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凯 马彦兵 罗文功
摘要:为揭示泥石流运动过程规律,文章以新疆G314线公路工程阿克陶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根据泥石流生成实际地形建立二维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元法对泥石流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比分析不同时步位移、矢量、监测点及测量圆的数据。结果表明:由于降雨等因素,堆积体下部颗粒强度降低,从而向下滑出,而上部颗粒由于失去下部颗粒支撑,进而继续下行滑动,因此堆积体整体发生滑动,从而产生泥石流灾害。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加强对泥石流生成区域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离散元;滑动过程
0 引言
泥石流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泥石流通常是一种裹挟大量泥土、碎石的急性水流,其中的固态物质含量(如砂石、砂土)有时甚至超过水量。泥石流多发于地形陡峭的山区,是一种区别于滑坡的多介质混合流[1-2]。
由于泥石流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有限元对其模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离散元具有大变形、大位移的优势[3],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4]。何俊辉等[5]为发现节理裂隙岩层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隧道的破碎岩体,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6个不同破碎岩层位置数值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节理裂隙岩层的隧道开挖后的矢量云图;杨三强等[6]通过对某公路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对形成泥石流主要因素之一的临界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唐明亮[7]以某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了施工阶段围岩的位移、应力的变化与和塑性区生成,以及锚杆加固对围岩产生的内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使用离散元法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以新疆阿克陶县泥石流为工程依托,采用离散元法研究泥石流的滑动过程,为泥石流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地质概况
新疆G314线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位于阿克陶县境内,路线走向为自东向西。泥石流灾害生成原因为:(1)新疆大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天气, 并持续较长时间,甚至有部分地区 气温突破当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2)工程区范围内的上游地区来水量迅速增大,这是由于上游水库水位达到最高水位,因此进行了开闸放水;(3)项目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过程,导致出现多次爆发泥石流。项目沿线右侧上游分布有多个水电站隧道支洞施工区,隧道弃渣未进行合理规划,随意弃至洞口,松散弃渣极易受雨水冲刷下泄,形成泥石流,造成桥涵路基淤埋。泥石流灾害导致正在建设的工程受到严重的损害。
由于河道狭窄,河底纵坡较大、洪水流量大、流速快导致挡墙基础外侧河道下切严重,将基础淘空,使得挡墙失稳导致挡墙倒塌或者外倾,同时引起路基开裂、涵洞出口侧沉降。根据现场调查,挡墙长度共计330 m,挡墙倒塌长度共计288 m。泥石流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2 泥石流离散元模型建立
泥石流离散元模型根据实际地质模型建立,尺寸为:长2 500 m,高165 m。模型生成过程如下:先以“wall”命令生成滑动面地形,摩擦系数设置为0.2;考虑到计算效率及工程实际情况,采用“ball”命令在一定范围内生成半径为0.6~0.8 m的颗粒集合,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平衡后,删除堆积体外的颗粒,最终生成的模型如图2所示。根据现场实际物理力学参数及参考文献[8]中提供的参数,最终得到离散元模型的细观参数如表1所示。
图2中模型共有8 663个颗粒。建立了三个测量圆,分别位于堆积区的上中下部,用来监测孔隙率变化情况。并设置了3个颗粒作为监测点,用来监测颗粒X方向位移。
3 泥石流滑动过程分析
图3为泥石流位移图,在100 step时,堆积体前部颗粒出现少量滑动;当达到3×106 step时,颗粒出现大量滑动,并有部分颗粒已经滑动到沟底;在6×106 step时,颗粒大部分已经滑动到沟底,颗粒滑动趋于稳定,颗粒最大位移达到600 m左右。
泥石流速度位移图如下页图3所示,在100 step时,大部分颗粒的矢量方向向下,说明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堆积,堆积体前部有少量颗粒矢量方向向前,说明已经有部分颗粒开始滑动;在3×106 step时,大部分颗粒矢量指向沟底,并有少量颗粒到达沟底;当时步为6×106 step时,颗粒大部分矢量已经到达沟底,说明滑动已经趋于稳定。
图4为1~3监测点颗粒的X方向位移变化过程图,从中可以看出监测点1位于堆积体的下部,当开始滑动时,X方向的位移迅速增大,说明颗粒在开始时首先滑出堆积体,1.5×106时,速度放缓时到达沟底;监测点2位于堆积体中部,位移均匀增大,说明该部分颗粒在滑动过程中一直保持运动;监测点3位于堆积体上部,其位移距离明显小于监测点1和2。
图5为堆积体不同位置孔隙率的变化情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位置的测量圆孔隙率先后到达1,说明测量圆中颗粒先后滑出测量圆,测量圆1位于堆积体下部,由于需要所有颗粒全部滑出后达到孔隙率为1,所以时步最长,测量圆3位于堆积体后部,颗粒全部滑出后孔隙率为1,而测量圆2位于两者之间。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出堆积体向下滑动的过程:由于降雨等因素,堆积体下部颗粒强度降低,从而向下滑出,而上部颗粒由于失去下部颗粒支撑,进而继续下行滑动,因此堆积体整体发生滑动,从而产生泥石流灾害。
4 结语
(1)采用离散元法对泥石流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到泥石流滑动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揭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2)在建立泥石流离散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滑动过程中的位移、矢量、监测点及测量圆的数据分析,得到泥石流的滑动过程是由于降雨等因素,堆积体下部颗粒强度降低,从而向下滑出,而上部颗粒由于失去下部颗粒支撑,进而继续下行滑动,因此堆积体整体发生滑动,从而产生泥石流灾害。
(3)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加强对泥石流生成区域监测,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参考文献:
[1]Lin D G,Hsu S Y,Chang K T.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low Motion and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ar Debris Flows[J]. Natural Hazards,2009,50(3):623-650.
[2]Liu K F,Li H C,Hsu Y C. Debris Flow Hhazard Assessment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J]. Natural Hazards,2009,49(1):137-161.
[3]CUNDALL P A,STRACK O D L. A Discrete Numericalmodel for Granular Assemblies[J]. Geotechnique,1979,29(1):47-65.
[4]王宏宇,李 博,李旭東. 浅谈PFC软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15(7):68-74,112.
[5]何俊辉,赵艳纳. 破碎岩层位置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3(5):60-63,69.
[6]杨三强,黄 勇,刘 涛. 基于临界雨量的天山公路泥石流成因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09(11):46-50.
[7]唐明亮.公路隧道开挖与支护数值模拟分析[J]. 西部交通科技,2014(5):65-68,72.
[8]林玫玲,简文彬,胡海瑞,等. 基于离散元的矿渣泥石流运动过程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28(2):10-14,120.
收稿日期:2020-06-05