努力改变困境的经验,并鼓励深陷困境的组员通过规律性的计划走出困境。发帖自述、回帖鼓励、“打卡”记录、经验分享等,都是小组内的常见仪式性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对焦点的共同关注”与“共享的情感体验”会互相强化,生成互动仪式的结果。
1.3 互动仪式的结果:认同与排外的重奏
柯林斯认为,当互动仪式的以上前提要件与过程要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累积了高强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仪式会让参与者有以下体验。1)群体团结:即形成成员身份的感觉;2)产生个体的情感能量:在采取行动时热忱、主动,自信;3)诞生代表群体的符号(包括标志或者其他图标、文字、姿势);4)道德感:维护群体正义,并尊重群体符号[ 1 ]。
1)群体团结。“985废物”小组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在非群体成员的局外人对群体的行动发生质疑时,小组成员会产生极大的反弹情绪,并通过发帖、回复等方式表达不满,甚至向管理员要求让局外人离开小组,不得发言。“985废物”小组的群体团结程度很高,因为在普世社会的眼光中,考上985、211高校已经是成功的代表,自认废物,焦虑抑郁在局外人看来,是“无病呻吟”“矫情”的一种。有小组成员在自我剖析的长文中提到,“985废物”小组是一个让他们放松的出口,因为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同伴,不会因为已经有了成功的标签,而被拒绝抱怨。可见小组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通过对共同焦点的高度关注与对外部压力的集体抵御,达到了高度群体团结。
2)个体情感能量。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区分了互动仪式的短期情感与长期情感,如聚会中的短期情感要素是友谊、幽默,而长期的结果是团结感与群体成员感。这种近似于内驱力、对社会互动充满自信、热情的感受,就被柯林斯定义为“情感能量”。如果在群体中得到充分的情感力量,对群体感觉良好,能成为群体的核心人物。反之,若个体在群体中无法找到良好的自我,感到疲惫或想要躲避,就会想要疏远他们[ 1 ]。根据几份采访组内成员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在“985废物”小组内具有不少对小组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活跃组员,将小组视作精神上的“避风港”,积极投入小组的各项仪式性行为,如发帖、回复、打卡学习等,并致力于反驳及举报组内与小组规则及潜规则相悖的言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组员因认为组内“充斥无意义的抱怨”,或者不认可小组内流行的价值观,而反感并远离小组[5-6]。“985废物”小组与所有互动仪式情境一样,个体的情感能量处在不同的层级,且不断流动。
3)代表群体的符号。同所有的互联网群体一样,小组内部也发明出一套自有的语言体系,形成独特的网络亚文化。其中最出名的造词当属上文提及的“小镇做题家”,这也是大部分组员的自我投射。在“985废物”小组聚集后,他们为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群体代号,让他们即使暂时离开小组会话,回归生活,跳脱了这个互动仪式的情境,也依然时刻感觉到与群体的紧密相连。对这个符号的感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这是一个包含着自我贬低、自嘲的词汇,在群体成员之中,通常引发消极情绪的共鸣。另一方面,这一符号不容许局外人的轻视,在对外部话语的反抗中,通常伴随着作为群体成员的自尊心与守护群体秩序的责任感,从而诞生出道德感。
4)道德感。在互动仪式的运作下,参与者会促生强烈的道德感,主动维护群体正义,并且群体的道德感会内化至每一个参与者心中,表现为对群体符号的尊敬重视,以及对外来侵凌和内部背叛的正当愤怒与严格防御。这种道德感,在“985废物”小组的几次内部争论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分析“985废物”小组的几次内部争论,本质都是群体的规范被挑战所引发的群体成员的集体防御。这些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来自群体外部的质疑,如组内时不时会出现“你们985还不满意,让专科生怎么办”“现在人的抗压能力太低”一类的帖子。面对这样的言论,小组成员会积极捍卫群体存在和群体情绪的合理性,也会及时修订组内发帖规则,禁止此类帖子出现。第二种,是来自群体内部的冒犯,如少数小组成员在发言中存在炫耀学历或者对自己的经历明贬暗褒的行为,会被称为“优越感发言”,并让其他组员感到不适,对于此类帖子,小组成员也会予以言语上的批判。在捍卫群体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情感再一次被唤起,群体身份认同也进一步被加强。
综上所述,在“985废物”小组中,组员通过网络账号达到虚拟在场,经由入组审核、发帖规则等形式构建群体边界,并在围绕同一焦点不断地发帖分享、回帖交流中产生情感能量,持续驱动着各类仪式行为,并逐渐加强群体团结度与群体道德感。这样的情感连带会被群体成员及关注群体的人群扩散,形成新的互动仪式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围绕着阶层焦虑的自嘲式流行语持续传播,从年中引发广泛讨论的“小镇做题家”“社会内卷化”,到后续的“反对奋斗”,再到年底微博微信随处可见的“早安打工人”,这些流行语都有相似的情感内核,其中映射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与深思。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62.
[2]王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在线视频用户互动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3]潘曙雅,张煜祺.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J].国际新闻界,2014,36(9):35-46.
[4]已注销.本校five定义和可发帖内容,不要再重复吐槽含废量[EB/OL].[2020-05-29].https://www.douban.com/ group/topic/177854107/.
[5]搜狐新闻.如何看待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搜狐新闻的回答-知乎[EB/OL].[2020-07-3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643886/ answer/1371701477.
[6]搜狐新闻.那群拼命考上985的“废物”,开始慌了[EB/OL].[2020-08-22].https://www.sohu.com/ a/414392691_50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